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2020年04月05日 19:51 新浪网 作者 葛维屏-红警苏红不懂爱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3月29日,前苏联作家邦达列夫逝世,享年97岁。

  即使不在疫情期间,中国的媒体,也不会对一个过气的前苏作家产生关注的兴趣。

  所以,在中国的媒体上,很少有邦达列夫去世的报道。

  这折射出的是前苏作家的尴尬的困境。

  笔者之所以把邦达列夫定位成前苏作家,是因为这个身份能够更好地看清他的创作定位。

  因为邦达列夫最突出的文学成就,是在前苏时期奠定的。

  而他也曾经一度引领前苏文学的发展走向,算得上是苏联文学曾经的领军人物。

  但邦达列夫不是笔者喜欢的一个苏联作家。

  文学这东西,完全是各有所好的原则在决定着阅读的爱与憎、好与恶。

  但毫无疑问,苏联文学很长时间,是中国文学效仿的榜样。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在路遥的著名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那位人见人爱的田晓霞与孙少平接触的时候,他们交流的文学书籍,不是今天附庸风雅的文学青年人手一本的《百年孤独》之流,而是一本苏联文学读物。

  这位苏联作家名叫纳吉宾。可能没有人知道这位苏联作家的名字,但是路遥心目中最美丽的女孩田晓霞,却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向孙少平推荐了这位苏联作家的作品。

  纳吉宾的小说名叫《热尼亚•鲁勉采娃》。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而田晓霞向孙少平推荐的另一部苏联小说是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这可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前苏作家,他的小说《死刑台》对草原狼群的描写,深刻地影响到中国走俏一时的小说《狼图腾》的构思与脉线。不过,在苏联解体之后,他的身份划归到吉尔吉斯斯坦作家了。

  甚至是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在电影学院期间,对好莱坞电影嗤之以鼻,而却对前苏电影情有独钟,每当放映前苏电影的时候,这些未来中国电影的顶梁柱们,便热血沸腾,并为电影的内涵与人物争论不休。

  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也深受前苏作家肖洛霍夫的影响。当他在小说里难以复原真实情境下的人物心理的时候,他是直接从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里引用小说人物的心态流程。

  莫言小说里的意象与句式,可以看出,很多是直接源自于《静静的顿河》,而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对《百年孤独》《喧哗与骚动》都没有完整地读完。说他受到拉美魔幻风的影响,倒不如说莫言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前苏作家的粉丝,并融会贯通前苏作家的文学思维与意象精髓,注入到他的文学流脉之中去。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笔者当年曾经在出差上海的时候,在福州路上的旧书店里购得一本1976年版的邦达列夫所著的《热的雪》。前言中是以批判的角度,揭露这部小说服务于当时苏联的冷战思维的。这个序言,后来在小说重版时自然不见了。在中国出版的苏联文学史里,都一味地颂扬这部小说的精彩纷呈,然而,冷静地思考一下,当年的火药味十足的批判文有一点过火了,而后来的一味称赞的文章未免也丢失了一个论者应有的思考。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笔者也曾经试图读完这部小说,但是遗憾的是,读到一半,实在没有兴奋点,激励笔者把小说读完。整个小说给人的感觉,叙事匆忙,主题先行,人物造作,不能说作者没有生活经历,小说里的战争描写也是非常注重细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但作者把这些素材,完全纳入到当时苏联社会的一些常识性的概念认知上,所以小说里的人物,都是这些常识的具体化,让人读不出作者独到的对生活的发现与理解,觉得很是干燥与无趣。

  那么,有人要问,你喜欢的当代前苏联小说是哪一部?

  笔者必须回答,既然你不爽一部作品,那你总得推举出一部你心仪的文学读本吧。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笔者在这里诚实地坦白,在当代苏联文学作品里,笔者最喜欢的是长篇小说《小铃铛》,作者是冈察尔,他出生于1918年,而邦达列夫出生于1924年,比邦达列夫还要大6岁。

  《小铃铛》笔者读过至少三遍以上,每一次前苏地区发生动荡,都要拿出来读一遍,从中发现一些今日走向的蛛丝马迹。小说里写出了一个时间似乎停止了的现代社会,但这个时间,却牵连着遥远的古代,更预示着未来的进程,这个未来,一直可以映照到乌克兰曾经拥有的克里米亚被俄罗斯夺去。而笔者尤其喜欢作者笔下的那种忧郁的舒缓而又略带温馨甜美的叙事味道,可以说直达人心。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邦达列夫其它作品

