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往事征文选登 | 仲一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编辑部往事征文选登 | 仲一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022年05月07日 09:31 新浪网 作者 北京文学

  【“转场或留守——寻找报刊文学的编辑部往事”】

  在百年中国文学史上,报纸文学副刊和文学期刊曾经或依然是文学作品发表的重镇,影响巨大,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发表在20世纪20年代的《晨报》副刊上。文学期刊更是名家名作的主要诞生地,都曾在纸媒时代风行一时,为百年中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许多纸媒文学方阵发生了巨大变化,或配置资源转型升级,或进军新领域,或停刊休刊断舍离,那些曾经的文学编辑们,有的留守理想重新开张,有的转场活跃在新的媒体平台。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转变?有过哪些令人难忘的编辑部往事?

  为此,本刊“文化观察”栏目从2022年第1期起,开设”转场或留守——寻找报刊文学的编辑部往事”征文,向广大编辑和读者朋友征集稿件,讲述曾经的编辑部故事,为纸媒时代的文学留影,欢迎赐稿。

  征文要求:

  1.来稿须紧紧围绕自己曾经的编辑部经历,尤喜转换于不同媒体平台的独特故事和个性体验;

  2. 来稿须真实,杜绝虚构与杜撰;

  3.每篇以2000字以内为宜,杜绝一稿多投,杜绝发表前在任何网络平台传播,来稿一经采用即寄样刊并付稿酬;

  4.来稿请注明作者邮编、通讯地址、手机号,并发送至本次征文的指定邮箱:

  bjwxjcyd@vip.sina.com,邮件主题请标注“副刊故事”(或“编辑部往事”)字样。

  征文时间:

  即日起至2022年10月31日止。

  《北京文学》编辑部

  2022年1月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如今,我在副刊编辑岗位上走过了十几年的时光。编辑和作者,作者和编辑,我似乎彻底地来了一次角色变化,又似乎十多年从来没有过变化。我相信,曾在我身上发生的欢欣、改变、鼓励和支持也会发生在其他人身上。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文 / 仲一晴

  20世纪80年代末,苏北农村还没有完全通电。一个在长江北岸长大的女孩有了一个爱好,就是写文章。一个又一个晚上,或炎热,或清冷。她在煤油灯下写稿子,然后誊到红格子的稿纸上。那时,县城的新华书店里,只有那种红格稿纸出售。第二天,一篇稚嫩的稿子被装进信封,递到邮递员手上寄出。然后,女孩天天盼望邮递员,看报纸上有没有刊登自己的豆腐块。

  寒冬,深夜。和女朋友看完电影回到家的哥哥,发现妹妹房间里的灯还没熄灭,推开门,妹妹正趴在油灯下,看门开了,羞涩地遮住手臂下的稿格纸。哥哥轻轻说一句:写啊写的,有什么用啊?

  那个女孩就是我。那时的我难以回答哥哥的提问。写啊写的,有什么用?

  没有用。只是因为喜欢写。还喜欢看仅有的几份报纸、杂志上的小文章。猜测文章标题下的名字,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或她,又是怎么写出这篇文字的?更幻想着,自己的名字也能出现在报纸上,变成“铅字”的样子。

  可那时候,大多数投稿都是石沉大海的。没有写作经验,更没有横溢的才华,很难在众多的投稿中获得编辑的青睐。但回忆起当时,却也没有气馁一说。为什么要气馁呢?我是因为有很多话想说,心里有往外喷薄的语句,所以才写作的嘛,所以继续投稿喽。

  有一份很火的杂志叫《演讲与口才》,至今仍在发行。那是我工作的小学校订阅的少量的杂志之一。我向它投稿,在某一天,还真的就收到了编辑的回信。

  那时没有电话啊,全靠手写信件联系。编辑叫高伟杰。他在简短的回信中教我:不要用红色稿格纸,容易刺眼;要仔细研读《演讲与口才》上的文章,研究杂志风格、所需稿件,然后写作投稿。

