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乾隆皇帝也有走眼的时候,他认错了一样玉器,直到近代才纠正过来

乾隆皇帝也有走眼的时候,他认错了一样玉器,直到近代才纠正过来
2020年11月26日 08:14 新浪网 作者 历史大解秘

  乾隆皇帝不仅是一位圣明的皇帝,还是一个出名的收藏家,但他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一件珍贵的玉器,却被他认为是“辋头”,甚至还拿它作笔筒、当花瓶,这种玉器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乾隆皇帝共在位六十年,他可不是只会追求长生不老的昏君,在治理国家的几十年中,他在康熙、雍正两朝皇帝的基础上,不断地扩充疆域,发展经济,大力弘扬汉学,国家实力不断提升。

  除了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乾隆皇帝也是一大“玩主”,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搞收藏,皇帝收藏文物,自然和普通人不一样,他的藏品,多到连自己都数不清,为了搞清楚自己究竟有多少宝贝,他最后下令,让朝中的大学士们组成一个团队,专门记录他的藏品,最后写成一部书,这部名叫《石渠宝笈》的典籍,现存在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中,它记录了乾隆皇帝一生拥有的所有珍奇异宝,其中随便拿出一件来放到现代,那都是无价之宝。

  当一个人对一种事情感兴趣时,他就会自然的钻研其中的门道,乾隆皇帝也是如此,他爱收藏文物,爱研究文物,见得多了,自然也就锻炼出了非同一般的眼光,不敢说是一眼定真假,但大多数情况下,都能通过自己的眼力和见识,判断出东西真假好坏。

  在《御制玉记》中,乾隆皇帝自己记载了一件趣事,一日他在大臣进献的玉器,忽然注意到了一件玉雕扳指,它看上去确实是汉代的风格,但是把玩起来,却没有温润的感觉,而是一种生冷和坚涩的触感。乾隆皇帝觉得不太对劲,就传旨叫来了雕玉世家出身的工匠姚宗仁,姚宗仁结果玉扳指,仔细看了看,没有半点犹疑地说:“这就是小人祖上所做的玉器,小人识得。”乾隆皇帝大感困惑,于是下令彻查此物,最后得到结果,这居然真的是一件仿品。

  乾隆皇帝毒辣的眼光自此闻名全国,朝内朝外,再也没人敢糊弄他,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乾隆皇帝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他把一种玉器认错了身份……这是一种很特别的玉器,它上下为圆底,周身是长方体,属于典型的外方内圆的设计,并且内部真空。最奇特的是,它一头大,一头小,看起来十分奇特。

  乾隆皇帝虽然见多识广,但也不知道这种玉器是什么东西,古籍中乾隆自己写道:“呼此罄为辋头者,不知起于何时?内府最多,不可屈指数。”

  这种在宫中遍布的玉器,乾隆皇帝居然不知道该叫什么,这可是乾隆皇帝不能接受的事情,于是他自行认定,这就是古人抬举重物时使用的一种辅助工具,并把它称为“辋头”。乾隆皇帝还将自己的诗,命玉匠刻在玉器表面,《咏汉玉辋头》:

  “所贵玉者以其英,章台白光照连城。辋头曰汉古于汉,入土出土沧桑更……

  在乾隆皇帝去世九十年后,古玉研究专家吴大澂才破了这起古玉界的“冤案”,他出了一本叫做《古玉图考》的古籍,其中记载了近五十种玉器,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玉琮”的翻案。《周礼》中记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由此可知黄琮在远古时期,就是祭祀时祭拜大地使用的玉器。《康熙字典》中也有关于琮的定义。吴大澂结合各种史料,列举出了多方面的例证,证明了乾隆皇帝所称的“辋头”,其实就是“玉琮”。

  原本是大头朝下,小头朝上,用来祭拜大地的玉琮,居然被乾隆皇帝叫做辋头,甚至还给它找了很多新的“功能”,比如乾隆年间的“玉琮”,有的被放在御桌上当成笔筒使用,还有的装上铜胆和盖子被用来插花。

  在我们现代人眼中,这件事情对乾隆而言,当然是一处“人生污点”,但对于玉琮本身而言,也并非是一件坏事,虽然身份被错认了几十年,但它的文物价值,却得到了承认,历史真是太有趣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