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往事如烟:柏树林李家忆旧

往事如烟:柏树林李家忆旧
2023年10月23日 10:00 新浪网 作者 李连源

  

  

80年代的柏树林街(资料图片)

  

  在柏树林街中段路西,有一排仿明清式建筑,其中10号、12号一排6间青砖灰瓦,古色古香,让这条历史老街古朴、庄重,别有韵味,令人畅想它曾经的岁月。

  这排房屋现在的主人之一,也是打理人叫李乃棠,是一位古稀老人,瘦瘦的脸庞上架着一副眼镜,脸上写满了沧桑。柏树林早年间住过许多有头有脸的名人,武伯纶、赵望云、王子云、何正璜、石兴邦、茹士安等,能在这条街上有房有院子,咋说也不是一般人。于是,约了李乃棠老人讲讲家事,李家的故事从他爷爷那辈开始。

  清朝后期,朝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设立新式学堂,推行新式学制,培养新式人才。在这时,家在武昌的李乃棠爷爷李冠军便立志考取新学。李父早亡,一直跟着寡母过活,考上新学后,清政府发给他30两纹银,他将27两纹银留给养育他的母亲后,只给自己留了3两,只身赶往京城。

  李冠军在京师大学堂博物系求学,与李约址(李仪祉胞兄)分到同一寝舍,结为至交。毕业后,李分配到兰州从事盐务工作,按说这是世人眼里的肥差,但李冠军对工作严苛,常遭人微词,加之不善交际亦无心仕途,一心只想教育救国,辛亥革命后辞职返回故里。李约址从京师大学堂毕业返陕,曾先后在陕西省立女子模范小学及女子中学任过校长,又在教育厅任督察主任等职。当得知李冠军返回原籍后,便书信一封让他北上西安,半年后李冠军来到西安。

  

  初到省城,有李约址背书,有新学履历,多个衙门纷纷邀请他入仕,包括杨虎城将军也曾向他发出邀请,都被他以“君子不党,吾志不在仕途,只为教书育人”为由婉拒。李的风骨令李约址、杨虎城钦佩,二人相商并征求李冠军意见,让他去杨虎城创办的蒲城县私立尧山中学任教,李爽快就任。一年时间里,李先生以其扎实的教学功底,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赢得师生们一致好评,为让其发挥巨大作用,虎城将军同意他来省城教学。

  再回西安,李冠军先后在陕西省女师、女中、西安师范等校任教,学生中不乏人中龙凤的佼佼者。原西安市市长(1963年6月至1965年5月)刘庚(刘鸿儒)、原中共陕西省委书记(1957年至1962年)方仲如、中科院陕西分院院长董学源、陈元方、邵武轩等都是李先生的学生。1948年以后,李冠军在菊林中学任董事,并从事教育工作。1952年,菊林中学改名为西安市第二十一中学。1956年,年逾古稀的李冠军退休,转任西安市政协委员,在西安市政协发挥余热。

  

  

老城记忆 绘图/@陶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李家在长乐门里毗邻东岳庙西侧有1院房,柏树林有两院房,这些都是靠李冠军及儿女薪资、分红所得购买的。东岳庙民国年间曾创建“道德学校”。1952年“道德学校”改名为“东大街二小”;1954年改名为“昌仁里小学”。改建后扩大招生,原道观便显得非常局促,教育局了解到其西邻为李冠军名下产业,便把学校的意图委婉地告诉他,李冠军得知为扩大学校教书育人,便痛快答应校方请求,无偿将该院落赠予昌仁里小学。小学无以为报,将拆下来的所有木材,悉数送还柏树林李家。

  柏树林两院,老门牌为28号、29号,为南北格局,独立门户。“总长有65至70米,宽约15米,占地1亩有余。”李乃棠用手比划着告诉我:“那时柏树林街道很窄,但两边大院和大户不少。”说着还画了草图。草图分南北两院,南院为住宅院,院门临街朝东,南高北低,进门左手是上房,有3间房,一明两暗,奶奶住东屋,爷爷住西屋,中间客厅也是全家人吃饭的地方。房后边是空院,种着一棵石榴树,一棵椿树,西边是旱厕。向右拐东西两边分别有两间厦房,上房与西厦房间还有一棵石榴树,西厦房住着儿子李学白一家5口,东侧一间杂物间,一间用作灶房,灶房和下房之间东侧有一口水井,他说:“这口井刚开始水是甜的,能喝能做饭,后来不知咋的就变成了苦水,全家人吃水还要靠买水。”北头下房住着大姑一家。

  

  

李乃鹏和李柏龄在老宅上房门前学习

  第二次采访时,李乃棠叫来了比他大6岁的哥哥李乃鹏,并拿了一张1962年的一张全家福和多张姐姐李柏龄(李学芬女儿)在上房门前的照片。李柏龄的照片早于合影,可以看出李家院上房木槅门窗,是典型的关中民居。李乃鹏说:“奶奶告诉我,爷爷当年买这两院房时,就是这样格局,开间宽进深短,只能南北向铺排,占地1.1几亩。”民国时期,附近孔庙、碑林、卧龙寺、兴隆寺、奎星阁等密布,柏树林街道十分狭窄,市府曾拓宽一次,因此道路两侧类似院落,许多院落都是这种(进深短)格局。

