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上海堡垒》真的是烂片吗?或许是中国科幻片今后的常态化水准

《上海堡垒》真的是烂片吗?或许是中国科幻片今后的常态化水准
2019年08月14日 20:42 新浪网 作者 葛维屏-红警苏红不懂爱

  《上海堡垒》真的是烂片吗?或许是中国科幻片今后的常态化水准

  网络上有一个笑谈,说看《上海堡垒》的都是自媒体人。因为自媒体人需要看电影寻找话题。

  星期二,我约同事去看了《上海堡垒》。因为家里人,没有人愿意去看这个电影,同事喜欢看电影,他原来想看《红星照耀中国》。但经不住我的劝说,他同意与我一起去看《上海堡垒》。在这之前,我先提前向他打了预防针,说这个电影评价不好,被认为是一部烂片,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至少可以见识一下“烂片”是什么样的吧。

  看《上海堡垒》,的确令人昏昏欲睡,没有什么兴奋点,整个电影寡淡无味。

  但说它是烂片,个人觉得也于心不忍,因为电影里的战斗场面,也不至于太差,还能看看吧。

  要说电影如此平淡无奇,是谁的责任?

  我个人觉得,编剧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关键是《上海堡垒》的故事太简单,而这种简单的原因,恰恰是科幻片的通病,即使是美国的科幻片也难脱此咎。

  《上海堡垒》真的是烂片吗?或许是中国科幻片今后的常态化水准

  一个电影关键要有一个情节推动源。科幻片与鬼片一样,里面的科幻元素与“鬼”这些元素本身,就构成了电影里的情节动力,所以,相对而言,科幻电影在构思上只要设立了一个科幻构思,那么电影里其它的构思难点,基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比如《流浪地球》里最核心的科幻构思,就是地球被推搡着去流浪。有了这个核心构思,其它的东西,基本就不需要了,所以,电影版里,硬性地加进了一个“父子故事”,而这个故事在小说原著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科幻电影,就是以科幻想象作为一个筐,然后在里边装一个故事就行了。这个故事的要求并不高,不需要有什么出人意料的结尾,也不需要在人性的探讨上有什么深入发现,好莱坞电影里,一般搞出一段大路化的亲情、爱情、友情故事加盟其中就可以了。

  《上海堡垒》真的是烂片吗?或许是中国科幻片今后的常态化水准

  像好莱坞电影《龙卷风》里,前台是科幻构思中的“龙卷风”,核心故事则是一对离异的夫妻在自然的危险面前复合了情感,这是一个非常俗套的故事,如果没有科幻元素支撑着电影,那么,这个情感故事几乎是俗不可耐,但有着科幻故事在前台挑大梁,简单的情感故事,就足以满足电影里的情节需要了。

  《后天》也是如此。电影里科幻元素确定以后,故事情节就让位于父亲寻找儿子这一简单的故事情节了,我们同样可以设想的是,如果没有科幻片的元素支撑着电影,那么这个故事情节即使是一部烂片都不好意思拿出来演绎一番。

  《上海堡垒》真的是烂片吗?或许是中国科幻片今后的常态化水准

  《上海堡垒》的核心故事意象,源自于作者江南的一种少年时期暗恋情结的抒写与表达。

  作为一个男性来说,在他的少年时代,往往对更具有成熟气质的女性暗生情愫,但因为女性一般来讲,很少会把目光关注于低她一级的男性,所以男性的那种向上仰望的暗恋,注定只能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恋情的漩涡,而难以收到实质性的回报。当这种暗恋的旋风尘埃落定之后,只能在心里留下人生情感初萌的疤痕,落脚于文艺作品中,便形成了男性爱情想象里的一个非常带有集体意识的共同模板。

  《上海堡垒》真的是烂片吗?或许是中国科幻片今后的常态化水准

  比如,在屠格涅夫的小说《初恋》中,年轻的大学生爱上了相邻的邻居小姐姐,沉浸在这种爱的想象中尝尽了“少年愁滋味”,但是小姐姐不爱他,却爱上了这个大学生的父亲。实际上这个小说揭示出了男女爱情中的那些难以理解的深层秘密,而这部小说里描摹出的人性秘境,直到今天依然是我们这个社会上种种不可解的情感现象的文学母本,比如为什么女孩喜欢找那些几乎可以成为她父亲的男人结婚?而男孩为什么总有一种恋母情结?

