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历史上的世家大族,往往是中国农业社会耕读传统的实践者、倡导者

历史上的世家大族,往往是中国农业社会耕读传统的实践者、倡导者
2020年10月12日 08:30 新浪网 作者 萧家老大

  历史上的世家大族,往往是中国农业社会耕读传统的实践者、倡导者

  早在“耕读传家”的观念形成以前, 已经先有“耕学”一说,为之鸣锣开道了。

  汉代就已经有人以耕为喻,于是,“耕”,也就成为人们奋力于某一领域的代词。扬雄就在《法言·学行》中说:“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后汉书·袁闳传》更说:“服阕,累征聘举召, 皆不应。居处逼仄,以耕学为业。”所谓“耕学”,就是说像农夫致力于田地耕作一样,敬业于学问。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守嵴》中说:“造远者莫能兼通于歧路,有为者莫能并举于耕学。”《晋书·隐逸传》也说: “好学而贫,常以耕艺为事。”以“耕”喻“读”,是说一个人读书治学也应当像农夫耕田那样,深耕细耘,不违四时,务求好的收成。从来农夫们都是披星戴月,寒耕暑耘,通过面对黄土背朝天的“力耕”方式来养家糊口。然而,士人却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如“力耕”一般的 “力学”,获得藉助笔耕、舌耕等工作的报酬。这给予了人们多方面的启迪,对中国崇文慕学之风的形成,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负樵读书”(朱买臣)、“带经而锄”(倪宽)、“书窗灯课”(都穆)这种种劝学励志的典故,足以说明先哲们其实很早就对耕读生活表示了赞许。

  随着颜之推《家训》等的流传,耕读对于维系家业的现实功利意义家喻户晓,耕读传家的观念更是深入了小康农家之心。

  在江西,《铜鼓卢氏家训》订立的十二款“治家之本”中,第七款即为“重耕田”,第八款为“重读书”。将此两款比较对照,多少可以窥知中国小康农家勉力追求“耕读传家”的真实心声: 重耕田,为工为商,亦是求财之路,终不如在家种田,上不抛离父母,下能照顾妻子, 且其业子孙世守,永远无弊。

  重读书,读书变化气质,顽者可以使灵,邪者可以反正,俗者可以还雅,此其大要。至日常应用文字,万不可少。慎择良师,读一年,有一年之用,读十年,有十年之用。欲光大门庭,通晓世事,舍读书无他择。这说明,亦耕亦读的思想文化传统,同汉民族根深蒂固的聚族而居,安土重迁,春种秋收等等追求团圆、追求功利,追求实惠的种种农业文明心态是完全相适应的。

  我国历史上的世家大族,往往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耕读传统的实践者和倡导者。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里,“耕读传家”既是小康农家,也是众多仕宦之家的精神追求。

  《孟子·尽心上》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 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就是选择一种脱离现实政治, 归隐田园,农耕种地与吟诗作文并行不悖的,可以从容进退的生活方式。而保持“耕读传家”的传统,进则可以出仕荣身,兼济天下;退则居家耕读, 尚有独善自身的地步。尽管这一种所谓的“亦耕亦读”,基本上是姿态性的,象征意义上的。

  陶渊明《归田园居》诗云: “少无适俗韵,性本 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读山海经》诗: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和郭主簿》诗: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凡此种种,似已预制了一幅幅“独善其身”的乡居图景,为后世文人学士选择亦耕亦读的生活方式,输送着源头活水般的精神养分。

  战国时期,农家学派许行率先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六百多年后的东汉末年,诸葛亮在《前出师表》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晚清,南阳方城拐河镇民众在沣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可见,晋代已有诗画石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该诗画石现保存在拐河镇高中院内。

  唐裴度著文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之陇亩。裴度是唐中期名相,博学多才,功勋卓著。他在《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中说:“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时称卧龙”,因刘备“三顾而许以驱驰”,于是“翼扶刘氏,缵承旧服,结吴抗魏,拥蜀称汉”。这是迄今肯定诸葛亮躬耕南阳最早的石刻记载之一。

  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南阳监郡马哈马主持修葺武侯祠时,置田地、屋舍,重修卧龙岗躬耕田。同为元代,翰林学士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臣瑾按,南阳城西七里,有岗阜然隆起,曰卧龙岗,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相传汉丞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民岁祀之,说的是,民众每年一批又一批自发到南阳的躬耕地祭祀诸葛亮。

  南宋反映江南农业的《农书》作者陈旉隐居扬州,过耕读生活,他自己说“躬耕西山,心知其故”,“确乎能其事,乃敢著其说以示人”。著述《补农书》的张履祥,在家既教书又务农,他说“予学稼数年,咨访得失,颇知其端”,“因以身所经历之处与老农所尝论列者,笔其概”。辛弃疾把上饶带湖的新居名之日“稼轩”,自号稼轩居士,“意他日释位后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田边立亭日植杖。若将真秉耒之为者”。辛弃疾很重视农业,他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南北朝以后,出现的家教一类书,多数都有耕读结合的劝导。如前所述,《颜氏家训》提出“要当穑而食,桑麻而衣”;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里说“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这里的训子则将耕读结合对于安身立命、教养、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