新浪新闻客户端

养老团 | 接受“被护理”的勇气

养老团 | 接受“被护理”的勇气
2024年04月28日 15:51 新浪网 作者 长江文艺出版社

  文艺君刷到一条笔记,博主认为如果没有孩子,35岁-65岁,甚至到75岁,都会很「爽」,但是等到了真正「一个人老后」之时,会很「痛苦」。

  毫不意外,这条笔记又引起了几百上千层的激烈辩论。这流量密码背后,其实还是映射了大家对养老问题的普遍焦虑。

  焦虑,是不确定、不确信。

  我现在身体健康,一个人行动自由,那以后呢?

  我即使有儿有女,又如何能确保以后能得到完善的护理?

  上一期「养老团」,我们详细讨论了「老年人怎样生活,在哪里生活」的话题。这一期,专门聊聊「护理」。

  摘编自 |上野千鹤子《一个人的老后》

  策划 | 文艺君

     图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剧照 

  #接受“被护理”的勇气

  “心怀勇气,接受‘被护理’的事实。”

  病史漫长的柳泽桂子可谓被护理方面的专家。以上正是她的发言。

  没错,正是“变得无法独自生活的时刻”,加剧了人们对老后的恐惧。而正如柳泽女士所言,接受被他人护理所需要的是“勇气”。

  对独居人士的威胁之一,即“上了年纪之后会很寂寞哦”,这点根本就是多管闲事。即便过了这一关,仍有另一层威胁等待着这些人,即“谁来照顾你”。更有甚者,高龄者的状况还被报道成卧床不起或有认知障碍,不靠他人照顾就无法生存。那些没有“家人护理”选项的独居人士进入需要被护理的状态时到底会怎样,想来就让人不寒而栗。

  然而,无论婚否,也无关性别,在超高龄社会之中,独自生活的老后正等着大家。即便有孩子,孩子也迈入高龄。独居人士的护理,也只能够借他人之手完成。

  正因如此,当护理保险制度在2000年成立之时,我禁不住地想:“这是专为我而设定的!”正确来说,护理保险并非单单为了我,而是为了或早或晚都会变成“孤单一人”的每一个人,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过上不必倚赖家人的老后生活。在现实中,虽说现阶段的护理保险制度有着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这仍是在把“不倚赖家人的老后生活”的护理方式全面社会化的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

  作为被护理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不习惯被他人照顾的女性无论接受什么样的护理,都会进入“感激不尽”“实在不敢当”的感谢模式。

   专业的护理人员会很用心地配合被护理者的标准,但最终,还是被护理者去配合护理人员的标准,才能让护理进展顺利。这都是经验之谈。

   并且不管怎么说,接受护理的人都是身体层面的弱者。

  或许患者可以通过付钱让自己看上去像是经济层面的强者,但正如我之前反复强调的,金钱和服务质量之间是不挂钩的。既然如此,为了让自已能够愉快地接受护理,就必须准备好相应的方法和技巧。

   我之所以展开护理方面的研究,是为了能让自己有朝一日成为“聪明的消费者”。若无法成为聪明的消费者,也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服务,对此我心知肚明。

   以下,我将试着讲述十条以目前为止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接受良好护理的方法”,或称“被护理者的心得”。

|《触不可及》剧照

  #被护理者的十条心得

  一、对自己身心的感觉保持忠实与敏感

  如果不了解自己,就无法表达自我。更何况,被护理者还是初次体验护理之人。他们才刚开始战战兢兢地与自己的身体感觉展开对话,其中还伴随着残疾、瘫痪和疼痛。虽说因脑梗死等疾病而产生的后遗症而需要护理的患者众多,但仔细想想,突如其来的脑梗死体验,或许本身就是没能足够关注“身体的声音”的代价。多数患者都曾表示“这样说来,当时有预兆……”,并对自己无视身体信号一事后悔不迭。

  二、分清自己力所能及之事和力所不能及之事之间的界限

  刚成为被护理者时,有些人无法接受自己“必须有人护理”的状态。昨天还能独立完成的事今天却做不到了,想要承认这点确实很困难。因此,有些被护理者会硬把自己做不了的事说成能做到,硬要勉强自己。而勉强只能让自己更加为难罢了,甚至还会让护理者和被护理者之间的关系恶化。自己做不到的事,就该大方承认。

