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汪曾祺:我一想起南京,就想起榨菜牛肉圆面包

汪曾祺:我一想起南京,就想起榨菜牛肉圆面包
2020年08月31日 20:03 新浪网 作者 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 | 汪曾祺

  选自《汪曾祺回忆录》

  我对南京几乎一无所知,也一无可记。

  解放前我只去过南京一次,1936年夏天,去接受蒋介石检阅,听他“训话”。

  国民党在学校里实行军事化,所有中学都派了军事教官,设军事课。当时强邻虎视,我们从初中时就每天听到“国难当头”的宣传教育,学生的救国意识都很浓厚,对军事化并无反感。

  国民党政府规定高中一年级学生暑假要分地区集中军训。苏州、扬州、无锡、常州、江阴等地的高一学生在镇江集训。地点在镇江郊区的三十六标。“标”即营房,这名称大概是从清朝的绿营兵时代沿袭下来的。

  集训无非是学科、术科、“筑城教范”、“打野外”、打靶……这一套。再就是听国民党中要人的演讲。如“中国国民党是中国青年的党,中国青年是中国国民党的青年”(叶楚伧语);“信仰领袖要信仰到迷信的地步,服从领袖要服从到盲从的地步”(周佛海语)……

  集训队有一个特殊人物,蒋纬国。他那时在苏州东吴大学读一年级(大学一年级学生也和高中一年级一同参加集训)。一到星期六下午,就听到政治处的秘书大声呼叫:“二少爷!二少爷!”不是南京来了长途电话,就是来接二少爷的汽车到了。“二少爷”长得什么模样,我当时就没有记住。

  集中军训快要结束时,江浙两省的高一学生调集南京,去听委员长训话。

  1947年5月,汪曾祺在上海

  从镇江坐铁闷子车,到南京出站后整队齐步走开往宿营处中央军校。一个个全都挺胸收腹,气宇轩昂。受了两个月的训,步伐很整齐,鞋底踏地,夸、夸、夸、夸……人行道上有两个外国年轻女人,看样子是使馆外交官的家属,随着我们的大队走,也是齐步走。我们喊“一、二、三——四!”她们也跟着一块喊。她们觉得很有趣,我们也觉得很有趣。这里有使馆,有使馆的年轻女人,让人感觉到这是“国府”所在地。

  看了一些在当时看来是很高大华美的建筑,如励志社,觉得“国都”果然气势不凡。

  树木很多。南京的绿化搞得很好,那时就打下了基础。听说现在有些高大的法国梧桐还是蒋介石时期种的。

  听蒋介石训话的地方在中山陵。

  中山陵设计得很好,甚至可以说是完美。蓝琉璃瓦顶,白墙、白柱。陵在半山,自平地至半山享堂有很多层极宽的石级,也是白色的。石级两侧皆植松柏。这种蓝白两色的设计思想想来是和国民党的党旗青天白日有关,但来谒陵的人似乎不大有人联想到三民主义,只觉得很美,既很素静,又很有气魄。我在美国曾和参加爱荷华写作计划的外国作家一同参观林肯墓,一位哥伦比亚诗人说他在南京看过中山陵,认为林肯墓不能和中山陵比,不如中山陵有气魄。他不知道林肯墓是“墓”,中山陵是“陵”呀!从中山陵看,国民党气数未尽。

  《汪曾祺回忆录》内文

  蒋介石来了。穿的是草绿色毛料军服,裁剪得很合身。露出裤口外的马刺则是金色的。蒋介石这时的身体还挺不错,从平地到上面的平台,是缓步走上去的。

  检阅的总指挥是桂永清,他那时是师长,是蒋介石的嫡系亲信。他上去向蒋介石报告。这家伙真有两下子,从平地到蒋介石站着的平台,是一直用正步走上去的!蒋介石的“训话”实在不精彩,只是把国民党的党歌像讲国文似的从头至尾讲了一遍。他讲一段,就用一个很大的玻璃杯喝一大杯水。有人猜想,这水是参汤。幸亏国民党的党歌很短,蒋介石的“训话”时间也不长,否则在大太阳下面立正太久,真受不了。

  这一天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纸袋,内装一块榨菜、一块牛肉、两个小圆面包。这一袋东西我是什么时候吃掉的,记不得了。很好吃。以致我一想起南京,就想起榨菜牛肉圆面包。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回镇江了。在南京,除了中山陵,哪儿也没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