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蓝为洁:我的艺术之家和中国电影的故事

蓝为洁:我的艺术之家和中国电影的故事
2023年08月23日 18:08 新浪网 作者 广西师大出版社

  蓝为洁生平最后的呕心力作,讲述她的艺术一家和中国电影的故事。

  随笔语言、蓝色基调、胶片装饰呈现电影般画面,记录关于家庭、关于影视工作者的奋斗历程。

图片来源:北京看好艺术设计    

  当下社会,一些年轻人恐婚、拒婚,我们思考,美好的婚恋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当下社会,父母们“鸡娃”不断,我们思考,育儿、教养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怎样的?当下社会,人心浮动,演艺圈各种“塌房”事件让人猝不及防,我们思考,真正的艺术之家是怎样的我们老一辈的影视工作者又是怎样的?

  大家不妨来看看这部带我们走进艺术之家和中国电影的作品。通过本书,我们可以解锁以上答案。

  在书中,蓝为洁以平实感人的手笔记录了其艺术一家和中国电影的故事。她从妻子的角度回忆了与汤晓丹近70年相濡以沫的扶持与相互关照;从母亲的角度讲述了对两个儿子的悉心教育与培养,展示了两个儿子走向国际大舞台的奋斗与坚持;从剪辑师的角度记录了女性的自我成长,她的剪辑事业,丈夫的导演事业以及影人圈的那些人与事。

  这本《蓝色视界》完成于2013年,是蓝为洁生平最后一部作品,品读此书,可从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家庭生活、工作状态中窥见那个时代的变化,可看到一个艺术之家的养成之路,可见证中国电影的成长;亦可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爱情婚姻事业教育生死这些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命题。

  《蓝色视界》 作者:蓝为洁 著

  蓝为洁和她的艺术之家

  蓝为洁(1928—2014),我国电影、电视剧剪辑师,被誉为“南方第一剪”;著名军事题材电影导演汤晓丹的妻子;旅居海外的画家汤沐黎、世界闻名的华人指挥大师汤沐海的母亲。1944年高中毕业后进入位于重庆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在那里她与导演汤晓丹相识相恋。1949年,蓝为洁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剪辑至1984年退休。她以废胶片练手自学剪辑,除了与丈夫汤晓丹合作外,她还与吴贻弓、谢晋等导演有过合作。

  她一生参与了三百多部电影的剪辑,其中最为知名的作品有《巴山夜雨》《城南旧事》《苦恼人的笑》《南昌起义》《廖仲恺》等。1984年退休后,蓝为洁还为全国多家省市电视台剪辑电视剧达一千多集。蓝为洁是中国电影发展的见证者,包括导演高群书、制片人张纪中、剪辑师周新霞等电影人都曾受其帮助和影响。

  汤晓丹(1910—2012),导演、编剧,有新中国“战争电影之父”和“银幕将军”之美誉。以拍摄军事题材影片见长,执导电影近 50 部,《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红日》《难忘的战斗》《南昌起义》《不夜城》等影片成为中国战争题材影片的经典。多部作品获原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3 年,凭借人物传记电影《廖仲恺》获得第 5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2004 年,获得第 24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2011 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颁发的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

  汤沐黎,1947 年生于上海,画家,现居加拿大。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1981 年赴英国留学,获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硕士学位,1983 年被彼得·莫尔斯基金会评为当年英国 15 位最佳画家之一。1985 年赴美在康奈尔大学艺术系工作四年,其作品被全世界各国的美术馆、政府、大学、公司和收藏家广泛收藏陈列。出版有《汤沐黎油画》《汤沐黎诗词画选》等。

  汤沐海,国际著名指挥家,1983 年应赫伯特·冯·卡拉扬之邀指挥柏林爱乐一举成名,从此开启国际指挥生涯。2004 年美国格莱美奖、2006 年德国古典回声奖、2017 年意大利奥斯卡国际金歌剧奖得主,2020 年德国古典音乐奖华人获得者,2021 年获上海白玉兰奖。2015年在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连演 7 场,成为自斯卡拉建院 237 年以来首位在此指挥歌剧的华人指挥家。先后担任世界各地 300 余家交响乐团、歌剧院首席指挥、常任指挥、音乐总监并受聘各大音乐学院教授。

