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年度华语佳作来了!是谁“逼着”孩子选择了轻生

年度华语佳作来了!是谁“逼着”孩子选择了轻生
2024年04月20日 11:35 新浪网 作者 这胖子爱看电影

  前有《白日之下》,这不,《年少日记》又来了。

  前一部豆瓣8.0,《年少日记》现在挂着8.6的高分傲世群雄。

但遗憾的是,这种好片,应该很快就会被淹没于院线一堆不痛不痒的无聊片中。

  是片子冷门吗?

  并非。

  而是,观众的注意力已经无法集中到生活中来。看电影,总归是个乐子。我们失去了深度一点思考的能力。

  更可怕的是,我们就是不想去思考。

  现实,好痛。好沉。

  《年少日记》结构非常扎实,甚至有曲径通幽之感。叙事层层推进,技法带来了悬疑感,又有不突兀的视角变化,令人惊喜连连。

  故事不发展,讲述一个小孩,如何破防,最终选择自我了断的悲剧。

  家事国事天下事。

  从我,我的家,我的社会。同心圆般的人际关系塑造出整个故事的大框架。

  影片里有句话作为锲子——“我觉得我没有那么重要”。

  一个完美的自我否定。

  问题来了,是谁让一个孩子不断产生自我否定的念头,为什么他父亲对他唯一的印象就是“他总是说对不起”?

  有杰是个乖巧的孩子,他很懂事,很贴心,很细腻。唯一就是功课不太好,确实没有天赋,什么都学得慢。

  但这个慢,只是相对于弟弟的“快”。

同胞竞争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无法克服的人类基因和文化遗传。

  在父母眼里,外人眼中,这个规则更甚。对比在所难免。

  有杰的世界原本被家庭保护,有漫画让他散心,还有钢琴老师的安抚。

  但因为成绩迟迟无法提高。

  老师被替代了。漫画被扔掉了。母亲变得冷峻,父亲更是冷漠。弟弟无法共情。

  他的安全城堡一丝丝垮塌,最后他悲苦于“我不重要了”。

  我的存在,可有可无。那种虚空感吞噬了他。甚至产生了负罪感——是不是我不存在了,老师就可以回来了,母亲就可以高兴了,父亲就不会生气了。

  虚无与负罪,最终让他高楼坠落。

  有人说《年少日记》是儿童版的《坠落的审判》。一个是原生家庭对儿童,以及对他成年后的深刻影响。

  一个是调转性别,审视男性遭遇当下女性困境后的心理状态以及女性会因此受到的质疑。

  不同的是,《坠落的审判》重在审判中凸出差异,通过对比生出反思和嘲蔑。

  而《年少日记》有从审视到自省的过程。

  有杰的弟弟有俊,拿过来哥哥儿时的笔记本,继续书写他的当下,以及他对过去的思考。

  这有视角的延伸,也为故事开启了全新的可能。

  这次视角和身份的转移与延伸,是全片结构最为精妙之所在。

  但现实中,其实很少会有这种转移和延伸的可能。

  生命,总是无故终结。

  留下的,只有无尽的苦痛。

  《年少日记》很少有人看,有人看了也不想去懂。

  但《年少日记》却一次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据澎湃新闻,4月18日,网上曝出一段视频,湖南邵阳县石齐学校发生一起学生跳楼事件。排除他杀。

  据@平安万州 ,1月8日万州一高校学生宿舍有人坠楼。警方立即赶到现场处置,坠楼者系该校大一学生。

  据大皖新闻,广州市一小学生在校自杀坠楼身亡,事发前曾留字条向班主任“求助”。

  实在无法再列举下去。

  《年少日记》故事的激励事件,就是一封找不到写者的轻生信件。

  学校为此开展了调查,但在成年后的老师有俊眼里,似乎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写下这封带有轻生念头的信。

  影片中,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有学生轻生的新闻出现,评论区最多的声音,竟然是“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不值得同情,怎么对得起家人”。

  有俊看不下去,一个人站在街角,用手机回复,只身对抗偏见的帝国。

  没人站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和身边人的改变,以及因此会给他们带来的困惑。

  孩子被迫提前进入成年社会,但却因为生理和家庭原因,受到规训与惩罚。

  更令人心悸的是,一切的痛苦都会重新被唤起,很少有人能够从童年阴影中挣脱出来。

  影片的英文名是: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人类会遗忘,但时间不会,文字不会。

  电影就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不要遗忘,因为遗忘只会让社会变得更加冷漠。

  它将电影从个人成长层面的遗忘扩到了整个社会层面的遗忘,而这种遗忘最终伤害反噬的不止是别人,还有你自己。

  《年少日记》让我们想起,多多少少,我们都曾经成为过这样的孩子,这是电影替我们记住我们自己的方式。

  《年少日记》希望续写出更多可能性的人生:

  不要让自己变成这样的大人,这是弟弟有俊选择走的路,也是这部电影拍出来的最大意义。

  电影有一幕很温馨。

  老师有俊下课后,目送每一位学生离开,轻呼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

  “这是我的电话,有困惑随时联系我”。

  他走出教室。阳光明媚,普照心灵。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家庭
来自于:重庆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