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景区违规涨价 谁是幕后推手?

景区违规涨价 谁是幕后推手?
2019年12月13日 07:35 新浪网 作者 莫开伟

  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媒体报道,端午小长假期间,外出旅游人数增加,景区门票价格又一次受到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7地超过20家景区纷纷表示涨价。其中不乏公开违规涨价,有景区为了规避监管则实行“打包加价” 。

  景区违规涨价 谁是幕后推手?

  众所周知,景区门票价格逢节必涨、轮番上涨已成痼疾,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尽管相关部门也明明知道不合理,违规涨价现象却没有根本改观,问题到底出在哪?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景区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了解。就目前国内景区看,一般有三种管理模式:财务自收自支,门票由政府物价管理部门审批;财务收支两条线,门票收入全部上缴政府,管理经费由当地政府拨付;向社会公开发包经营,对门票收入超额部分实行分成。这三种管理模式,无论哪一种都会加剧景区管理部门门票违规涨价冲动。

  财务自收自支给了景区管理部门较大管理空间,虽说门票价格接受当地物价部门审批,但往往也是有形无实,给了管理部门较大定价权;即便物价监管部门要控制门票上涨,也往往被景区管理部门以各类维护费用增加为由,成为违规涨价的正当理由。南京市莫愁湖公园是全市唯一一家自收自支公园,与全国很多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相反,莫愁湖公园宣布涨价。门票由每人次27元涨到35元每人次,年票价格也略有上涨。莫愁湖公园办公室主任表示,即使提价,还是有点“入不敷出”。他们的理由是公园所有营运成本包括古建维护、园林养护、花卉引种、还有节庆活动等支出,全部靠自己消化。因为当地政府本身就存在对公共公益性项目投入不足的问题,对其涨价行为只好是无可奈何、听之任之了。

  景区违规涨价 谁是幕后推手?

  财务收支两条线使景区成了政府的“印钞机”,即所谓“门票经济”。这种财务管理模式既给景区壮胆,使其违规涨价行为有恃无恐,又让普通民众投诉无门,无力对抗当地政府强势涨价行为。这种涨价行为应该是目前景区最普遍现象,也是中国景区门票陷入不断涨价怪圈的症结所在。这种景区管理模式在当下尤其令当地政府喜爱,因为实体经济下滑导致当地财政收入减少,尤其房地产疲软让土地财政难以为继,让拥有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地方政府喜不自胜,把门票收入当成了地方财政收入重要来源,“我的地盘我自主”,门票涨价冲动不可遏制,企图实现旅游收入最大化目标,这是我国景区门票价格轮番上涨的根本动力。而且地方政府对门票违规涨价怂恿态度,使有关监管部门成了摆设,至多只是象征性地发个文件、做个表态,无法为旅客利益保驾护航,使广大旅游成了各景区政府的“唐僧肉”。尤其一些地方政府还有公开袒护违规涨价之嫌,不仅监管不到位,还对违规涨价进行“表彰”。如今年5月份国家旅游局发布首批“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据披露这批“信得过”名单中,不少景区长期以来在价格方面备受游客和舆论质疑,有的景区刚被通报批评,甚至有景区存在明显门票价格违规涨价问题。足见政府对违规涨价宽纵,成了景区门票违规涨价“保护伞”了。

  景区违规涨价 谁是幕后推手?

  承包经营模式更是催生门票违规涨价的“毒瘤”,这类管理模式多属较小景区。因为承包经营者和当地政府要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全然不顾庞大游客利益,忽视景区各类设施建设投入和环境治理,一门心思都放在景区门票价格上涨上,变着各种戏法达到提高门票价格之目的,使景区门票价格逐年提高的直接动因。

  显然,景区门票违规涨价,表面看起来是景区管理部门行为,而事实上政府则是真正的幕后推手。要根治景区门票违规涨价和轮番上涨病灶,除了消除当地政府“门票经济”思维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运用重典治乱,加大监督和惩处力度,对无视政策法规随意涨价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给予经济重罚和相关违规责任人处罚:对不守信违规涨价景区实行“黑名单”制度,接受全社会监督;对当地政府相关领导予以降职、撤职处分,使景区对违规涨价行为形成全面权衡心里预期,最终刹住违规涨价冲动。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