图片来源:北京看好艺术设计     

  编辑推荐

  是一本女性回忆录,亦是中国电影的成长史

  本书通过老一辈影视工作者蓝为洁的随笔式回忆录,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行文叙事中,还原艺术之家和影视圈人的真实生活与工作写照,有感动有收获更有启迪。

  蓝为洁的家庭可称为艺术之家的典范,一家四人分别为剪辑师、电影导演、画家、音乐指挥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均有所建树。从作者朴实的语言中,可以看到这个艺术之家的养成之路,从中传递出满满的社会正能量。书中的婚姻与家庭教育生活虽然记录于上个世纪中期,但论及相互成长、相互扶持的婚姻观,创造温馨和谐的艺术家庭氛围,以兴趣为导向、充分发掘孩子特长、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对当下的家庭生活依然具有启发作用。

  蓝为洁投身中国电影半个多世纪,见证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童年与青春期,她的声音真实而质朴。重读老影人圈中的故事,看到了影人前辈在工作中不畏艰难、不辞劳苦的奋斗观,老影人们德艺双馨之品德。这同样值得当下人们学习与弘扬。

图片来源:北京看好艺术设计     

  打字机结缘,再到志趣相投的夫妻

  蓝为洁与汤晓丹是1945年在位于重庆的中国电影制片厂邂逅的,蓝为洁听闻汤晓丹是从香港到重庆的,又注意到汤晓丹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里打字,遂萌生出向他请教的念头,彼时的蓝为洁心想“如果女职员会英文打字,可以等机会到邮政局或银行工作”。汤晓丹温文尔雅,非常耐心地教蓝为洁英文打字,还会主动传授她一些技巧。蓝为洁想,这大导演还是很和善的,久而久之对他有了崇敬感。

  蓝为洁后来回忆道:谁能想到一台英文打字机,竟成了彼此间的“媒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汤晓丹与蓝为洁走到了一起,彼时汤晓丹36岁,蓝为洁18岁,年龄的悬殊并没有成为他们携手同行路上的桎梏,他们就如寻常情侣般谈天说地、相敬如宾。

  汤晓丹在蓝为洁的眼里是这样的:

  与别人不同的是,我们在一起谈谈说说,几乎都是有价值的新鲜话题,从来没有庸俗的词汇。他从来没有说过喜欢我,只是偶尔望着我说:“你的头发真好,乌黑油亮,我很喜欢看你的长辫子。”老汤比别的男士都讲礼貌,在我面前,他从不乱说一个不该说的词,或者做不该有的动作,所以我和他在一起走出走进,很有安全感。在我的记忆中,他没有随便开过玩笑,有一种君子风度。

  汤晓丹举止绅士、尊重女性,从不做逾矩的动作,不说庸俗的词汇,聊天聊的都是有价值的新鲜话题。美好的爱情大都如此,需要双方相互尊重、思想独立、保持精进、志趣相投、滋养彼此。

图片来源:北京看好艺术设计     

  给孩子选择、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育儿方式

  婚后三年,这个温馨的小家就添了两个孩子。孩子是婚姻中双方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漫长岁月中可获得的最温情陪伴。蓝为洁望子成龙却内敛含蓄,她的教育观念放到今天也极具学习和参考价值:

  四川人有句口头禅是“一笼鸡总有一只会叫”,隐喻一群儿女总有个把会出人头地。我认为,我只要两个儿子就够了,两兄弟小时有伴,长大心心相印,互助互爱,互相促进。汤氏人家只要汤氏父子都功成名就,我做保姆也满足过瘾。所以,我很注意从儿子的爱好中找他们的天赋、爱好和不同的个性。换句话说,就是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成长成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爱好,勤学奋斗,积累真本事,靠自己的实力、睿智扬名天下。

  蓝为洁尊重孩子的爱好,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成长成才。孩子喜欢绘画,就给他们买画板,带他们去公园写生;喜欢音乐,就买钢琴,带他们看演出。

  与许多家长发号施令式的教育方式不同,蓝女士践行育儿先育己的准则,反省作为人母的言行与举止,从不揠苗助长。孩子的成功是一步一个脚印切实踏出来的。

  作为母亲,身先力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方是正道。

图片来源:北京看好艺术设计     

  从初出茅庐的川渝妹子到“南方第一剪”

