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小孩子的手 从小应该学会劳动

小孩子的手 从小应该学会劳动
2020年09月20日 15:08 新浪网 作者 莫开伟

  作者童其君系中国知名财经评论员

  每天看着孩子乱糟糟的书包是否心塞?刚收拾干净的客厅是否一下子就被顽皮的孩子打回原形?其实,最好的办法不是日复一日地帮孩子整理,而是教会孩子如何整理收纳自己的衣服、书本和玩具,以此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律能力,继而通过整理物品,学会梳理知识,规划好空间,才能规划好人生。新学期开始,不少地方一些中小学校通过增设整理收纳小物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们成为收纳“小达人”、劳动“小能手”。

  

  手,是伟大的。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异想天开,都是通过手变成现实的。劳动的手创造了世界,也造就了人类自己。

  手,要从小锻炼它,它才会劳动。一位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邻居家有个女孩子,平日里父母对她宠爱有加,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给她倒尿盆。一次,女孩的妈妈因忙着上班,吩咐女孩倒一次尿盆。孰料,女孩去了厕所,只倒了一半,还剩下一半端回来了。事后妈妈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说还有一半是你的,还是留给你倒吧。想到平日里自己恨不得将心都掏给孩子——踩着高跟鞋,一只手抱着孩子,一只手撑起伞。背上孩子的书包,挎着自己的包,还要腾出一只胳膊肘挂上买的菜。而孩子却这样“自私”,做母亲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许多孩子应该做也能做的事父母都给包办代替了,孩子很少参加劳动,结果,孩子手的功能退化了。这完全是由父母和学校造成的。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不论是对家庭教育还是对学校教育来说,都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据报道,“谁有空打印一下这个材料?”“谁有空来整理一下教室?”……在班级微信群里,当有老师发出这类“求助信号”的时候,总有一些热心家长争先恐后地抢任务。事实上,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去学校帮孩子“值日”,替孩子到学校布置教室、打扫卫生等在一些学校并不鲜见。有人乐此不疲,也有人因此烦恼。家长该不该在这些事上为孩子代劳?笔者认为,孩子在学校布置教室、打扫卫生等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帮学校和班级做点有益的事情,这本在情理之中,可以说他们也有这种义务。再说,孩子今后的竞争不单单是学习的竞争,还有从小就学会做家务等劳动的竞争,长大后才能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才能自己照顾自己。针对孩子们的这种情况,我认为其他学校要像劳动教育在遵义市全学科融合开展一样,开设劳动课,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并硬性规定不能由父母代劳。可怜天下父母心,先子女之忧而忧,后子女之乐而乐。子女们说“轮到自己布置教室、打扫卫生等”,他们就争先恐后到学校包揽去了。

  

  我上初中时的廖胜玉老校长经常这样教育我们:“身体不好是废品,学习不好是次品,思想不好是危险品。”今天回忆起来,这话是多么的精辟呀!学生参加劳动,除可以增强体质,促进发育外,并且能够从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热爱劳动的习惯,这些都是考场上的分数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学校里搞好劳动是十分重要的。

  笔者听一位姓江的市党报副总编讲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富家子弟,什么也不会干。有一天他父亲叫他出外挣钱去,挣不到不许回家。过了几天,他拿着一块银元回家来,说是自己挣的。他父亲接过后随手扔到火里去了,他虽感到不解,但没别的反应,于是他父亲怒斥他说谎,他只好说了实话,原来他母亲怕他挣不到钱,偷偷给他的。父亲再次叫他出去挣钱,他几经周折,吃了不少苦头才挣得一块银元,回到家后,他父亲又把钱扔到火里,他这回像疯了似的不怕火烧,伸手就把银元从火里抓了出来。见此情景,他父亲确信这钱是他自己挣的。故事说明,事非经历不知难,只有经过自己艰辛的劳动,才会对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有切身的体会,才会倍加珍惜,实乃为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引导学生养成“不劳动者不得食”的良好习惯。

  

  再讲一则故事:东汉时有个名叫陈蕃的少年,独居一室而庭院一片狼藉,室内纸屑满地。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他:客人来了也不打扫庭院,像话吗。没想到陈蕃振振有词地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薛勤反驳他:“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想不到历史越千年,令薛勤困惑的是,如今的陈蕃们怎么竟然进化到了只扫一屋而不管天下脏的境地了。不是么,一名六年级学生表示,他基本是“扫一次吐一次”。更有甚者,有家长表示,平时的班级值日就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其他的劳动都是多此一举。我不禁也要问一声:不劳动,何以幸福何以强? 都说要让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这可不仅仅是指学科上的均衡发展啊。劳动是生活幸福的源泉。劳动有利于调节我们的大脑,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劳动有利于我们心灵手巧,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掌握生活技能是孩子的“必修课”,劳动教育在遵义市全学科融合开展令人耳目一新。此举能让中小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父母的辛劳,培养感恩之情和开发创造的能力。爱孩子,学校和家。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