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余中先:法国文坛常青树的作品,我早就想把它翻译、推荐给中国读者了

余中先:法国文坛常青树的作品,我早就想把它翻译、推荐给中国读者了
2019年11月12日 20:05 新浪网 作者 广西师大出版社

  还记得,1997年我出国去巴黎短访,就开始注意这位帕斯卡·基尼亚尔的动态了。我在巴黎的图书馆查到有关他的材料,知道他是一个十分博学的作家,写过一些历史题材的小说,但更多的作品属于随笔或论著的体裁,便很想在《世界文学》杂志上介绍一下他的作品。记得当时还买了他的一本小说《世间的每一个清晨》。但回国后忙于杂事,就把介绍帕斯卡·基尼亚尔的工作耽搁下来了。

  2000年访问法国期间,去看了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世间的每一个清晨》,由著名男影星钱拉·德帕迪厄扮演主要角色的《世间的每一个清晨》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令我十分感叹,法国人竟能根据一部简单的小说,拍摄出画面那么漂亮、音乐如此美妙的一部电影来。尽管我知道,这样的电影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大的票房价值,但是,作为艺术电影或曰探索电影,它无疑会在电影史上留下它的名字。

  余中先:法国文坛常青树的作品,我早就想把它翻译、推荐给中国读者了

  电影剧照

  基尼亚尔的《世间的每一个清晨》早就在我注意范围内了,小说早就读过,电影早就看过,只差把它翻译过来,以飨中国读者了。另一部《罗马阳台》虽然没有读过,但在几年前,却是听说过反映的,还记得它获得了法兰西学士院的小说大奖,法国的书评界也是好评如潮。

  余中先:法国文坛常青树的作品,我早就想把它翻译、推荐给中国读者了▲点击图片,即可购买图书

  小说很短,几个星期便译完了。想来想去,觉得还有话要说,不仅想说说这位在当今的法国文坛上风格独特的作家帕斯卡·基尼亚尔,还想说说他的这两部小说《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和《罗马阳台》的一些特点。

01

   帕斯卡·基尼亚尔

  帕斯卡·基尼亚尔这个名字对中国的读者来说目前尚是陌生的,但他在法国的文坛上却是赫赫有名,随便翻开一本二十世纪法国文学词典或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史,就可以读到有关他的条目。

  根据手头的词典和有关材料,我特地整理出一份帕斯卡·基尼亚尔年表如下:

  1948年:帕斯卡·基尼亚尔(Pascal Quignard)4月23日生于厄尔省阿弗尔河畔的韦尔纳伊(Verneuil-sur-Avre)的一个有语法学研究和管风琴演奏传统的家庭。父亲是公立男子中学的校长,母亲是私立中学的校长。

  ......

  余中先:法国文坛常青树的作品,我早就想把它翻译、推荐给中国读者了

02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和《罗马阳台》的题材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的主人公德·圣科隆布先生是一个音乐家,一辈子待在安谧、宁静、略略偏僻的比耶弗河畔的乡间,不愿意进国王的凡尔赛宫曲意逢迎达官贵人。他的两个女儿玛德莱娜和多娃萘特,在他多年的培养下,在乡村大自然的熏陶下,也都成了闻名遐迩的维奥尔琴演奏家。

  余中先:法国文坛常青树的作品,我早就想把它翻译、推荐给中国读者了

  《罗马阳台》的主人公版画家莫姆是一个只爱艺术、毕生献身于黑白颜色的艺术家。他自己就这样说:“我是一个受到种种形象攻击的人。我制造一些从黑夜中脱出的形象。我献身于一种古老的爱,其血肉并不消散在现实中,但它的视象却再也不可能看到,因为能派作用场的只能是一个更为漂亮的样板。”他一生的流浪,只是为了更近地接近于那个真理,黑白之美的真理,为此他辗转整个欧洲:布鲁日、马延斯、拉韦洛、罗马、比利牛斯山、大西洋、诺曼底、巴黎、伦敦,再回罗马,最后死在乌得勒支。

  这两部小说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其一,都是历史小说;其二,故事背景都在十七世纪的欧洲;其三,都以艺术家为主人公。总之,这是两本讲智慧、爱情、艺术、人生、幸福、职业、真理的小说,很薄,很短,但内容很厚重。