  三、不做没必要的忍耐和顾虑

  那些不习惯被他人照顾的人,会认为忍耐和顾虑是一种美德。有些忍耐力超强的人会连疼痛也强忍着,因此让病症的预兆白白溜走,最终因重症而被送往医院,落得被埋怨“干吗要一直忍耐”的下场。无论何事都要采用早发现、早治疗的方法,这样对自己、对周围人来说都是低成本的做法。对于身心两方面来说,忍耐都没有任何好处。

  另一个关键点,就在于没必要有多余的顾虑。对于专业的护理人员而言,再也没有什么比被护理者多余的顾虑和羞耻心更难弄的了。一旦生病就要在医生面前袒露身体,也必须接受护理师为自己清洗下半身。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剧照

  四、感觉哪里舒服或不舒服,全都用言语清晰地表达出来

  五、选择容易被对方接受的说法

  六、表现出欢喜,并称赞对方

  七、拒绝使用过分亲昵的话语,或被当作孩子对待

  护理设施内频频发生的问题,就是护理职员会称呼入住者为“奶奶”,或者用“啊——张嘴嘴”这种对待婴儿的方式说话。高龄者并非幼儿,而是老于世故的人生前辈,历经酸甜苦辣的古老强者。他们希望自己的人格受到尊重,希望护理人员能够用“上野女士,您怎么了”这种带上敬称、以姓氏做称呼的方式对他们说话。被护理者也可以要求对方如此称呼自己。正规的企业和设施都会如此培训员工;若非如此,即可判断这家企业或设施存在问题。

  礼仪性距离化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全都因为在护理之中,随着和对方的接触,双方身上容易受伤的地方也暴露了出来。既然是“没有距离”的关系,则最好通过创造距离来保持平衡。

  八、不要对提供护理的人产生过多的期待和依赖

  护理是护理,朋友是朋友,家人是家人——大家不这么认为吗?能对朋友说的话就没必要说给护理者听,能向家人提的要求也没必要对护理者提。朋友无法替代家人,反之家人也无法替代朋友。这样一想,就会觉得护理者做不了家人和朋友也没关系。

  但这种说法仅适用于有很多朋友和家人可供选择的人。即便身体不自由,只要有足够的交流对象和交流手段,无论是面对护工、家人、朋友还是护理者,都不必担心被护理者会把“无限定”的要求全都强加在一个人的身上。

|《耀眼》剧照

  九、报酬以正规费用结算,不要给小费或送东西

  十、幽默和感谢必不可少

  最后则是这条。多数的护理指南或许都会把“不要忘记感谢”放在第一条,我却选择将其放在十条心得的最后。只有在前九条全都得以实践,才有最后的“感谢”。一开始就心怀感激,是无法提升护理的服务品质的。

  被人护理令人难受,这一点需要明确承认。高龄被护理者即中途残障人士,他们全都记得自己无须接受护理、独立生活的日子。不管他人如何安慰,被护理者本人很难压抑“我的状况很辛苦,很痛苦”的想法。站在护理者的视角,不仅要给对方提供生活支援和身体护理,甚至还要护理失落的高龄者的内心,负担不可谓不重。被护理者的身体,在护理者眼里说到底都是他人的身体。

  与此相同的是,被护理者也可以从第三者的视角来观察被人护理的自己。“啊,原来麻痹不能动的腿这么重啊!”“这才不是我的手呢。”幽默源自谐谑,是将自己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的精神。这样一来,护理和被护理双方就能够笑成一团。如此,被护理者就不能不感谢那个在支撑着自己的人。

  一部分女性选择“一个人生活”,还有一部分女性经历孩子离开家、丈夫先走一步,被动地“一个人生活”,无论是哪种情况,后都是孤身一人。

  如何应对“一个人”的老后生活,是所有熟龄女性都要面对的人生大事。本书为即将或已经展开一个人生活的女性读者,送上妥帖指南。

  在哪里生活、怎样生活;和什么人交往、怎样交往;养老金够不够用;后卧床不起谁来照顾……本书围绕这些实用生活课题,从社会学统计数据、养老产业现状出发,结合众多女性前辈的成功“单身经验”,给读者带来全方位的生活指导。

  /

  「远行」有奖征文持续进行中!

  「毕淑敏远行系列」全新上市之际,

  长江文艺出版社公众号以「远行」为主题,

  发起「旅行笔记征集计划」。

  分享你记忆中的一次难忘的远行;

  或是你即将开始的一次旅行的计划,

  图文并茂,

  长度不限。

  在5月10日前

  发送至cjwycbs@sina.com  

  就有机会获赠「毕淑敏远行系列」一套,

  及相关精美周边。

  期待在远行中与你相遇!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湖北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