  “重要的不是永恒的生命,而是永恒的活力。”1945年,17岁的蓝为洁走上自主谋生的道路,1949年考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从此深耕于剪辑事业。性格要强的蓝为洁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广阅国内外优秀影片,逐渐掌握剪辑本领:

  我想,自学剪辑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剪成小段的原版片全部拼起来,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研究它们的组接方法。很快,我就摸准了外国片的处理技艺,用专业术语说就是学会了如何找准剪辑点。我不但有所悟,还能根据自己的想法重新剪辑。除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外,我中午从不休息,都是拉片子自学,笔记本上写了许多心得体会。尤其在技巧运用上,我一格一格看画面, 比如在情绪掌握方面,我连剧中人的一个眼神都不放过。几部外国影片拉下来,我真的学到了本事。

  凭借踏实认真的干劲,很快蓝为洁在剪辑事业上崭露头角,剪辑《苦恼人的笑》后获得“南方第一剪”之称号,后又参与剪辑了《巴山夜雨》《南昌起义》《城南旧事》《廖仲凯》等多部获奖影片。

  即便退休后,蓝为洁的生活也过得精彩而充实,她来往于全国数十家电视台、电影厂,剪辑过1000多部电视剧和多部电影,都大获好评,同时也对同行中的晚辈予以热心帮助和指导。

  蓝为洁在书中写道:

  我的一生,磕磕碰碰,受过不少打击,有时痛心疾首,但沿途总有贵人相助,没齿难忘;我的笔下,爱恨情仇,苦甜交替,喜怒参半,都是真情流露。老来日夜思忖,难眠而伏案行文,丰富了我的独居生活。上下左右前后对照了一下,在同龄人、同业人、同路人中,像自己这样与往事较真的人似乎不多。换句话说,我比别人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精神财富。

  从蓝为洁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女性的坚韧与柔情,多面又立体。她经历过职场偏见,也幸有贵人相助,当中也有对自我的肯定。

  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惧风雨,方见彩虹。生命的宽度与深度在她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图片来源:北京看好艺术设计     

  中国电影的见证者,巧笔记录影坛故事

  汤沐黎、汤沐海两兄弟回忆母亲时写道:

  母亲投身中国的电影事业逾半个世纪,见证了它的童年和青春期,又为人爽快,敢说敢写,是有资格“谈古论今”的老影人。对心系此行者,她的声音是值得倾听的。

  作为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剪辑师,蓝为洁和其丈夫汤晓丹导演一辈子心系中国电影事业,蓝为洁晚年更是笔耕不辍,为后人记录与保留下中国影坛那些鲜为人知的人与事。

  1956年,汤晓丹导演《沙漠里的战斗》,摄制组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到新疆雪山上拍摄,人人自备冬衣甚至自背锅碗瓢盆,在新疆先进行一周的骑马训练,适应雪山环境,蓝为洁回忆丈夫上雪山的惊险:

  上山过程,要经过几处很险的断崖。后面坐骑上的人看见前面马匹腾空飞跃的景象,就像看电影画面一样,惊奇、兴奋,赞赏。等自己的坐骑临近断崖时,导演心里有点紧张,担心马失前蹄跌入万丈深渊。他夹紧马镫,拉牢马缰,准备过下腾飞的瘾。人生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去享受极限运动,可遇不可求。怎么也没有料到,前面所有马匹都威风十足地跃过了断崖,唯独老汤的坐骑两脚着地时不慎猛滑到了崖顶边的石缝处,身心遭受强烈震动。后面的人齐声吆喝,马才惊魂稍定,他鼓足勇气再次跃飞,方才履险如夷。

  此外还有狂风暴雪的袭击,亲闻狼群的嚎叫、亲历沙尘暴的危险,凡此种种,历尽艰辛,但是看到影片上映后反响很好,所有演职人员对一切都释怀了。

  这是老一辈影视工作者的担当与情怀,亲力亲为,追求最真实的展现,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不计回报。

  斯人已逝,精神不灭。蓝为洁用其质朴而恳切的语言记录着她的艺术一家和中国电影的故事,这是一个家庭的记录,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是温情的,是感动的,是厚重的,更是我辈要传承与发扬的。

图片来源:北京看好艺术设计     

  本书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广西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