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比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更严峻的,是中国啃老族群体人数的增加

比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更严峻的,是中国啃老族群体人数的增加
2019年08月24日 16:16 新浪网 作者 微博禁毒第一人马霄

  比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更严峻的,是中国啃老族群体人数的增加

  山川网:人口和老龄化问题,早已成为中国经济界和社会界高度关注的未来十到二十年,对中国发展影响最大的关键性权重。

  回顾过去半年我们的推文,我想大家也能够发现,我们对于中国的人口流动和老龄化问题的关注度同样极高,推送的频率也明显高于诸多区域经济子类板块。

  老龄化社会对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将是深层次、多维度的,并不仅仅只是年轻人变少的这一种孤立结果。而今天我们想要探讨的一个话题就是,老龄化与啃老族这两个名字中都带有“老”字的词组,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性。

  “啃老族”定义本身

  比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更严峻的,是中国啃老族群体人数的增加

  啃老族,又称“吃老族”或“傍老族”,或者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NEET的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

  在英国,尼特族指的是16~18岁年轻族群;在日本,则指的是15~34岁年轻族群。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对于啃老族非常深入和系统的官方性研究成果。

  一种观点认为:“啃老族”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4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据相关媒体调查,“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几类人:

  一是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他们觉得在家里很舒服。

  三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占20%;

  四是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靠父母养活着;

  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

  比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更严峻的,是中国啃老族群体人数的增加

  对于离乡背井,在大城市里辛苦打拼的年轻人而言。对于啃老族这一群体的了解,更多还停留在和深圳三和大神一样的水平上。如果你还不知道三和大神是什么,建议可以自行百度检索。

  前不久的时候,因为微博上的一次热议,带火了一个百度贴吧——啃老族吧。甚至于直到现在你进入该贴吧,也能在靠前的帖子中,发现数量不少通过微博“慕名而来”参观的网友们。

  曾几何时,该贴吧曾是为数不少啃老族们的聚集地。但是虽然同为啃老族,大家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有一部分啃老族的确存在某些客观因素(身体、学历、技能),导致阶段性成为了啃老族。从他们的言行当中,你能够明显发觉他们对于自身处境的忧虑和担忧,他们渴望得到帮助和方法,摆脱当下的困境。

  但也有一定数量的啃老族,他们是在价值观、人生观的维度上,高度认同啃老这件事,甚至还会通过刻意发表极端言论,与网络上那些批判他们啃老的网友进行对骂。这一群体的核心思维,就是父母生了他们就必须负责到底,不啃到没得啃决不罢休。

  虽然从数量上看,第二类啃老族明显较少,但是由于其言论的极端性和争议性,导致了他们占据了舆论的更大关注。加之一些自媒体的刻意炒作,导致不明真相的网友对于“啃老族”的形象直接与“罪大恶极”对应了起来。

  而事实上,啃老族群体正在形成一种社会现象,而绝非停留在少数个体的维度。想要充分了解啃老族群体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必须要了解的基础就是老龄化进程。

  看日本:为什么老龄化必然带动啃老族

  比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更严峻的,是中国啃老族群体人数的增加

  当我们提到老龄化的时候,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隔壁的邻居日本。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当世界又老又穷》一书中,介绍了美国、日本、中国、西班牙等地的老龄化现状,虽然每个国家都会有细微的差别,但趋势不可避免。

  日本的百岁老人口数量说明了一些问题:1963 年日本百岁人口,153 人;2007 年,3.23 万;预计 2050 年,100 万人;日本 65 岁以上预计在 2050 年将达到 40%;2008 年到 2050 年,日本劳动力衰退幅度将达到三分之一,从 6650 万人减少到 4200 万;预计 2050 年,日本人口将减少 4100 万人。中国 2009 年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1.67 亿;2050 年,预计 4.38 亿。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事实上整体社会上需求的工作总数量是有限固定的。之所以中国的年轻人,特别是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感觉到在过去的十年间工作似乎十分好找,公司和机会几乎到处都是的“错觉”,很大程度上原因还是在于中国过去十几年间中国经济的全面崛起和迅速增长。同时,过去十几年也是中国(年轻)人口红利最后的尾声。

