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打过长江去》三场火爆的场面制造视觉惊奇,但文戏严重薄弱

《打过长江去》三场火爆的场面制造视觉惊奇,但文戏严重薄弱
2019年10月22日 22:27 新浪网 作者 葛维屏-红警苏红不懂爱

  《打过长江去》三场火爆的场面制造视觉惊奇,但文戏严重薄弱

  《打过长江去》作为一部献礼片,在创意上的确不错,之前,表现类似题材的,只有一部“渡江侦察记”。

  影片导演邀请的是香港导演彭顺,之前彭顺曾经导演过抗美援朝题材的《我的战争》。这部影片在表现战争场面上展现的弹火横飞、炮火连天的情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近年来少见的一部表现此题材的影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彭顺作为香港导演,也有着他在执导这类题材时必然遭遇到的水土不服的问题,所以影片引起争论也多。《我的战争》当年取得的票房为3648万元。

  《打过长江去》三场火爆的场面制造视觉惊奇,但文戏严重薄弱

  《打过长江去》从10月16日公映,截止今日(10月22日),票房仅为466万元。应该说票房是很不理想。相比于《我的战争》,《打过长江去》中几乎没有一线演员,几乎找不到可以吸引人关注的焦点,这应该是它缺乏关注的原因。

  今年国庆档电影可以说大获全胜,其中三部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中有两部是香港导演执导的,而《打过长江去》也是一部由香港导演主创的电影,却取得如此低廉的票房,实在值得我们好好地反思一下。

  主旋律影片也可以拍得很好看,得到观众的强烈响应,今年国庆档创造的业绩可以充分证明一点,但是,主旋律电影不是稳打包票,在把矛头指向院线投放的主导因素之外,更多地反思一下电影本质上的成功与不足,或许才是最主要的反思重点。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来看看《打过长江去》的优点与缺陷。

  《打过长江去》三场火爆的场面制造视觉惊奇,但文戏严重薄弱

  一、 主题立意新颖,但人物关系生硬

  《打过长江去》之前的同类影片《渡江侦察记》更注重情节的惊险性,影片把主要情节放在如何搞到敌人炮兵阵地的火力布防情报这一关节点,情节一波三折,故事收放自如,人物刻画也是栩栩如生。

  《打过长江去》要在同一题材上不雷同于旧有的经典红色影片,必须另拓空间,这样的思路显然是对的。

  而目前《打过长江去》显然在立意上要站的更高远一点。《渡江侦察记》中“解放江南人民”的主题,显然烙印着强烈的时代意义,《打过长江去》意识到如果重复这一主题,不会趟在一条新路来。所以,《打过长江去》另辟蹊径,从更高的层面,就是从不要国家分裂的角度,来表现渡江战役的意义。原来电影中的阶级意识决定的战争意义,让位于这一新主题,无疑让《打过长江去》站到了时代的制高点上。

  《打过长江去》三场火爆的场面制造视觉惊奇,但文戏严重薄弱

  围绕这一主题,电影里选择的事件与元素,都强烈的聚焦于国家金瓯完整这一脉线。解放军攻打闯入长江、恶意挑衅的英舰紫石英号看起来有一点突兀,但也是为电影的主题服务的。因为紫石英象征着一直在中国土地上横行了近百年的西方列强的险恶用心,这就是制造中国分裂的事实,给中国继续添乱增加麻烦,而解放军的果断反击,击碎了百年来西方列强一直明里暗里意图让中国金瓯残缺的狼子野心。

  这是在大背景上的对主题的强化,而《打过长江去》更设置了一对亲兄弟六年后的相遇,来直接阐述渡江战役的意义所在。《渡江侦察记》里解放军李连长遇到的女游击队长,是他当年救过的一个女孩,电影里表现的是解放军的拯救主题,而《打过长江去》里设定的兄弟重逢,则喻示着国家统一的理念,使兄弟俩从两个阵营里重新携起手来,联手打击那些企图分裂国家的历史逆流——影片里以林长官角色为代表。

  影片中,弟弟在最后的一场战斗中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前,他对哥哥的肺腑之言,强烈地表达了“国”与“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问题,而弟弟的立场转变,正是对“家”的完整的企求而转化为对“国”的统一的认定。弟弟对哥哥说:“你去了,家也没了……我想有一个家”。哥哥安慰道:“我们有一个家,跟我回家吧。”