  

相比之下,《热的雪》就缺乏这种弹性的让人回味的力道,小说发表于1969年,而同时期出现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比《热的雪》来得魅力更为深沉久远。《热的雪》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相比,给人直观的感觉,就是《热的雪》注入了太多的概念化与主题先行,因此缺乏柔韧力,过刚易折,难以久远,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与《热的雪》走的是一样的小视角叙事路线,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走的更为彻底,摒弃了《热的雪》中的任何大人物的脉线,而且小说里的小人物,都没有什么明确的体现出优与劣的比对,直接是原生态的生存,而《热的雪》处处都要表现出人物之间的道德反差,最关键的问题,这种道德评定是作者硬性地加上去的,所以小说的弹力不足。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邦达列夫其它作品

  

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解析《热的雪》里人物刻画的生硬与造作之处:

  一、 对斯大林的刻画意图中立,但却是两头不讨好。

  《热的雪》的主要内容,是表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一个插曲,当时德军被围,希特勒派出后备力量,解被围之军。大兵压境,斯大林组建一个新的集团军,去拦截前来解围的援军,由此展开小说的情节。

  小说里出现的最高级别的苏军军官,是新组建集团军的司令别宋诺夫。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解放》中的斯大林

  

在任命他新职时,他特意被叫到莫斯科,接受斯大林的问询。这样,这部本来应该表现纯粹战事的小说里,也出现了斯大林的描写。

  《热的雪》的矛盾就在这里。而这种矛盾性,是六七十年代苏联小说、电影共性的困惑所在。

  这就是一方面不能大张旗鼓地褒扬斯大林,但又不能过分贬损斯大林的存在,因为这样,就无法解释苏联为何在二战中取得胜利。

  所以,苏联当时影视及文学作品采取的策略,就是对斯大林采取一种冷冽的皮里阳秋的笔法,表现斯大林有才干,但又不忘记他的冷酷。

  这种原则,表现在电影上的斯大林,就是一个木偶一样的人,机械地陈述着战略,但却不施予任何一点情感的倾斜,所以这个时期电影里的斯大林只是一个中性的客观角度下的存在。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解放》中的斯大林

  

如《莫斯科保卫战》还有《解放》都可以看作这样策略下对斯大林的形象定位的影片。而两部电影的导演均是苏联著名军事影片导演奥泽洛夫,《解放》的编剧之一正是《热的雪》的作者邦达列夫。邦达列夫对于《解放》的加盟给电影烙印上了作者的个性,也是非常鲜明的。在《解放》中,邦达列夫设计出的战壕里的前线连队,正是《热的雪》里他所熟悉的炮兵团队,甚至两部作品的人物,也似曾相识,比如两部作品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叫卓娅的卫生员,只不过,卓娅在《热的雪》中牺牲在战场,而在《解放》中,卓娅成为贯穿全片的一个女兵形象。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解放》剧照

  

《热的雪》里的斯大林正是这样的特征。在影片里,集团军司令去见斯大林,一点没有见到最高统帅的兴奋感,想想《攻占柏林》里的士兵见到斯大林是何等的兴奋莫名。苏联著名的小说《磨刀石农庄》里在第四部里写到村民们去见斯大林的时候,是何等的激情澎湃。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解放》剧照

  

但这一切在《热的雪》中是不存在的。小说里的斯大林在军事上,必须正确,不正确无法说明为什么苏军在二战中取得了各个战役的胜利,所以,《热的雪》里的斯大林在军事观点是站在新建集团军司令这一边的,苏军司令提出自己的看法,斯大林没有异议地就接受了。这说明斯大林有从善如流的一面,即使当时最流行的表现方式,是把战争决策的功劳放在朱可夫身上,但也无法回避斯大林作为最终决策者的战略眼光。

  但《热的雪》诡异的地方,是集团军司令,偏偏在斯大林面前哪壶不开提哪壶,话中有话地说,斯大林的肃反导致很多军官都不见了,说很多军事领导人,“都成了诽谤的牺牲品”。小说以此暗示出斯大林的残忍的一面,而同时,通过这一描写,刻画了集团军司令能够坚持真理,敢于直言,顿时,这个形象便不是四十年代二战期间的苏军军官,而是一个六七十年代的历史学家穿越回去寄生在人物身上而出现的合成人。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解放》中的斯大林