  我欣喜若狂。像彩票中奖吗?不完全像。高伟杰老师的回信里,饱含着金钱买不到的谆谆教诲,那是一颗远方的善良的心。像天上掉馅饼吗?也不完全像。我用写作的劳动,得到了收获,收获是巨大而丰厚的,可看作奖赏了。

  反正我欣喜若狂,傻笑着,将信读了又读。然后根据高伟杰老师的指导,重新写了一篇,寄给了他。第二次,我又收到编辑的来信。高伟杰老师贴心地附上了稿件在编辑部三次审核的原件,每一次审核被通过还是被驳回,都有简短的理由。这对初次写作的爱好者来说,指导意义太重要了。后来,我真的有一篇文章通过了三审,发表在《演讲与口才》上。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可以触摸那种铺天盖地的幸福感。

  《新华日报》的副刊叫“新潮”,它曾经还有过一个短暂的副刊栏目“谈天说地”,刊登些小随笔、小杂谈,编辑叫王向东。这个栏目曾经是我发稿率最高的地方,稿费也高,足足有60元呢。每次,我都请父母到邮局帮我拿稿费。邮局的工作人员常常称赞他们:有个写作的女儿,有个能发表文章的女儿……父母听了很高兴。

  因为投稿,我和王向东老师通信比较多。我将稿件寄给他,他将自己的诗词作品寄给我。至今我都如珍宝一般保存着这些信件。

  2004年,靖江日报社招聘记者。靖江市文联和作家协会推荐我去考试,我进入报社工作,先在采编一线做记者,后在副刊部任编辑。

  被报社录用后,我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王向东老师,几乎是一边哭着一边向他汇报:“因为写作,我考进报社啦!我从乡下一个村办小学校,考进城里事业单位工作啦!”电话里的王向东老师也为我高兴,用了足足一个小时教导我在新单位立足要注意些什么。

  我又联系《演讲与口才》杂志社的高伟杰老师,得知他已经离开杂志社另谋高就。在后来的岁月里,我坚持不懈地寻找、打听,也终于得到了高老师的电话,向他汇报了我的情况。电话那端,高伟杰老师显然有些茫然,有些意外。我只是他编辑生涯里遇到的许多普通作者中的普通的一位,他必须在记忆里仔细搜索一番,才能依稀看到一个模糊的名字。

  作者和编辑就是这样的关系,多位对应一位,一位对应多位。因为投稿发生的欢欣、改变、鼓励和支持一定屡见不鲜,一定刻骨铭心。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如今,我在副刊编辑岗位上走过了十几年的时光。纸质来稿渐渐稀少,电子邮箱成为作者投稿的主要方式,现在还有微信传递信息。编辑和作者,作者和编辑,我似乎彻底地来了一次角色变化,又似乎十多年从来没有过变化。我相信,曾在我身上发生的欢欣、改变、鼓励和支持也会发生在其他人身上。

  我像高伟杰、王向东等编辑老师一样,认真再认真、负责再负责地对待每一篇来稿、每一个作者。我又像当初那个煤油灯下写稿子的女孩一样,认真再认真地敲打着键盘创作文章。我没有变。还是一位容易感动的写作者、投稿者、编辑,用自己的文字、自己编辑的文字感动自己,感动读者,感动更多的人。

  有位姓赵的小伙子,家境贫寒,没有上大学,却超级喜欢古文,喜欢写作。他通过邮箱发来的第一篇稿件,第三天就出现在报纸上。我打电话联系他,询问地址,以便邮寄稿费。他很惊讶,以为必须和编辑打招呼才能发表文章,投稿也就是心血来潮罢了,没指望会真的发表。

  那一刻,我真的很想跟他说说我的投稿故事,我的编辑故事,因为投稿发生的欢欣、改变、鼓励和支持,一定会继续发生。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2年第4期