  《打过长江去》三场火爆的场面制造视觉惊奇,但文戏严重薄弱

  而弟弟斥责敌人的时候,也不是什么个人仇怨,而是直指林长官:“你分裂国家。”可见整个电影都是统一地围绕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而展开了情节的编织。应该说这是电影立意的新颖处所在。

  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在电影里设置出的兄弟关系的转化上,缺乏必要的合理性,这关键的问题,正是我们在标题中所指出的文戏太弱的缘故。影片里的兄弟见面,本来有很多的内心冲突的戏,但整个电影里,两个人的性格冲突严重不到位。特别是电影里的重点人物、解放军教导员李绶光在电影里台词量非常有限,估计不会超过一千多字,在兄弟见面时,弟弟李缓明的转变,根本不是李绶光动之以情、晓以大义的劝说,而是因为头号敌人林长官把弟弟绑架到郊外,准备枪杀,而无巧不成书的是,这里正是哥哥李绶光的埋伏地点,于是哥哥把弟弟顺竿爬蛇地给解救了,弟弟也就一言不发地站到哥哥的阵营里来了。可以说,电影粗暴地把弟弟推到了历史正道的阵营中来,而不是哥哥用自己的思想影响了他,从中正可以看出,电影对人物刻画的粗疏,不得不通过强制性、偶发性的情节来推动人物立场的转变,这不能不说是电影的一个败笔。

  电影的立意新颖,但实现立意的手段,却明显地处于不能自圆其说的硬扭状态,导致电影里的兄弟情谊的转换显得人为、生硬与干巴。

  《打过长江去》三场火爆的场面制造视觉惊奇,但文戏严重薄弱

  二、 视觉效果火爆,但逻辑关联不足

  《打过长江去》邀请香港导演彭顺来执导,是与香港导演对动作戏有超常的敏感与职业功底有关,能够保证电影基本的火爆视效。

  《打过长江去》的确毫不吝啬火爆的场面与激烈的战斗。彭顺几乎是按照香港枪战片的手腕,打造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效果场面。特效与实战的双管齐下,让电影里战斗场面的确引人注目。

  大致地罗列一下,整个电影有三场重点战斗戏。

  第一场是教导员带领先遣队来到江北,与假游击队接头,遭遇伏击。

  在这一场戏中,教导员和他的战士,都穿着解放军制服,胸前佩戴着“解放军”的标志,这种穿着在敌营里让人难以置信。

  而在这之前李营长一直等待教导员来接头,而教导员在没有确认安全的情况下,挂起了灯笼,导致李营长来到接头地点,遭遇伏击,全军覆没,牺牲前,把掌握的情报交给了教导员。

  《打过长江去》三场火爆的场面制造视觉惊奇,但文戏严重薄弱

  从这里可以看出,《渡江侦察记》李连长掌握了敌人的江防图之后,安全地把情报送到了江北,而《打过长江去》却似乎又节外生枝地多出一个教导员的线索,搜集情报的先遣队全部牺牲,然后由这个后派来的教导员来接力完成送达情报的任务。在这一场戏的环节中,电影让人感到先期来到敌后的侦察队李营长这一团队,太为粗心,就这么大摇大摆地走进了敌人的埋伏圈。

  而教导员李绶光更是在对地理情况不明的情况下,轻易地相信了接头人,自己的战友被打散。后来与真正的游击队相遇的时候,仅仅凭着女游击队员的自我介绍,就相信了他们,同样可以看出,教导员几乎没有用自己的思维掌控整个侦察历程,处处被动。甚至后来连下属都责怪他不配他当教导员,要免了他的职,而他自己也自愧失职,想卸任不干。还是其他人默认了他的领导权,才使他歪歪扭扭地干到了最后。电影对这一形象的刻画完全是游离于人物性格之外,看上去根本不具备执行敌后侦察的能力。

  《打过长江去》三场火爆的场面制造视觉惊奇,但文戏严重薄弱

  第二场是教导员李绶光由游击队带着到城里去见地下党老朱,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巷战。

  影片里的地下党老朱不仅提供了电台,还提供了堪称火药库的各式武器,为影片的一场城市巷战提供了足够的火力。电影为此设计了一场凭借建筑物展开的枪火盛宴。

  但是问题是,影片里的地下党老朱在拿出电台与武器之后,人就不见了,而发报的战士在被敌人发现的情况下,也不撤退,而是让其他战士抵抗前来包剿的敌人,这样的行为,未免太蛮干了吧。

