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同为高概念,为何《异形》被奉为经典,《信条》就不行?

同为高概念,为何《异形》被奉为经典,《信条》就不行?
2021年10月28日 20:30 新浪网 作者 前创影视

  就好像邪典电影没有特别明确的划分标准,估计很多人难以相信,《星球大战》也可以被看作是邪典,高概念电影,同样是较为模糊的类型片存在。

  从小成本到超级大制作,从科幻奇幻到惊悚犯罪,各式各样的电影都可以被贴上高概念的标签。

  不说远的,《流浪地球》就有着高概念的影子。

  一个“反常规概念”

  人类通过推动地球寻找新家园,而不是寻找地外新星球。

  一个“精简化剧情”

  恢复行星发动机动力,帮助地球逃离木星引力。

  但这还不算是纯正的高概念电影,因为还有一个特点没有满足。

  那就是“风格化手法”

  导演郭帆身后是巨大的资本压力,他只能按照普通商业片的套路来拍,所以《流浪地球》和真正的高概念电影是有直观区别的。

  

  如果加了风格化的手法,那票房可就很危险了。

  高概念电影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过了50年,在北美市场依然大受欢迎。

  在中国市场,却一直很难。

  最先打开市场的高概念代表应该是《英雄》

  虽然是取得了高票房,但所依靠的更多是张艺谋的声望,和一大批明星主演。

  对于高概念的部分,更多的却是争议。

  

  “反常规概念”,江湖高手有能力靠武功杀死拥有百万大军,护卫森严的秦始皇。

  这一点大家都能接受,武侠片嘛,只要动作好看没什么。至于意念决斗的部分,就见仁见智。

  “精简化剧情”,无名执行刺杀秦始皇任务。

  张艺谋利用闪回的方式插叙更多故事线,剧情其实不算特别单薄,不会让人特别乏味。

  问题在于“风格化手法”

  张艺谋没有按一般商业片的手法来讲述故事,他用大量的色彩来暗示情感,留下了非常宽阔的解读空间,因此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但中国观众多数是先接触电视的,习惯电视剧的叙事模式。

  也就是导演需要把调料加好了,观众才能享受其中。

  要让观众费脑子自己去酝酿调味,别说在2002年了,到2030年国内都未必能形成全民理解电影艺术的大环境。

  

  北美其实也好不到哪去。

  新一代主流观众同样受到电视影响,而且爆米花电影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怎么在北美,《英雄》就能票房口碑双丰收,高概念电影就能一直不乏现象级作品?

  因为高概念,就是在电视和爆米花的夹缝中发源的。

  资料中比较统一的描述是,70年代ABC电视台的巴里·迪勒提出电视电影的设想,由于电视的宣传时间非常有限,他要求播出的片子必须都能在30秒内说清楚故事。

  之后巴里·迪勒跳槽到了好莱坞制片厂,他的理念带来了重要影响。

  里程碑式的《大白鲨》被广泛认为是一部高概念电影。

  反常规的吃人鲨鱼,简单的人鲨对抗故事,重氛围营造而非无脑通过怪物吓人的表现手法,迅速俘获了无数观众。

  

  4年后的《异形》基本是依样画葫芦。

  大白鲨换成了异形,旅游度假胜地换成了外太空飞船,异形同样没怎么现身,就把人吓得屁滚尿流。

  不同的是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还赋予了故事更深层次的寓意,这使得《异形》拥有了更高的影史地位。

  

  一直到2018年的《寂静之地》,2020年的《隐形人》,高概念已经成为了北美市场上极为成熟的一种类型片。

  诺兰的近两部作品都是往高概念的方向走的。

  《敦刻尔克》有着“精简化剧情”“风格化手法”

  《信条》则是加上了“反常规概念”——时空逆转。

  能拿到高投资和最终剪辑权,仅仅是因为华纳对诺兰的信任?

  理智点,华纳必然有做过市场考量。

  《信条》作为一部非续集的原创电影,能拿到超过两亿美元的顶级投资,高概念电影是北美市场刚需,是不难找到的一个因素。

  

  中国市场高速发展的时候,是被奇幻和喜剧两种类型片喂养起来的。

  不同于在北美有着稳定的根基,高概念电影只在影迷群体有一定的影响力。像《异形》这种,一样能够被奉为经典。

  任何一种新的类型片进入市场,都要经历不同程度的锤炼。

  悬疑片经过不知道多少年的坚持,才慢慢地找到一席之地。

  高概念电影经过《英雄》的争议,以及后面《王的盛宴》等一批模仿者的失败,仍然没能有一部全新的现象级作品打开市场。

  

  杜琪峰曾经用《大事件》尝试过。

  警察与罪犯大打公关战的“反常规概念”,罪犯逃脱警察围捕的“精简化剧情”,银河映像式的“风格化手法”

  可惜,票房和口碑都不灵。

  饱受观众挑刺的是故事逻辑。

  奇幻片可以通过硬设定说服观众,构建一个“可信”的世界。

  《大事件》是基于现实的,但高概念是反常规的,观众难以理解这种矛盾,导演也不希望在电影中特别说明,结果便是不被接受,争议不断。

  

  “风格化手法”一般都会区别于规矩的叙事,有的用大量剧情留白(《信条》),有的大量减少台词(《寂静之地》),着重用镜头语言去做表达(《英雄》),在这样的基调下,硬设定只能靠观众自己做阅读理解题。

  能理解的,哇,神作!

  不能理解的,切,什么烂片!

  口碑的两极分化,不就是这么来的。

  

  有没有一种风格化能够赢得普罗大众喜爱,成为了高概念电影立足中国市场的关键。

  曾经有没有过呢?

  有。

  那就是《功夫》

  如果把功夫的存在看作是“反常规概念”,周星驰的个人风格看作是“风格化手法”,那么《功夫》就是一部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国产高概念电影。

  

  星爷的风格非常亲民,且有一种魔力。不管多么夸张,不合逻辑,观众捧腹大笑之后大都不会回去挑刺。

  主要是他的故事讲得很出彩,中国老百姓更爱看故事,而非通过视听语言做阅读理解。

  那么,高概念电影要在中国立足,目前来说,就必须要在“风格化手法”的基础上,把故事讲通透。

  否则,再惊为天人的概念,再无懈可击的风格,观众弄不懂,或者误解,那也是白搭。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