  【新刊推荐】

  /现实中国/

  改航(报告文学)/马淑琴/4

  /作家人气榜/

  疫狐纪(中篇小说)/张翎/18

  救赎的诗学(评论)/鲁太光/61

  /好看小说/

  工厂文学简报(中篇小说)/肖克凡/64

  尊亲记(中篇小说)/晏子非/81

  哮天犬(短篇小说)/刘紫剑/109

  抓特务(短篇小说)/王彪/118

  地下的炊烟(短篇小说)/钟正林/130

  陪护(短篇小说)/周万年/142

  小镇人物二题(小小说)/王彦耘/151

  /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

  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孟繁华/160

  新时代视野中的“延安讲话”/李云雷/163

  /天下中文/

  弹弓王/高洪波/166

  远去的莲花瓣/理由/173

  舞蹈的农具/刘丰歌/176

  /汉诗维度/

  ☆云汉

  迈着方步穿过彩虹(组诗)/大解/181

  姚辉诗选/185

  白纸上的岁月(组诗)/人邻/159

  所有的脚迹,顶着新雪(组诗)/邹平/188

  红枫是一座起落的城池(组诗)/陈颉/190

  完整世界(外二首)/李群芳/191

  ☆星群/192-199

  白海飞/曾入龙/曹戊/陈雪客/董庆周/徐蓓/春马/赖燕/耳口/范庆奇/刘丹/高世现/张朝晖/龚健康/韩其桐/贺泽岚/加主布哈/布日古德/张广超/杨晓晨/吟光/朱琺/小珂/杜梨/赵子莹/

  /文化观察/

  【“寻找编辑部往事”征文选登】

  “转场或留守——寻找报刊文学的编辑部往事”征文启事/204

  在编辑部之间流浪/韩浩月/205

  再见了,激情澎湃的日子/君子之交/206

  文学麦田的守望者/王震/207

  004/从前的初恋    【原载 《人民文学》 2022年第4期】

  王蒙这是一部关于初恋的日记体小说,初稿写于1956年,而今作者老文新做,感触良多:初恋是什么?是珍惜的文物吗?放了一年又一年,呵护了十载又十载,仍不古董,却是新章。初恋是真正的成人节,是更透更彻的而立之年。初恋是第一次高歌,无谱无弦,无伴奏无轻弹,催人泪下,令人无眠。

  042/美 人【原载 《收获》 2022年第2期】

  张惠雯小城里总有几个“家喻户晓”的美人,她们曾与你擦肩而过,她们的故事是喑哑生活里浮动的微光,甚至,她们中的某个人曾开启了你对美的最初认知。在不美的时代,险恶的环境里,关于美人的记忆是否也曾伴你走过命运的泥淖?“真正的美人身上是有光的”,愿我们始终能识别并善待她。

  096/他人的房间  【原载 《十月》 2022年第2期】

  钟求是疫情乍起,人心惶惶,封闭的小区里,两位年轻男女在一幢楼内相遇,他们互赠孤独,互获温暖,度过了一段特别的时光。隔离的经历改变了我们,疫情重塑着这个世界,无论我们是否乐意接受这一切的变化,生命都以令人惊讶的方式继续生长着,永无止息。

  128/苔藓   【原载 《野草》 2022年第2期】

  肖江虹苔藓是一种生长在最底层、最细微又最顽强的植物,也号称最伟大的拓荒者。两个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男人,因微不足道的小事酿出了人命大案。美工刀简洁、锋利,携带人世间疯狂的欲念,划向无力的反抗,却无法终结人们心底的剧痛。

  150/美味佳药【原载 《山西文学》 2022年第4期】

  杨知寒女作家伏尼契笔下的牛虻流亡十三年后回到故乡,最终献身于革命,他至死仍然深深爱着琼玛。中国青年赵乾在冷漠残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毕业后回到家乡,想要像自己崇拜的牛虻一样进行复仇。在这段毁灭之途中,他能否遇见自己的琼玛?爱情能否替代信仰点亮漆黑的暗夜?

  180/二零二五【原载 《长江文艺》 2022年第4期】

  山眼大学时,她是漂亮夺目的女孩,有一个出众的男友,而他是她男友的朋友——一个模糊的存在;人到中年,他们在加拿大的医院里相遇,他是重病患者,她是负责照顾他的护士。异国重逢能否召唤回遥远的青春和未遂的爱情?二零二零年的春天,多少故事戛然而止?大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成全了谁?吞没了谁?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文学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