  《上海堡垒》真的是烂片吗?或许是中国科幻片今后的常态化水准

  在莫言的小说如《透明的红萝卜》《白棉花》等现实题材作品中,莫言都写到了青春期觉醒的少年迷醉在对长他几岁的小姐姐的痛苦的爱情的想象中,但最终那个小姐姐都无视少年的这种单相思,导致了少年宁愿以玉石俱焚的心态,毁灭小姐姐的爱情。

  《上海堡垒》里的爱情故事,可以说非常相似于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在《上海堡垒》里,年轻的江洋爱上了教官林澜,但一直不敢表达出来,直到林澜牺牲,他的这份爱,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回报。整个电影里,实际上表达了一种少男的最初的爱的梦境,《上海堡垒》的作者把他自己少年时代的一种爱的幻想,移植进了科幻故事里,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幻的背后,只是一种情感的意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朦胧的想法与念头,这种意境与想法,如果没有一个前台的科幻元素撑起门面的话,根本不可能独立地具有展演出来的价值。

  《上海堡垒》真的是烂片吗?或许是中国科幻片今后的常态化水准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也是描写了一个少年对一个大姐姐的非份之想,但大姐姐更喜欢她的同龄人,所以少年非常失望,小说里有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支撑起了小说能够成立的框架,那就是少年最后对这个关心他的大姐姐报以疯狂的报复,因为即使这个大姐姐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但是不可能在情感上满足于他,所以这个大姐姐越是关爱他,越会引起他的强烈的怒意与仇视。莫言的这个小说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构成了小说的情节链条的起伏,而相对而言,《上海堡垒》里有一个科幻前台情节,所以,里面的爱情线索,就不需要有什么大起大伏的情节波动了,只要表现出一个少年对一个年长他的女性的那种痴痴迷迷的神往就可以了。

  《上海堡垒》真的是烂片吗?或许是中国科幻片今后的常态化水准

  只是少年的这种对小姐姐的向往、意境与臆想,掺入到《上海堡垒》里之后,就显得动力不足了,故事情节发育也严重不完善,所以,《上海堡垒》包容了一个少年的青春时代的爱情幻想,但是却没有把它编织进故事,只是一个想象与臆想,但在可视的电影里,却没有化成人物之间的形象动力,所以,导致《上海堡垒》里,根本没有刻画出应有的人物,没有在伴随着电影科幻情节展开的同时,也能够让人物的情感链条递进式向前发展。

  这是《上海堡垒》的大忌。如果说《上海堡垒》是爱情片,那么,放在爱情片的范畴里考量也是不合格的。影片在江洋、林澜与杨建南之间朦胧地架起了一个爱情三角关系,既然已经有了这样的架构,那么,人物的关系,就必然要在这种关系中得到充分展演,但电影对此却毫无建树,而且把江洋对林澜的情感还用了颠三倒四的叙事方式,进行了交待,更使得电影里本来就很单薄的情感线更是支离破碎。

  《上海堡垒》真的是烂片吗?或许是中国科幻片今后的常态化水准

  比如,直到影片的结尾,电影才交待了几年前的一个往事,当时在教室里的江洋问林澜在哪一个战区?林澜告诉他在“上海堡垒”,算是点了题,但是,这个情节,恰恰是开始时江洋为什么要对林澜紧追不舍的动因,但把这个爱情前因移到电影的末尾,那么,前面的江洋的爱情动力,便显得突兀而莫名其妙。毕竟爱情的过程是一部电影故事让人信服的原因,早就有外国学者指出,中国的文学作品往往在描写爱情的进程中无能为力,一开头就直接表现爱情已经成功定型。而西方的文学作品恰恰把很大的精力放在爱情的进展过程中。

  现在《上海堡垒》在表现江洋的爱情生成与生发过程中,仅仅在电影的结尾部分,轻描淡写地交待了一下,然后整个电影里,基本就没有这样的爱情进展,更没有表现在战争中如何体味到这种情感的升华与升级,至少电影里并没有把这种情感转化为可视的情感冲突,所以,整个电影里的情感线淡得已经不能再淡了。爱情三角关系中的三个“点”,都各自在自己的“点”上,完成着各自为政的为电影主题服务的任务,但却没有在他们之间产生互动关系,影片里,有江洋对林澜的含情脉脉,有林澜对江洋的目挑神与,最后电影里还在林澜的遗物里,珍藏着江洋送给她的信物,但他们之间却没有什么情感上的交集与更多的互动,另一个支撑点杨建南在电影里的情感线上,几乎是一种空气般的存在,这样,电影里的主线就没有立起来。