  在《世间的每一个清晨》中,两个音乐家主人公,圣科隆布和马兰·马雷既是对手,又是知音。他们对人生观、生活方式、艺术、音乐的认识不同,这造成了两人之间的长年的矛盾和怨恨,但基于两个人对音乐孜孜不倦的共同追求,他们又能殊途同归。在长年不懈地探索音乐的真谛之后,他们终于捐弃前嫌,走到了一起。

  余中先:法国文坛常青树的作品,我早就想把它翻译、推荐给中国读者了

  而在《罗马阳台》中,主人公莫姆曾在爱情生活中遭受重大挫折,被情敌用硝镪水毁了容,从此不敢公开见人。但是,莫姆对版画艺术的追求始终雄心勃勃,甚至连他心中尚存的一丝爱情之火也融汇到了艺术探索的激情之火中。

  音乐家圣科隆布也好,版画家莫姆也好,都是艺术上的探索者和改革者。他们首先关心的,是艺术上的革新,但这种革新以继承传统和融会贯通为基础。我们看到,在《罗马阳台》中,莫姆先后师从过多人:“师从维拉莫那学画肖像,师从卡拉齐学画人物的身姿,师从克洛德·热莱学画风景”“我曾当学徒,在巴黎的福兰家。在图卢兹城里人称宗教改革派分子的吕伊家。在布鲁日的海姆克斯家”。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任何的技艺修养,炼到后来,功夫往往在技术之外,重要的是师法自然。画家绘画是这样,音乐家琢磨音乐也是这样。在《世间的每一个清晨》中,老人圣科隆布善于从风声、脚步声、演员夸张的朗读声、脚踩雪地的吱吱声、画家运笔作画的沙沙声、热尿溅在积雪上的声音以及雪晶体逐渐融化的声音中,使徒弟马兰·马雷真正地学到什么是“装饰音的分弓”,什么是“半音递降”等。经院派理论中最深奥的东西,原来是可以在大自然中用心地捕捉到的。

  两部作品还有另一个共同特点,那便是现实与梦幻、理想的巧妙结合。

  在《世间的每一个清晨》中,男主人公德·圣科隆布先生对亡妻的追思,化为了一种莫名的精气,竟能使死去多年的人回到活人的世界中来,使美妙的梦境几乎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而在《罗马阳台》中,八次心醉神迷似真亦幻,以假乱真,叫人无法辨其真伪(而且恐怕也没有必要辨出其真伪)。这应该是艺术最高境界:虚无飘渺地存在于真与假之间,虚与实之间,非明非暗,非黑非白。但是,把握其间的度,又是何等微妙之事,谈何容易。

  余中先:法国文坛常青树的作品,我早就想把它翻译、推荐给中国读者了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图书

  于是,主人公最美好的情感,都体现在了这些至精至妙的艺术作品中。在《世间的每一个清晨》中,那是美若仙乐的乐曲《卡隆的渡船》《梦游女人》《哭泣》;而在《罗马阳台》中,则是那些令人心醉神迷的版画作品。

03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和

  《罗马阳台》的写作风格

  阅读《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和《罗马阳台》首先让读者感到了一种阅读的快乐,而这种阅读快乐,无疑来源于作者写作的快乐。帕斯卡·基尼亚尔的文笔是独特的。在小说情节结构和细节设置上,他以历史故事为结构的框架,来虚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同时又用历史和纪实的细节来吻合虚构的故事。在语言上,他力求让文字简洁明了,句子简短,对话简单,语法规范,选词普通。作者极少选用多音节的音调饱满的大词和艳词,而多采用词形浓缩、简练,词意圆润、多义的词,使人阅读时有一种充盈在明亮和安静之中的感觉。在章节安排上,他不受编年时序的限制,而在时间、时态中自由地来回跳跃,他也不受虚构故事和离题议论的限制,而是纵横恣意,洋洋洒洒,自由驰骋,让人在简单的文字和轻松的阅读中,感受一种想象力的自由挥发。

