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90年代起,香港电影就成为了风靡整个亚洲的文化符号。香港,这个城市得天独厚的文化与情怀,诞生过许许多多优秀的港式类型片:不管是警匪、黑帮、武侠,还是鬼怪、喜剧和惊悚……
现在回忆当年盛世,很多人感叹600万人口的香港能在电影产业领域被誉为“东方好莱坞”可谓一个奇迹。
随着香港的回归,香港电影面临着两个变化,第一是人才流失,成龙、李连杰、周润发为首的几张大牌全部去了好莱坞,而近十年几乎没有有分量的新人出现,青黄不接已是不争的事实;第二是审核制度强化了,这对追求自由的港影来说打击是直接的。
从2002开始,香港电影金像奖基本上进入影后非港化的年代。这十多年来,本港演员中,除了2004年一届由张柏芝凭《忘不了》摘后冠,便是鲍起静、惠英红、刘嘉玲轮流坐庄撑起局面。足见港片新一代女星,是怎样的后继乏人。
这几年港片衰落已经成了街头巷尾人人皆知了的话了。
每当有香港导演的作品上映,票房好的就采访他问问怎么看待这话题(可怜的陈可辛中招最多),票房差的直接就作为话题的证据本身,总之一想到香港电影,如今脑海里就条件反射似地出现垂头丧气与褪色的昔日影星之图景。
但许多电影人却否认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郑中基说,“2016年,香港拍摄了68部影片,是10年来的最高纪录”,可是也别忘了,《湄公河行动》、《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些大制作都是内地及香港合作的产物,更是广阔内地市场为香港电影提供的新机会。
吴镇宇也是非常同意郑中基观点的:
在一次采访中,他还罕见谈到了如今港片衰败的原因,首先在他看来,只是现在的香港电影没有以前那么港味十足了,主要是合拍片多了,所以就有一定的比例调整,毕竟现在的合拍片队伍已经在逐渐扩大,成为了一个港片缓冲期不可否认的冲击点,比如像徐克等大导演都坚持北上,吴镇宇还直言完全就是因为资金方面的原因才导致了停滞,所以香港的一些本土市场不能供应给那些大导演,最后才会选择打入内地市场,因为他主演的一些片子,就算是在内地上映,票房也非常一般,所以在他看来,也只是因为现在的香港电影港味没有以前那么浓烈了。
毕竟有许多大量的合拍片,就算如此也并不是就等于丢掉了电影的品质,事实上也有许多香港电影港味依旧十分浓郁,然而内地的观众也可能未必能读懂当年关于香港电影的深层意义,而小编则觉得以前那个年代拍的电影基本上百花齐放,什么样的题材都可以拍,没有任何的限制,类型多了观众就看得过瘾,但现在有了更多的限制之后,会发现思想也会受到限制,也许失败是从人们的思想和限制开始的,当年那些伴随着无数80后和90后走过一整段青春的港片,由于演员的缺失和各种条件的限制,终究跌落了神坛。
港片的黄金时代,固然已经成为无法复制的香港神话,可是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融为一体之后,未必不能开拓一番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