  虽然没有高家大院那样规整、大气,“但门前也有一对石凳,上面刻着二龙相望”,李乃鹏说:“现在看来,那对石凳与院子极不相称,很有可能是附近庙宇遗物,‘文革’中不知所踪。”除此之外,上房门上虽有木雕花纹及图案,却没有东木头市李家大院的照壁、影壁、砖雕等细节,是个纯粹的居住院。

  北院分两部分,南侧一进院门,中间一排有三间房,房西边是院子,北侧是与院子面积相同的铺面。在李乃鹏的记忆里,三间房里靠北的一间租给张琴和她父母一家;另两间租给了原25号(现8号)陈海顺一家和伙计居住,因为陈家租了北侧临街铺面卖蒸馍。陈家来自渭北,从老家带来能干活、揉面的好劳力,三四个人每天不停劳作,靠着筋道、好吃、个大,让一条街的居民都愿意来这儿买蒸馍。

  

  

左起:李柏龄、李乃鹏和奶奶万瑞馨

  20世纪50年代初,卧龙寺门前涝池被垃圾填平后,成了蔬菜公司,每天一大早骡马大车载着蔬菜来蔬菜公司里过大磅,然后分送到城内各个蔬菜副食店,而李家的铺面也成为柏树林蔬菜副食商店。

  期间,李学芬为方便工作搬到所在三中,李学英结婚后也搬出柏树林,家里人口减少,房子也空了几间。1956年后,政府对房屋宽裕家庭的房屋统一经营出租,李家爷爷坚决反对。他认为,子女和孙辈周日节假还是要回来住的,但最后迫于形势不得不从。李家北院被经租后,前两年仅收到了一点少之又少的所谓房租,“文革”以后,不仅房租无着,就连房子也被充公。

  50年代,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李家南院因人口剧增而显得拥挤,一场连阴雨又泡塌了上房土坯墙,李学白、张青凤夫妇就开始不断改造这个院子,先后改造了上房、西厦房;70年代上房又遭白蚁侵蚀,李学白、李乃鹏父子便一起维修;80年代下房翻修,李学白设计,李乃堂出面租借建筑设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工艺技术,室内的水磨石地面羡煞众人。总之,围绕房屋的修缮从未停止过,李家沿街房子和门楼一直保持着青砖灰瓦明清格局。

  

  

李柏龄少时在李家上房门前

  80年代改革开放,国家提倡市场经济,属地公社(后街道办)找到李家,让把沿街房子门脸房打开,变住宅为铺面,这个阶段柏树林沿街铺面雏形初成,由于市殡仪馆曾在卧龙寺,门店多以出售殡葬用品、鲜花、书画装裱等居多。李家不愿意用房产作经营,张青凤与市区相关部门沟通反应,但国家经济发展不可逆,后来科协与李家联系,将沿街的东厦房打开,提供给碑林区青少年科技服务部免费使用,经营各种航模、舰船模型,极大的丰富了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也提升了很多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

  2004年,柏树林街道拓宽,路两侧建筑因“压红线”而被局部拆迁,李家亦在其列。从民国时期一次拓宽,加上此次拓宽,李家房屋、院落15米左右的进深,仅剩三四米。而李乃棠申请将剩余的地方复(翻)建时,在规划局查档发现,此次拓宽违规拆除李家房屋面积达120余平方米。为了维护自己权益,李乃棠历时三年,走遍相关部门,去纠正去维权,最后“违规拆除”事实被口头认定,李家复建一事陷入“踢皮球”状态。李乃棠为此踏破市规划局、区建设局局长门槛,万般无奈之下,才被放了一马(口头允许翻建),也就是说,翻建后的房屋无法上证!

  这是一个令人极其恼火又无奈的现实。

  

  好在李乃棠以坚韧的毅力把房子建成。2010年,柏树林街道再次提升,李乃棠并购了里侧(咸宁学巷)相邻房屋,又重建了房子。这次重建,使房子整体更加规整,面积也有所扩大,二层300余平方米的空间,2011年被青曲社看中,成了青曲社的发祥之地。

  

  李乃棠祖父,李冠军(1878-1966年),名兴勇行三,湖北武昌人。1909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1913年来陕加入三秦公学后在尧山、陕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陕西省立西安女子中学(前身为成德一中)、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菊林中学等校任教,从事教育工作达50余年,学生遍三秦。曾任西安市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1967年9月28日因病逝世,享年90岁。

  其妻万瑞馨(1882-1968年),湖北黄冈人。民初曾任西安女子模范学校教员,1910年与李冠军结婚,生三女一子。

  长女李学芬、二女李学源、长子李学白(1918年生人)、四女李学粹(1926年11月6日生人)。

  李学芬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抗战时期被分配到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西北联大,从事教学工作。