  而继中国(年轻人口)红利尾声之后,中国大城市的城镇化红利首先已经接近尾声了,国内城镇化率超过80%的城市,数量持续增长,一线城市之后诸多新一线城市也纷纷加入了这一阵营。而在超大、特大型城市的城镇化红利趋于结束后,紧接着就是中等规模城市的城镇化红利也会随之减弱直至结束。

  一方面是整体社会岗位需求的持续减少(此轮创业热潮结束后,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增长会全面放缓),另一方面是人口和城镇化红利的趋于结束。两相结合后,自然就会发生像日本已经发生的情况,在岗的工作者退休年龄越来越晚。从50岁+到60岁+再到70岁+,这是一种必然。

  而当社会上主要的工作岗位都被中老年人占据,且长期不会被释放后,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就会受到相应的挤压。职场不仅仅会变得趋向于“一潭死水”,同时许多年轻人对于这样的“死水”还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得。

  从现阶段的中国啃老族的存在情况来看,啃老族本身年龄主要还集中在20岁+,30岁+已经可以算是年纪较大的啃老族了。而“被啃”的父母们,年龄主要集中在50岁+到60岁+的区间。这个年纪,我们还可以称之为是“初老”,也就是从中年向老年过渡的区间。

  反观日本社会,情况显然相较中国严峻得多。哪怕你没有亲自到过日本,通过各类社会报道和纪录片,也能够了解到日本的啃老族到底有多“老”。30岁+的啃老族已经是稀松平常的年轻人,40岁+、50岁+的啃老族在日本也屡见不鲜。

  在日均寿命全球领先的日本,“啃老族”的范围已经远远不是当下中国存在的年轻人“啃”老年人,而是中年人“啃”老年人和老年人“啃”老年人。

  而除了日本这种因为整个国家社会经济水平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几乎是经济发展必然规律导致的就业环境形势严峻,啃老族数量节节攀升外。事实上,中国同样还面临另外一种可能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经济学中十分平常的一种经济状况,大家不必谈“危机”必色变。世界上许多发生过经济危机的国家,危机结束后又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比如从2015年至2016年,巴西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就业市场遭受重创。该国虽然2017年重回经济增长轨道,但正规就业岗位数继续呈现负增长,失业人口创近5年新高。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底,近30%的巴西青年没有工作,这一比例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近27年来的最高值。

  根据巴西地理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巴西15岁到29岁年龄段的青年共有4850万,其中既没有工作也没有在校学习或参加技术、职业培训的“双无”群体有1120万,约占该年龄段青年总数的23%。

  这个庞大的群体,他们虽然没有工作,但是同样需要生存。排除他们走上犯罪这样的小众道路外,其余的多数,除了成为啃老族,我们几乎想象不到还有其他什么路径。

  中国传统式家庭教育观与新经济时代的矛盾

  比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更严峻的,是中国啃老族群体人数的增加

  从网络环境看,大众对于啃老族的态度以口诛笔伐、大肆嘲讽为主流。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评论者中多数都并非啃老族,对于啃老族所在的家庭实际情况也缺乏相应的了解。

  在非啃老族眼中,啃老族必然是理应受到社会各界批判的。而在啃老这件事上的最大受害者,显然就是啃老族的父母们。那么作为一名啃老族的父母,他们对待自己子女的态度,是否的确如网友们预判的这样呢?

  界面新闻的一篇相关报道中,曾列举了三个实际的啃老族父母案例,他们的观点事实上非常具有代表性——

  案例一:小庞(91年)

  “他高中毕业,又没什么能力,我们也托不上朋友,什么单位能要他呢?我自己是初中毕业,可以说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也知道现在的社会对学历要求都很高,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就不太指望他了。

  前阵子有人问他要不要去工地上干活,没有学历要求。但你说一个城里小孩,在家最多就做点家务,那种苦力他能干得了?

