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举办“长城脚下话非遗”,让游客领略非遗文化的传统魅力

山海关举办“长城脚下话非遗”,让游客领略非遗文化的传统魅力
2020年08月12日 23:07 新浪网 作者 落榜进士

  非遗,一个时代的物质载体,随着旅游文化的发展融合,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长城,蜿蜒迂回,如笔走龙蛇般书写在河山之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当二者相遇时,便碰撞出让人惊艳的火花。

  8月8日至11日,一场别具特色的“长城脚下话非遗”长城沿线非遗展览展示的活动,本次活动在在山海关古城举办。本次活动以“多彩非遗 壮美长城”为主题,在延绵不绝的长城脚下,在巍峨壮观的山海关城下,游客被件件精巧而充满魅力的非遗作品所折服。

  工艺品、书画典籍、建筑、器皿等非遗“古物”,透过历史的缝隙,渗透出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状态及信仰方式,勾勒出古代的历史风貌和时代特征。那种带着时光的特有味道,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

  非遗,提起来总有种曲高和寡的感觉,它们很好,却似乎好得和人们没有太大关系。其实若真的去体会和了解,人们会发现,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的非遗包含了太多东西,木作编扎、织染纫绣、剪刻画绘、雕镌塑作、锻冶烧造……这些都可能是非遗,它们离人们并不遥远。

  本次展览共有河北省境内71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参加,衡水内画、固安京绣、藁城宫灯、大厂景泰蓝、大名草编等200余件传统手工艺精品亮相。这些被沉重的楼阁与书架尘封了数千年,被时代更替的轮回湮灭了神秘而辉煌的文化,终于走入寻常百姓家。

  非遗技艺——宫毯织造技艺。宫毯,听名字就透着浓浓的皇家气息,仿佛置身北京,眼前就显现出华丽而不失庄重的皇城。宫毯兴盛于元代,是皇宫专用的御用品。宫毯织造工艺考究,图案丰富多彩,具有浓郁“京作”特色。

  古籍修复是件听起来有点枯燥的工作,它的作用不仅是让纸张留存,留下的还有古人的文化和智慧。工匠通过自己的双手让这些古老的书籍及其中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得以传续。

  身着彩衣的曲阳石雕佛像十分亮眼,佛像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就连衣褶都生动异常,仿佛随着体态而变化。曲阳石雕不仅在当地,即使是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很有名气。自西汉始,曲阳石工即用大理石雕刻碑碣等物,唐时曲阳成为我国北方汉白玉雕像的发源地及雕造中心。建国后,曲阳石雕艺人先后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修复等北京十大建筑工程和毛主席纪念堂兴建工程的雕刻工作,1995年曲阳县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中国雕刻之乡”。

  藁城宫灯对于河北人来说再熟悉不过。每当逢年过节,大部分人家里都会挂上绘有吉祥如意图案的宫灯,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藁城宫灯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及至清代,乾隆皇帝南巡,目见其灯,喜其工艺精湛,遂命侍从精选数盏,悬挂宫廷。宫灯因此得名,生意也越来越兴隆,如今更是早已走出了国门,受到“老外”的喜爱。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