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校园丛谈 | 也说“琵琶声停欲语迟”

校园丛谈 | 也说“琵琶声停欲语迟”
2024年04月01日 14:30 新浪网 作者 咬文嚼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③第6课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对“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这一句,课本注释:“欲语迟”,“要回答,又有些迟疑”。对这个注释,杨为仁老师撰文《“迟”是“迟疑”的意思吗?》,通过多方面分析得出结论:“把‘迟’理解为‘迟疑’是错误的,应该当作‘缓慢’‘晚’来理解。”(《语文月刊》2019年第5期)对杨老师的分析和结论,笔者有些不同的看法,想与杨老师商榷。

  课本将“欲语迟”注释为“要回答,又有些迟疑”,的确是错误的。琵琶女在“水上”(江面上)的船上专心弹奏琵琶,怎能听到诗人在靠近“江头”(江边)的船上发出的“暗问”声?听不到“暗问”声,又何来“要回答”?即使听见了“暗问”声,而琵琶女在那船上还没“出来”,江边船上的诗人又怎能看到她“要回答,又有些迟疑”的举动?这些疑问充分说明,这个注释不合上下诗句语境,正如杨老师所说“课本注释实在破绽百出,万难自圆其说”。

  杨老师认为“琵琶声停欲语迟”即“欲琵琶声停语迟”,意思是说“要等到琵琶声音停止了,再告知我们,就嫌慢(晚)了”。这样解释仍有破绽。其一,琵琶女究竟能否听到“暗问”声,还不得而知,这里将“语”理解为“告知”,该从何谈起?其二,如果按此解释,“琵琶声停欲语迟”写的就是诗人的心理,即在琵琶声音没有停止之时,就有急于见到琵琶女、急于知道“弹者谁”的愿望。那么接着“移船相近邀相见”,即在琵琶女弹奏还没结束的情况下,诗人就移动船只接近琵琶女并邀她相见,岂不是很无礼的打扰吗?于情于理,这样的事诗人应该是不会做的。故此,笔者以为,“琵琶声停欲语迟”所写并非诗人的心理,应是真实的存在——诗人的行为。

  “琵琶声停”,即琵琶声音停止;“欲语迟”,到底该如何解释呢?在杨老师看来,第二段前面六句写主客邀见琵琶女的经过,行为主体都是江边话别的主客。说得十分有理。明乎此,笔者以为:“寻声暗问弹者谁”,就是寻着声源“暗问”(悄悄地问)弹琵琶的是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就是在琵琶声音停止之后欲“语”还“迟”。“语”照应前句中的“暗问”,应是“明语”之意,即公开地问。“迟”应理解为“迟疑”。“琵琶声停欲语迟”,意思当是“在琵琶声音停止之后,想公开地问又有些迟疑”。唯其如此,才能紧承上句“寻声暗问弹者谁”,并转接下句“移船相近邀相见”;唯其如此,才能凸显主客“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后的兴奋之情和犹豫之态。

  杨老师以“‘迟’单独运用,表示‘迟疑’‘犹豫’的意思,尚无例句验证”为据认为,“琵琶声停欲语迟”中的“迟”不能解释为“迟疑”。笔者以为,这种判断也失之偏颇。《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就列了“迟”的“迟疑”“犹豫”义项。曾读明代释今帾《黎方回务光兄弟至》,其中有:“少年同学款茅茨,愁思潸然欲语迟。”这里的“迟”就是“迟疑”,“欲语迟”就是“想说不知该说什么”。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0年第2期《校园丛谈》栏目。)

  本文题图来自千图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上海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