  所以我也看开了,只要我们有口吃的,他也就饿不着。如果找到工作那当然更好,实在找不到也就这样了。”

  案例二:小文(91年)

  “我也不是养不起她,她一辈子吃喝玩乐不是不行,但我一直觉得女孩子也该有自己的事业,应该经济独立,不去靠任何人。所以她如果真的就这样啃老,我会对她很失望。

  有几次我都“威胁”她不会再给她钱了,下个月就必须让她花自己的工资,但是有什么用呢?她出国前我给她办了一张我的信用卡的副卡,每个月她消费,我来还。到现在都六年了,这张卡我说了好多次要停也没停。能怎么办,难道真让她饿着吗?我做不到。”

  案例三:灵灵(97年)

  “再说了,灵灵是我的女儿,如果我有能力给她更好的,为什么不呢,为什么要让她在任何方面委屈自己?

  现在我们一家人健健康康、和和睦睦的,我真的非常满足。要是可以让这种状态持续下去,花点钱又算什么。”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以上的三个实际“啃老族”案例,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的直接感受是:相比网友们对于啃老族的“深恶痛绝”,被啃老的人,其态度和我们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中的多数人虽然也清楚孩子啃老终非长久之计,但是并不会采取真正足够强势的手段,彻底断绝孩子的啃老行为。

  还有少数人,他们对于孩子啃老这件事儿,非但没有持反面否定态度,反而持有的是正面的肯定态度。他们认为如果孩子不啃老就要吃苦的话,那么他们情愿自己的孩子啃老,只要他们过得高兴就行。而对于未来的事情,他们也不愿意去想。

  回过头来我们看,为什么网友们和啃老族父母们两者之间,会在对待啃老族这一群体时态度截然不同。当然,我们首先要排除父母对于子女本能的感情成分,谈一谈更深层次的原因。

  批判啃老族的网友们,事实上占的位面是改革开放几十年后,当下中国的新时代背景下来发表意见的。当下中国经济时代的背景是什么呢?是体制的、稳定的、长期不变的市场环境完全改变,即使是一个非常努力的年轻人,也同样面临随时着被职场、被时代淘汰的可能。更何况,是依靠父母啃老过生活的人。

  对于很多成年人而言,到底要不要做一件事的最根本判断法则并不是光彩与否,而是是否有利可图,特别是长期有利可图。而啃老这件事,除了本身必然的不光彩之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决然无法长期,是典型的的通过自暴自弃,主动放弃自己人生未来长期收益的做法,自然非万不得已绝不会为之。

  而啃老族父母们普遍站立的位面,事实上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观的一面。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观本质是什么?是源自儒家文化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要求为子必须绝对服从于父亲,同时父亲也必须为子女做出表率。

  大家可以清楚发现,中国传统教育观中对于孩子自强、独立、自我实现的这方面是比较淡化的,但对于孩子要听父母话的这件事情上,却是非常强化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特别听父母的话,然后一路到了离开学校,出现性格和心态都不适应社会,或者说通过几次尝试进入社会后都以失败告终之后。

  那么作为父母,按照传统中国文化的观点,父母就需要为子女“兜底”。这也和部分啃老族自身时常强调的一个观点相匹配:我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是听父母的,所以现在我混成这个样子父母一定要对我负责。

  而比中国传统教育观更为影响深远的,事实上还是中国的传统家庭观。过度强调和谐、美满、团圆的中国传统家庭观,在旧的经济时代下,或许还有其较强的应用性。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变化,如果本身缺乏足够实力与资源的家庭还秉承着传统的家庭观留住女子在自己身边,最终很容易造成的结果就是啃老族的诞生。

  因为从城镇化的进程来看,只有少数的家庭本身即在有足够发展前景的大城市扎根定居,其余的多数普通家庭都在小城市和县城乡村中。环境决定思维,思维又影响行为,行为最终成就命运。

