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读诗经:《丘中有麻》,是一首相思之诗

读诗经:《丘中有麻》,是一首相思之诗
2020年09月18日 07:00 新浪网 作者 萧家老大

  读诗经:《丘中有麻》,是一首相思之诗

  其一.李花基本是白色的,开起来,如大雪纷披于树木,皑皑素净。若说桃花是妆容艳丽的美娇娘,那么,李花就该是素颜姣洁的仕女了,内敛沉静,但也风姿摇曳,另有一种让人怦然心动的情致。“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见《诗经·国风·王风·丘中有麻》)缓缓的山坡上长着一片李林,情郎有心,赠我美玉,多么美好的画面。想那和风吹着李林,落英纷飞,就像落在胸间的定情信物一般。

  《丘中有麻》是一首相思之诗,写到长着大麻、麦子、李树的山坡,想必这里也是女子与她的爱人幽会的地方,这些草木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也在时间的流转中,伴随着他们感情的深入。从李花缤纷到李子甜蜜,亲爱的情郎啊,何时可以长久在一起生活,不要再在这李林里张望和等待?后世有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首情诗,还是一首思贤之诗,这种说法未免有过度阐释之嫌,但思贤之情跟相思之情,未尝没有相似之处。李花娴静,美人翘首,想必情郎或者贤者,都已快马加鞭在赶来的路上。

  “李”在《诗经》中出现了四五次,大概有三次都是跟“桃”一起出现的。其中一处是:“何彼穠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见《国风·召南·何彼穠矣》)这是描述王姬出嫁的诗篇,热闹非凡,华丽雍容。桃李并列,我想,这恰好体现了中国人的基本审美观,艳丽中要有静雅、浓墨重彩处要有留白的淡泊,东方人的审美价值中,含蓄典雅总是要胜过全然的绽放。女子有德,也是同样的眼光。桃花间杂着李花,艳而不妖,才是令人称道的风度。

  不过,桃李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树木,要将两种美统一于一身,怕是人们的完美主义作祟。桃李不言,人们也只能选自己心仪的那一种了罢。

  其二.所谓“时蔬”就是应季的蔬菜,遵循自然时令的果蔬被认为是健康、无公害的。“应季”当然是经过工业、科技文明洗礼的现代人的说法,在早期农耕时代,所有的作物都是应季的。农历六月李子和葡萄让人垂涎欲滴;七月呢,葵和黄豆都可以采摘来煮食。八月就可以抬根杆子打红枣;待十月天渐凉,大雁飞,就该下田收割稻谷啦。一年农事繁忙,四时有序有条不紊,像屏风上一幅接连一幅的风情画。你问我怎么知道的?两千多年前的老祖宗们就是这样生活的,也是这样描述的:“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见《诗经·国风·豳风·七月》)

  《豳风·七月》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周朝的先民在他们的土地上耕种、狩猎、建筑、酿造……还有劳役、宴飨等等生活场景都在这首诗中重现;不得不说这首诗是古代先民生活的百科全景图。时序,在这里面体现得尤为真切。收获通常是农历六月,也就是秋天开始的。诗中罗列了诸多“时令果蔬”,让人想到其圆熟其甘美。其他果蔬不足为奇,看到“七月亨葵及菽”的时候我还是略有疑惑:两千年前已经有秋葵可食了吗?还是这里指落葵呢?经过一番考证,落葵在《诗经》时代的北方应该还未生长;而今人常吃的秋葵,则是原产地非洲的外来物种,在二十世纪初才传入中国。这里的“葵” 是指锦葵科的草本植物,冬葵。冬葵在古代是古人常食的蔬菜,主要取其幼苗或嫩茎叶,有“百菜之王”的美誉(《农药通决》)。只不过在明代后,人们认为它有滑胎等作用,减少了栽培食用。

  冬葵的好时令已经过去,近几年食秋葵倒是大热,我在各种饭桌上吃到过不同做法的秋葵。当诺兰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塑造了一幕只有玉米和秋葵生长的末世景象,哪能想到几千年前的古人啖其美味的“葵”也是一种“长寿植物”。不过,此葵非彼葵,冬葵的耐热力比较弱,一般在春季或秋季播种,六十天左右就要摘食,否则,长出过多的粗纤维就影响口感了,这也是“时蔬”的另一重含义,过了最佳的采摘食用期,植物本身的鲜嫩就要大打折扣。

  不过在古代先民那里,时令不只是丰收的盛景,也许更多的是劳作之艰辛,苦役之凄苦。真实的农耕生活,永远不是我们想象的田园牧歌式的风光旖旎。个中的粗粝和艰难,犹如冬葵老苍的叶片。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