  《上海堡垒》真的是烂片吗?或许是中国科幻片今后的常态化水准

  至于江洋所在的青年人的团队里,重点描写了路依依与潘队之间的感情关系,但也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与江洋的情感线相比,一部电影并置着两个浮皮潦草的情感线,是一个大忌,每一个情感线都没有进入深入刻画。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泰坦尼克号》里在主线的杰克与露丝之外,再加进一个情感线索,有没有必要?显然,其结果必然会分散了主线情感刻画的丝丝入扣。

  《上海堡垒》里的两组爱情故事,在电影里处于毫无作为的状态,自然无法调动观众的观看兴趣。

  既然《上海堡垒》里的情感线没有什么作为,在科幻元素上,也缺乏新鲜感。我们可以说,《上海堡垒》是好莱坞科幻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混合体。电影里的外星人入侵,是好莱坞科幻片屡试不爽的主题,中国电影拿过来,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地方,而且,《上海堡垒》的值得肯定之处,恰恰见证了中国电影观念的一种进步。

  《上海堡垒》真的是烂片吗?或许是中国科幻片今后的常态化水准

  如果说《流浪地球》里大胆地表现了中国城市的毁灭与灾难,那么,《上海堡垒》在表现中国城市毁灭的灾难性呈现上更为细腻与详尽,但所有对这部电影的指责,都没有瞄准电影里的这种对中国现实的摧枯拉朽的毁灭想象,这说明中国观众的承受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能够直视科幻电影的这种对未来的恐怖想象,默认了这种想象仅仅是电影营造的一种虚拟存在,并且对这种虚拟没有把恐怖性的灾难表现得更具冲击力反而产生一种失望感,这都可以看出,中国观众在观影理念上的一种进步,也能够看到中国电影的审查机制达到了足够的宽容度。

  《上海堡垒》真的是烂片吗?或许是中国科幻片今后的常态化水准

  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堡垒》还是具备了中国科幻电影筚路蓝缕的开路先锋的积极意义,它已经在《流浪地球》的基础上,为中国科幻片开启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日后能够趟水涉足的空间,因为《流浪地球》毕竟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意思在内,反正地球都没了,城市的生死存亡随它去折腾吧,《上海堡垒》毕竟地球还没有毁灭,完整的地球空间还没有破坏,所以,影片里的城市毁灭相对而言能够在中国电影里予以展现,还是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与现实的连缀性与贯通感,都要比《流浪地球》强一点,说《上海堡垒》一点没有进步,我觉得也是不妥的。

  《上海堡垒》真的是烂片吗?或许是中国科幻片今后的常态化水准

  《上海堡垒》移用了好莱坞科幻片里的司空见惯的外星人入侵的创意,而身为中国人的编导,则为这个创意加进了中国式的英雄主义的经典情节,这就是在应对外星人入侵的时候,以孤注一掷的方式,打开“泡防御”体系,让地球暂时处于不设防的状态,然后趁机发射“上海大炮”的超强火力,至此完成了电影的了无新意的科幻架构。而在最后的反击中,江洋为了能够让上海大炮瞄准到外星人的母舰,不惜牺牲生命,让大炮锁定自我,然后驾机冲向敌舰,高呼“向我开炮”,成功地引导大炮的火力射向自己,也射向敌舰,用这种牺牲精神来完成中国式的英雄主义的复述与重演,我们都知道这一情节来自于《英雄儿女》,而这种情节的出现,体现出的是一种处于弱势对垒过程中的被动选择,如果在《英雄儿女》表现的时代我们有足够的技术先进,就不会出现这种用肉体引导进攻的感人一幕。《上海堡垒》里虽然在科幻元素的创意上沿用了好莱坞科幻片的多如牛毛的类似设定,但在精神内核上,却可以看到中国式的传统英雄精神的内在动机,这与《三体》中烙印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的命脉有着一样的相似肌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科幻作品虽然是一种虚构的创意体裁,但是正因为它是虚构的,反而更容易地烙印上作者群体所在的文化体系的历史渊源与历史积淀。正是缘于此故,我们可以说《三体》几乎是一部抗日战争史的科幻演绎,从中折射出的是抗战历史中的迎战强势敌人的各种思想与思潮在宇宙空间里的放大与复刻。