  大学的意义,特别是到异地读大学的意义,事实上在学识和技能的增长之外,最大的价值不正是帮助年轻人真正能够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和生存吗?这个过渡,如果做得不好,那么在离开学校后,年轻人无方向可走的情况下,的确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到“旧巢”,继续扮演“幼鸟”的定位。

  中国经济奇迹的硬币反面

  比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更严峻的,是中国啃老族群体人数的增加

  对于中国年轻人啃老的情况,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早前在接受腾讯新闻采访时,曾表示一部分中国年轻人之所以啃老,有其深刻的社会与时代原因。

  他表示说:“我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基本上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没多少年,走过了西方一百多年的道路。一方面来说是个伟大的成就。另一方面怎么说呢?就是你这么几十年,把几百年的机会都抢光了。

  从九十年代开始,中国不断出现暴富,一个社会暴富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把人家的机会给抢来了。

  所以基本上我的判断,40后、50后,还有一部分60后,基本上把未来两三代人的机会都抢完了,年轻人不啃老啃谁去呢?”

  过去百年的中国历史,是屈辱史,也是血泪史。中国人民用极其惨痛的代价,深刻意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的沉重。所在黑暗中几经磨难的国人,在发现改革开放这条可以改变中国(人)命运的光明之路后,几乎是用尽浑身解数,全力发展经济。

  正确的方向加上全力的拼搏,才形成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的世界奇迹,这是毋庸置疑的。为什么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字——快。小国经济狂奔易,大国经济崛起难。大国和小国取得同样的经济增速时,大国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要比小国多得多。

  众所周知,辩证唯物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执政治国思想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唯物我们暂且不谈,只说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在看到阳光下的光明的同时,就要想到阳光照射不到的阴影;在看到硬币的正面时,也要想到硬币的反面。以上,反之亦然。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正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经济总量、科技水平、收入水平、社会民生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所以在谈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绩时,我们时常用“西方几百年才做到的事情,中国几十年就做到了”来形容。

  在社会经济处于持续上升期过程中,势必会带来各行各行的诸多机会,从而使得诸多国民可以从中受益,改变命运。所以世界各国无论大小强弱,普遍都希望本国的经济永远处于持续的增长状态。

  从经济理论来说,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由此产生的各类机会就会越多,但也越集中。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比较为大众普遍所知道的机会,包括市场经济开放初期的下海(贸易),城镇化快速增长期的楼市(房产),中国股票市场的大牛市期(金融),中国网络红利的从零到亿(互联网)。

  当然,还有其他诸如煤老板、倒爷之类的机会,由于相对小众化一些,这里我也姑且不论。单从上述中国经济腾飞过程中的四大机会来看,高度集中在了过去四十年间。与之对应的就是,我们发现在各类的富豪排行榜上,40后到70后,特别是50后和60后占比极高。原因无他,正是因为他们的人生黄金期与改革开放机遇期完美结合到了一起。

  等到80后、90后这代人离开校门,走进社会时,要么已经是各类机会的尾声,要么干脆是正好错过。整个社会经济增速首先全面放缓,其次各行各业的草莽发展期结束,各类监管与规范制度从严。与之同时出现的,正是之前中国社会累计的各类社会矛盾的集中凸显。

  对于这样复杂而高压的社会(就业)环境,一些心理素质较弱或不擅交际的年轻人,本能就会产生消极与避世的思想。不想出门工作,只想宅在家中,没有经济来源,进而只能啃老。而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家文化”,更加剧了父母在支援与宽容子女这件事上的底线意识的失守。

  社会底层百姓阶层的上升,事实上存在很强大“接棒效应”。这个名词是我临时想到的,大致的意思就说穷人想要改变命运(阶层),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单纯凭借一代人的奋斗已经并不足够,需要连续多代人的持续不懈拼搏。而且,不能在中间任何一代出现松弛,否则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而从中国当下的社会实际情况下,在小城市,在普通家庭诞生啃老族的人数和占比,都明显领先于大城市和中产以上家庭。如何避免在未来因无能为力而成为啃老族,是值得当下所有年轻人深思的一个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