  

  

前排左起前排:张青凤、李学源、李学萃、丁明妮;后排左起李乃英、李书彤、李乃鹏、李学白、李乃棠、丁一明

  1938年4月组建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由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名而来,是抗战时期华北几所高校西迁联合办学的重要载体。其学科和师资来源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三大办学主体以及北平研究院、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等。这些西迁院校整合学科、师资、图书设备等教育资源,形成实力雄厚的联合办学体,成为我国西北高等教育的重镇。

  抗战结束后,李学芬1939年回到西安,先后在陈天人先生创办的省立兴国中学、西安高级中学(后市二十中学)、西安市第三中学、西安市第二中学等校任教,50代获得为数不多的西安市优秀教师称号。

  李学源从小在武昌长大,一直跟着姑姑生活,抗战爆发后离开武汉,辗转在宝鸡落脚。在宋庆龄与路易·艾黎、埃德加·斯诺和海伦·斯诺等国际友人发起成立的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宝鸡分部)从事财会工作,此间与张本源结婚。张是中共地下党,常年在国内多座城市开展隐蔽战线工作,曾被组织派到郭寄峤身边任秘书。

  

  

李乃鹏和丁明妮结婚时在老宅留影

  郭寄峤(1902-1998),国民党将领。原名季峤,合肥人。1923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炮科。1942年至1948年,历任重庆卫戍司令部参谋长、副总司令,鄂陕甘边区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川陕边区警备司令,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国防部参谋本部参谋次长,甘肃省政府主席,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也正因为张本源的特殊身份,夫妻二人居无定所,漂泊不定,因此李学源与自己父母见面甚少。50年代初,李学源、张本源夫妻定居北京。张本源任民盟中央的某位领导的秘书。

  李学白高中毕业于西安高级中学,后来考上了西北工学院,在陕西城固合并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土木系学习,毕业后分配到陕西黄河委员会简称“黄委会”工作,后调到水利局勘测大队,任队长。50年代,“黄委会”要迁到洛阳,1959年,李学白被调到水利电力厅勘探设计院,任工程师。其妻张青凤(1921年生人),中共党员,曾在菊林中学任教导员、党总支书记、校长;1960年调往市六中,1961年调往市一中。

  

  

青年时期的李学萃

  李学粹,小学在后宰门小学上学,1948年8月毕业于陕西省师范专科学校,9月在西安女师就职,1950年经李屺阳推荐由曹冠群极力邀约调入陕西省妇女联合会,任省妇联办公室副主任。1969年11月下放到陕西韩城县县王峰公社,1973年4月以后在渭南地区农林局、渭南农机管理局任干事、副局长等职至退休。

  李家两代人,生于乱世,守望国学,多数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可谓书香门第;4人从事教育工作,桃李满天下,因此也树立了良好的家风。

  李家开枝散叶,第二代在国内多地散居,子孙多有建树。柏树林老宅也仅剩儿子李学白一家居此。李学白、张青凤夫妇,在此生育了长子李乃鹏、二子李乃棠、三女李乃英,李家院是李家的生发之地。

  就是这个给李家带来富足、幸福的生发之地,曾给李乃鹏带来无妄之灾。“文革”中,乃鹏的几位同学常去李家找他,每次在榆木大门外叩拍门环“啪、啪、啪”叫门,就是这个再寻常不过的举动和声响,被人诬告为接头暗号,四人遂被关押。提审时,乃鹏一头雾水,他对公安说:“我一不偷、二不抢,三没参加国民党,何罪之有!”见李乃鹏死不认罪,公安便对其同学威逼利诱,有同学扛不住便胡说一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这样李乃鹏等人被冠以“现行反革命”被收入监牢,革委会主任说:“这几个人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李乃鹏“现行反革命小集团”被内定为死刑。

  

  

李乃鹏(左)与李乃棠

  那年9月,令世人震惊的“温度尔汗”事件,让李乃鹏案发生了翻转。

  乃鹏入狱期间,李母张青凤四处奔走,不惜北上京城为儿喊冤,在各种因素促使下,首犯之一的李乃鹏在这一年被释放。“我回来后才知道,1971年9月3日判决书已下达,因故未宣,逃过一劫。”至今仍心有余悸的李乃鹏愤愤地说:“我忘不了这个日子。”说完用纸巾擦拭着眼睛。而其他三位同学到1976年被放出,1979年拨乱反正时才彻底平反,真是恶梦醒来是早晨!

  在柏树林,李家院比起文前所说和没有提起的名人院落,是极不起眼的一个小院,但这个装着李家三代人生活的小院,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还承担了一家人的欢乐、痛苦和幸福,因此别有味道。

  柏树林李家院,对于古稀之年镇守老宅的李乃棠而言,“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1962年,李家全家福

  

  

柏树林28、29号产籍证明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陕西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