  《上海堡垒》真的是烂片吗?或许是中国科幻片今后的常态化水准

  《上海堡垒》在表现地球人与外星人大战的场景中,基本代表了中国科幻片能够达到的视效水平,当然不足也是明显的,就是地球人的指挥空间明显偏小,缺乏气势,未来感也不强,战斗场面也是缺乏亮色,不过还是可以看得下去的。导演在处理这些画面时,也有一定的责任,比如导演在镜头切换上,还是不懂得遮丑的技法,人物有很多走路的镜头,包括舒淇扮演的角色,也在这种冗长的不知切换的镜头前,手脚无法摆放,显得很是局促,这一切都让电影里的场景更显得一览无余,这一点,与《流浪地球》相比就要逊色不少。《流浪地球》里切换镜头非常之快,形成了另一个缺陷,就是里面的人物分不清,相比之下,《上海堡垒》里的各个人物倒是能够拥有较为明晰的形象特征,但也因为人物在镜头里太过没有意蕴的亮相,也导致了人物形象的寡淡。

  《上海堡垒》真的是烂片吗?或许是中国科幻片今后的常态化水准

  《上海堡垒》在中国科幻片的发展史上,有着它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如它的全球式的宏大背景、对中国力量的直面与正视、对人类未来的悲观性想象,等等,但它的不足与缺陷,恰恰可能是中国科幻片将来面临的困厄所在,这就是中国科幻片的动机是什么?目的是想表现什么?《上海堡垒》的原著小说想表现的是作者的一种暗恋情结,找到了科幻片的载体,这个载体用到电影中,没有能够支撑起电影里的情节架构,这反映出单薄的爱情构思,不足以转化成一部电影里的精神能量,这恰恰折射出中国科幻电影的薄弱环节。在《流浪地球》里,我们看到父子情的主题,同样是比较薄弱的,儿子对父亲的使命的认可与接受,电影里转折得也相当的突然。这都反映出中国科幻片将来的突破方向,还是要在精神内核上找到真正的坚硬的支撑,而不是信手拈来地用生活中的一点感觉来托起电影的故事内核。

  《上海堡垒》真的是烂片吗?或许是中国科幻片今后的常态化水准

  未来的中国科幻电影,无非会在两个维度上开拓自己的可能空间:一个是科幻元素,这将面对着如何避免与好莱坞科幻片构思碰头相撞的尴尬。如果中国科幻片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中国城市的毁灭上制造科幻背景创意的话,那么,看多了这样的模式,最后会导致科幻片见怪不怪,见惯不惊,了无新意。《流浪地球》《上海堡垒》已经在这一点上让中国城市的毁灭面临着审“丑”疲劳的窘境了。二是情感元素。这是科幻片的情节链条,是科幻大幕之下必须拥有的故事脉络,如何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科幻元素来展现通常情况下无法透视的人性与情感的秘境,是将是中国科幻片真正求得突破的一个难点所在。像诺兰导演的《星际穿越》《盗梦空间》这类贴着科幻片的电影,其揭示出的情感的主题超越了科幻元素的震撼,将来中国科幻片向这个方向努力,才是中国科幻片真正能够扬名立万的时刻。

  《上海堡垒》真的是烂片吗?或许是中国科幻片今后的常态化水准

  而在这样的时刻来到之前,未来的中国科幻片很可能将在《上海堡垒》这样的模式里重复与克隆着如出一辙的败绩:就是从好莱坞电影里克隆一点科幻元素,掺入一点情感故事,然后再点缀一点特效。用这份标配式配伍,炮制出这样的远离中国现实与心态的科幻电影,很可能成为中国科幻片的常态化水准。

  《上海堡垒》是一次警醒,所以我觉得它并不是一部烂片,可能是中国类型电影的一种标配式存在。

  《上海堡垒》真的是烂片吗?或许是中国科幻片今后的常态化水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