  第三场,就是最后一场风雨桥狙击战。

  上两场战斗,先遣队已经完成了任务,《渡江侦察记》里李连长完成了侦察任务,也没有写他们还要去展开一场终结狙击战。而《打过长江去》里特意安排了一场桥头狙击战,而决定战斗的原因,也完全是偶然的随机的,电影里表现哥哥问这座桥是做什么用的,然后弟弟说这座桥是敌人增援部队的必经之地。哥哥立刻下令,在这里展开一场狙击战。关键是百万雄狮过大江已经势不可挡,江南这边的敌人已经作鸟兽散,哪里还有什么增援部队?而从电影的镜头来看,这里的位置离长江很近,解放军已经渡过了长江,追击敌人,恰恰需要这座桥,现在先遣队却在这里炸掉了沟通南北的交通要津,实在有一点莫名其妙。

  《打过长江去》三场火爆的场面制造视觉惊奇,但文戏严重薄弱

  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里的三段战斗场面,选取了不同的地点,展现了各种形式的战斗形式,为电影的整体效果添砖加瓦,突出了视觉上的可观与可视性,但电影对这三个战斗地点的切入原因,却完全是靠偶然性来触发的,并没有一条连续的动机驱动着人物进入到战斗的场面中来。整个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先制定好三场战斗的戏份,然后就生硬地让情节贯穿这些场面,战斗的场面的火爆,越发反衬出这后面的逻辑链条的薄弱与不值得推敲。从这个意义上讲,《打过长江去》未能编织成一个给人真实感的故事,是全片的最大的薄弱之处。

  三、宏观场景壮美,但细部关涉欠缺

  《打过长江去》最后一部分,展现了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壮阔影像,全景式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出,是来自于八一厂的电影《大战宁沪杭》,而同时,电影也拍摄了解放军战士冲上滩头、攀爬城墙的镜头,这一段表现的确大气磅礴,壮怀激烈,尤其是战士们冲锋的场面富有动感,生动地再现了烽火连天的战场上战士们无畏向前的热血激荡的英勇身姿,这一段聚焦在战士个体身上的一组镜头,应该是《打过长江去》对战争影像的最大贡献。

  《打过长江去》三场火爆的场面制造视觉惊奇,但文戏严重薄弱

  相比于《大战宁沪杭》里的多侧重于全景式再现整个战争面貌的影像风格,《打过长江去》在表现战争中的局部冲锋与进攻场景中更为生动与灵动,可以看出香港导演在表现战争场景中所具备的掌控功力,这一部分也是《打过长江去》中最好的一组战斗场景。

  当然,电影里表现了战士们攻占城墙的镜头,但之前没有一部渡江战役电影是表现攻城的,不知电影里的这一组攻城场面的原型在哪里?

  《打过长江去》三场火爆的场面制造视觉惊奇,但文戏严重薄弱

  但问题是,《打过长江去》在表现宏伟的渡江场面及后延的登陆的场景的时候,还同时表现了先遣小分队在桥头上狙击敌人的战斗场面,宏大的战事与小分队的局部战事通过交叉蒙太奇叠印在一起,但这两组镜头,显然不具备对等性。实际上反映出电影追求的宏观叙事与细节叙事之间没有能够衔接起来,本身最后的炸桥行动在大军已经过江且没有看到有任何敌方援兵将至的情况下还有什么意义就令人质疑,现在将两种不对等的战斗并行叙述,更让人感到不知其所以然。

  《打过长江去》三场火爆的场面制造视觉惊奇,但文戏严重薄弱

  这说明了渡江的战事与炸桥战事没有很好地关涉起来。其实如果让电影改变一下,表现先遣队在大军攻城的时候,从城内进行助功,可能能够让两条线索合并成一条有力的合力,共同地进抵向同一个城防敌人,至少让电影的两条叙事链合而为一,而不是现在的“两层皮”现象。

  《打过长江去》三场火爆的场面制造视觉惊奇,但文戏严重薄弱

  我们希望《打过长江去》这样的主旋律影片能够拍得有气势,富有新意,也能带来可观的视效,虽然现在电影本身离这样的目标还有差距,但我们的电影人努力过了,尝试过了,也应该总结经验,向那些取得成功的主旋律电影汲取胜出的法宝。相信借着今年国庆档主旋律影片的异军突起带来的轰动效应一定会给中国电影带来一个崭新的气象。

  《打过长江去》三场火爆的场面制造视觉惊奇,但文戏严重薄弱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