  

在成功地完成了对斯大林的指责之后,小说又必须回到肯定斯大林的主题上来,因为毕竟是斯大林认可了集团军司令的新任职,所以小说里又缓和了一点对斯大林的讨伐力度,在外貌描写上,小说在这里对斯大林手下留情,写到:

  “在这一瞬间(斯大林自己也感觉到),他(指斯大林)眼睛里严酷的神情消失了,他那布满细麻点的脸孔也变得温和、慈祥,亲如家人,正像别宋诺夫在画像惯常看到的那样。”(1976年版,117页)

  可以看出,《热的雪》里通过抬高一个虚构的集团军司令的伟大之处,而不惜踩斯大林,给小说带来了一种很不可爱的糟点。邦达列夫那个时代的作品对揭批斯大林很是卖力,但是有意思的是,他在苏联解体后,却对斯大林是一边倒的盛赞,他称斯大林与朱可夫是“20世纪的两位天才”。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热的雪》剧照

  邦达列夫晚年对苏联解体痛心疾首,而且他的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如同他笔下的那些舍命一拼的苏军战士一样,一直投身到抵抗那些拉倒苏联大厦的力量的斗争之中。他身体力行了他的创作原则,但是,正如每一片雪崩中的雪花都不是无辜的一样,他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也曾经那么热心地为拆散苏联大厦添油加醋,晚年的思想转变,既体现了俄罗斯良心中的正能量的一面,同时,也折射出追随着时代的大合唱而失去自己独立发言的偏狭的一面。而这种偏狭,正决定了《热的雪》中的人物刻画的偏颇与怪异,至少小说里在描写领袖人物时的那种高高在上的审视角度,是无法合拍真实的历史情境的。

  二、 对士兵之间的优劣,用道德来进行评判,过分人为化。

  《热的雪》描写的时间历程,只有短短的两天,但就在这个有限的时间内,电影还安排了一个急如流星的三角爱情故事。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这不由使人想到2001年由法国导演拍摄的电影《决战中的较量》,在这个电影里,也描写了两个苏联士兵围绕一个女兵掀起的醋海生波。法国人拍苏联题材的电影,隔靴搔痒还可以理解,但苏联作家写的小说里,也用这样的滥俗的套路,实在有一些不可爱。

  而《热的雪》里的这个三角爱情故事,还有着更为重要的分清人物优劣的作用,这种写法,通过爱情的选择来折射人物的品性的优劣,实在有一些过于教条而生硬。

  《热的雪》里在战壕真实的段落,表现了炮队的一个排,排长是小说里的主角,也是作者竭力讴歌的主要人物,同时,他的上一级领导是一个连长,则是小说里以负面形象出现的一个人物。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这个连长最明显的特点,是长的很帅,处处要显摆自己的高大上的风格,在领导视察的时候,他都要来一段视死如归的慷慨陈辞,从传统意义的角度讲,这样的人物,就是一个英雄人物。

  但《热的雪》写作的年代,要与传统的军事文学里的人物设置唱一点反调,这样才能显示出作品的创新意义。这个连长虽然看起来颇为符合主流传统的标配,但是他处处享受自己支配别人的快感,在平时,尚看不出恶果,一旦在战争中,他的行为就产生了严重的雪崩,小说里对他的刻画非常的生硬而教条,比如为了表现他在战场上的无能,就写他一意孤行,胡乱指挥。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小说里写到这位连长,让自己的士兵冲到前沿阵地,去炸毁坦克后边的敌人的自行火炮,这无异于是自杀之举,但这位连长,根本不拿士兵的生命当一回事,直接支派士兵作无谓的冒险。

  这种乱指挥,使人想到中国小说《红日》中的一段类似情节。小说里的连长石东根在看到敌人从堡垒里打出白旗之后,让士兵前去受降,身边的战士劝说无效,导致上了敌人的当,士兵受伤。这一段情节,在小说里以石东根悔悟而告终,但并没有成为石东根品性恶劣的一个铺垫。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而《热的雪》里的这位连长,却在战争中越来越多地显示出他的草菅人命的恶劣行径。而他最可恶的地方,是他在战场上还要对一直心仪他的女卫生兵发泄兽欲,女兵拒绝了他,从此他耿耿于怀,后来在战场上,女兵也因为他的胡乱指挥而死于敌人的枪弹之下。女兵死了之后,他还趾高气扬地要求女兵来为他包扎伤口。