  余中先:法国文坛常青树的作品,我早就想把它翻译、推荐给中国读者了

  这种写作风格,恐怕只能意会,而不太好一二三四ABCD地归纳总结。

  读者应该记得,在《罗马阳台》中,作者对版画创作历史上的黑版法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不妨把十七世纪时路德维希·冯·西根(法国人和这篇小说中则称之为“路易·德·西根”)创造和改进的黑版法版画技术,跟作者帕斯卡·基尼亚尔在小说创作中的语言探索做一个比较。可以说,帕斯卡·基尼亚尔的小说写作本身,就是那些艺术家(包括发明黑版法的实有其人的西根)多少个世纪来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缩影。帕斯卡·基尼亚尔之于小说艺术的探索,就相当于他自己笔下虚构人物莫姆之于版画技术的毕生探索,就相当于他笔下另一虚构人物圣科隆布以生命的激情来完善维奥尔琴演奏风格的壮举。

  再回头,联系版画来泛谈艺术。在巴洛克艺术的时代,有两种彼此相对立的创造发明法:一种是空白法,属于浪漫的概念,希望像上帝创世那样,从“无”中生“有”,在一张白纸上描绘一切可能的图画;一种是广义上的黑版法,认为一切都包含在混沌的往昔中,艺术家面对着的铜版,已经被历史传统刻画得满是一道道的了,艺术家则要设想让白色和种种的中间色一点点地从黑色中显现出来。帕斯卡·基尼亚尔的写作多少有些像是黑版法。一切似乎早就在小说之中,只等待读者在阅读时和作者一起,慢慢地从中扒拉,你能扒拉出多少,就是多少。

03

  孤独者

  余中先:法国文坛常青树的作品,我早就想把它翻译、推荐给中国读者了

  帕斯卡·基尼亚尔的生活是孤独的。一岁半的时候,他进入了某个“孤僻”阶段,后来又有口吃的语言障碍。十六岁时又经历了一个比较严重的孤僻阶段。

  有一点值得注意:这种孤独,无论在他自己的生活中,还是反映在他的作品中,都与“寂静”紧密相关。他曾经这样说到自己童年起就一直有的“孤僻症”:“这种沉默寡言毫无疑问促成了我走向写作,促成我走向这样的一种和解:在寂静中进入语言。”他写的许多论文和随笔都与孤独(以及跟孤独相联系的寂静)有关,这从他一些作品的题目中就可看出,如《口吃的存在者》《寂静的祝愿》《留在嘴边的名称》《秘密生活》等。又如,在1994年,他毅然决定放弃在出版社的一切职位。他宣称:“我的自由和孤独使我更为幸福。”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这种孤独,无论在他自己的生活中,还是反映在他的作品中,都与一种色彩——“黑暗”——紧密相关,请看他在自己的作品《阅读者》中,为自己描述的一幅自画像:“一次黑暗的诞生,被一种黑暗的语言所困惑,其死亡,是不是也是黑暗的呢?”而在《罗马阳台》中,作者谈到黑版法时,曾是这样说的:“通过黑版法的凹印,纸页上的任何形状似乎都出自黑影,就像一个婴儿出自母亲的产道。”万物都出自黑暗和孤独。

  在我们可以读到的中译本《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和《罗马阳台》中,这种孤独和寂静到处可见。

  在《世间的每一个清晨》中,主人公居住的地方,大桑树枝叶丛中的棚屋,是与人类社会的隔绝,却是与大自然的拥抱。在《罗马阳台》中,莫姆在阿文蒂诺山边三层楼上带披檐的阳台,那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因为“心远地自偏”,所以,他能像陶渊明“悠然见南山”那样,在罗马的黄昏中,感受到“夕阳的金黄色光芒”,“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于葡萄酒与美梦之间的幸福”。而莫姆在萨莱诺海湾上的住所,则是俯瞰着大海波浪的悬崖小村。就连莫姆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梦,也是黑暗和孤独的:“做梦的人瞧着卢浮宫那布满阴影的正面宫墙,奈尔高塔,桥,黑乎乎的水。万物都在沉睡中。”

  帕斯卡·基尼亚尔的艺术,可能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孤独”与“寂静”中,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

  但愿,孤独者帕斯卡·基尼亚尔在他今后的创作中,在他自由驰骋的孤独世界和寂静王国中,辛勤耕耘,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来。

  余中先

  写于2004年2月

  余中先:法国文坛常青树的作品,我早就想把它翻译、推荐给中国读者了

  余中先:法国文坛常青树的作品,我早就想把它翻译、推荐给中国读者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余中先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