  这个连长的道德缺失,正是用他在爱情中的精致利己主义得到了反衬。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而与之相应的是,小说里的排长却是一个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正面角色,他看不惯连长耀武扬威,指手画脚,在战场上,他富有人性,关心他人,尤其是小说里安排了一段英雄救美的段落,在弹火遍地的危急关头,他紧紧地搂住女兵,与她同生共死,赢得了女兵的爱情。这样,他在小说里是品性高地上的胜利者,同时也是爱情角逐中的过关者。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这种写法,彰显了主人公,丑化了另一个人物,给人的感觉,是作者按照道德评判标准,人为地分割出两个人物的阵营,而我们都知道,真正的现实中,人与人分成优劣高低是很困难的,可以说,很难有这样的壁垒分明、黑白悬殊的人物分割的。《热的雪》这种简单的人物分类方法,尤其是通过爱情辅助工具,确定人物的品性内质,更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相当然,这样塑造的人物,既不可信,也不可爱。

  而令人更愿意怀想的与《热的雪》同一时期出现的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就彻底地抛开了这种道德分割法,小说里的女兵在道德上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她们的私生活都不健康完美,包括当别人的小三,但是她们在战场上都是一视同仁地显示出她们的身为战士的值得人们尊敬与尊重的身份。小说里没有一个作者在那里不断为人物贴上道德标签,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比《热的雪》更为胜出的原因也是在这里。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三、 对将士之间的猜忌进行不适当的描写,让小说如同夹生饭。

  《热的雪》在高层军官层面,还以浓重的笔触,描写了高级将领之间的猜忌与戒备,显示出不正常政治态势下人与人之间危机四伏的相互关系。

  这种关系,集中表现在集团军司令与政委之间。集团军司令一度时期,认为他身边的这个政委,很可能是监视他的,很长时间,他都无法消释他的疑虑。直到政委牺牲在前线,他才感到,自己对这个其实心地非常善良的政委有一点防备过度了。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与此同时,小说里还插入了一个相当硌眼的反谍处处处长,他来到前线,不是为打击敌人而贡献热血,而是捕风捉影,监视他认为的异已力量。

  他同样与那个道德有损的连长一样,一意孤行,非要穿越前线,导致了与他同车而行的政委意外地丧失了生命。小说意图说明这种内部搞毛的人群,正是敌人的帮凶。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这样,《热的雪》里的战士层面,塑造了一个道德败坏、缺乏人性的连长,喻示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指向意义,在将领层面,塑造了一个内部开花、后院点火的反谍人员,暗示了是由最高层安排的伏线导致了这种令人恶心的存在。

  当这些基层的各个层面的扭曲的现象往上层层追溯的时候,恰恰触碰到的是小说里的斯大林身上的那些负面部分,这样,小说便把从上到下的影响苏军战线的负面能量,归咎于斯大林这个高高在上的根源。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因此,《热的雪》对历史真实的反映与抒写,代表了苏联六、七十年代的特定时期的认知风尚与风潮,如果比对作者在日后对小说里涉及到的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的话,就会看出小说里的立场与基调,并不一定符合作者真实的内心判断。

  正是《热的雪》里有着太多的作者对时尚风潮的迎合与接纳,使得小说只是把作者所熟知的素材,纳入这种框架体系里,使得小说里的人物,都是一个概念化模板打造出来的,小说自身反而失去了作者真正意旨的融入与渗透。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这也是笔者一直觉得这部小说令人大倒胃口的原因,小说太缺乏自然,一直由作者在那里扭动着人物,把他们摆布在历史的角角落落。

  这样的小说,当然在今天随着苏联文学的消隐已经无人关注了,但我们借着作者的离去,从中可以管窥苏联文学日后为什么消隐得那么彻底得没有痕迹的原因。

  前苏作家邦达列夫去世,曾编剧《解放》,长篇《热的雪》令人倒胃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苏联文学发展到最后的时刻里,已经没有兴趣去表现核心与中心的思想内质了,而是把描写的笔触,放在偏远地区,通过那些蛮荒地带的异象,折射出时代变迁的异兆。你能想象得到吗,中亚地区的一个作家艾特玛托夫成为苏联文学的最炙手可热的核心,不是有一点奇怪吗?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