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诛仙》助阅文,《长安》撑书旗:爆款IP“书影联动”成大势?

《诛仙》助阅文,《长安》撑书旗:爆款IP“书影联动”成大势?
2019年09月20日 21:43 新浪网 作者 麻辣娱投

  曾经有人做过统计,在现今中国国产电影Top 100的榜单上,43部来源于原创剧本、39部来自小说改编、8部真实改编,其他类型为10部——在这其中,小说改编大约有80%是来自网络文学。

  一直以来,行业最炙手可热的生态就是网络文学在IP爆款后改编为影视作品,然后一起带动IP收入的生态。从现在最新的趋势来看,这一生态似乎越来越“成熟圆满”,有不少IP在2019年的当下迎来了行业的“春天”。

  9月17日,数据显示,改编自阅文集团网络文学作品《诛仙》的电影《诛仙Ⅰ》票房突破3亿,上映连续5个单日斩获当日票房第一,成中秋档票房冠军。

  与此同时,票房的胜利又反过来推动了原创小说的成功。

  根据腾讯旗下阅文的官方数据显示,电影上映期间,QQ阅读《诛仙》小说全平台总收入增长11.7倍,阅读量增长11.7倍;起点读书《诛仙》原著阅读量增长8倍,收入增长10倍以上;红袖读书《诛仙》作品点击量较先前提升300%。

  《诛仙》一书更是全网点击过亿,QQ阅读平台上,《诛仙》小说收藏超231万,打赏超10万次,起点读书APP上原著也获得了237万张推荐票。

  也就是说,《诛仙》电影的火爆,反过来催生了原著的点击量和购买率——腾讯不但赚到了票房,而且旗下的阅读平台还赚到了“书费”。

  这样的生态应该是IP拥有方最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众所周知,电影《诛仙Ⅰ》是由阅文集团旗下影视制作与发行平台新丽传媒出品,阅文同时也拥有原著小说独家电子版权。

  另一方面,这样的IP生态爆发在腾讯的竞争对手阿里身上也得到了体现。有心人应该还记得一个月前火爆一时的《长安十二时辰》,剧集的红火不仅为优酷带来了流量的暴增,更是将原著小说的购买和下载量推上了一个新高峰。

  眼看着电影行业都在讨论所谓的“产业寒冬”,但似乎IP板块已经迎来了生态系统的全新提升,以网络文学为首的头部IP纷纷找到了衍生和变现的“春天”。

  1

  《诛仙》收入增10倍,《长安》销量涨800%

  大概在两个多月前的6月27日,《长安十二时辰》开播,豆瓣评分8.7,在电视剧正式上线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宣发,就连上线之后也没有什么广告推荐,全靠观众主动自觉当“水军”,就这样成为了今年夏天最火的剧集之一。不仅长时间排在微博热搜的前10,而且其官微的文章随便一条就可以达到几十万的转发量。

  虽然播放平台优酷关闭了前台播放量,但是有媒体预计这部剧集为优酷带来了至少300万以上的用户增长。

  更让优酷背后的阿里高兴的是,剧集的火爆更是催生了原著的销量。小说电子版权拥有方正是阿里文学旗下的书旗小说APP。

  《长安十二时辰》最早是2017年1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马伯庸, 讲述了突厥狼卫在一个夜晚潜入了长安城,最终主人公破解阴谋,拯救长安的故事。老实说在改编成剧集之前,这部小说的受欢迎程度其实颇为有限。

  不过在剧集走红之后,一切变得不再一样。

  数据显示,从7月初开始,《长安》的原著阅读量迅速日均翻3倍。同时在天猫上,图书板块数据显示,6月27日至7月8日期间,原著销量同比增长翻十倍,其中销量前三的城市为上海、北jing、杭州。

  其后整个7月的网络《长安》观剧热潮又再次为原著销售带来了第二波热潮。根据书旗的数据,截止到7月31日《长安十二时辰》的电子书阅读人数环比增长了818%。天猫图书数据同时显示,7月一个月内《长安十二时辰》的销量同比上涨862%,堪称今年暑期最大的图书销量案例之一。

  剧集大火,原著大卖,优酷,阿里文学,乃至背后的阿里大文娱对此显然非常兴奋。阿里官方对外发出的声明激动异常:“《长安十二时辰》首次实现在剧集、电影、游戏、音乐、广告、衍生品等IP生态链全面合作,这是目前业内唯一一部生态链全部打通的超级剧集。”

  客观来说,阿里这样的措辞并不夸张,打通全部生态链一直是互联网公司追求的目标,尤其是以IP为核心的网络文学,能够做到影视产品和原著的“收入双丰收“,无疑是很理想的结果。

  当然,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公司不只是阿里一家,很快在一个月之后的9月中秋,腾讯又为我们带来了另一个绝佳的案例——这一次是电影。

  电影《诛仙Ⅰ》自中秋周末上映后热度持续高涨,连续三天蝉联单日票房冠军,目前票房已突破3亿大关——影片的主出品方新丽正是腾讯和阅文新晋收购的电影资产之一。

  不过显然票房并不是腾讯唯一的战略目标,以IP为核心的其他收入也是必须要去争取的。

  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拥有原著小说的独家电子版权。原著《诛仙》是当代作家萧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约创作于2003年至2007年。共计120万字。2018年8月,在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上,《诛仙》入选为“网络文学发展历程中的20部优质IP”之一。

  数据显示,尽管《诛仙》的票房高涨引起了较多争议,包括幽灵场等质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电影上映期间对于原著的推广作用却非常明显。根据腾讯官方的声明,QQ阅读《诛仙》小说全平台在过去的6天左右总收入增长达到11.7倍,阅读量增长11.7倍;另外一个平台起点读书的《诛仙》原著阅读量也增长达到8倍,收入增长则达到10倍以上;红袖读书《诛仙》作品点击量也较先前提升300%。

  从横向对比的角度来看,《诛仙》其实比之《长安》有更大的粉丝效益和先天优势。公开数据显示,《诛仙》连载超过10年,本身具有很好的人气,该书全网点击超过1.2亿,被称为“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圣经”。

  QQ阅读平台上,《诛仙》小说收藏已经超231万,打赏超10万次,起点读书APP上原著也获得了237万张推荐票, “诛仙”IP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所以,如果说《长安》有点雪中送炭的赶脚的话,那么《诛仙》则更有一种锦上添花的意味。

  腾讯官方对于电影和原著的互动给出了很好的注释:“电影《诛仙Ⅰ》核心观影人群与原著受众呈现高度匹配。”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5岁到34岁观众是《诛仙Ⅰ》的主力观影人群,占比达到了46.4%,男性观众占据所有观影用户一半以上,这些特征与原著《诛仙》的书粉画像吻合度很高,可以说原著粉丝是支撑电影《诛仙Ⅰ》票房的中坚力量——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客观认为,电影的观众中,也有相当部分成为了原著粉,更有不少已经看过原著的二刷,三刷了电子书或者纸质书。

  2

  “书影联动”成为IP生态的赚钱利器

  在过去的IP生态讨论中,比较流行的是类似“影游联动”或者“影音联动”这样的概念,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当下真正已经趋向成熟和能够赚钱的模式恐怕要数“书影联动”。

  除了上述的《诛仙》以及《长安》,此前《人民的名义》《白夜追凶》等影视原著小说也曾多次出现全网断货和捆绑销售的情况,看电子书早已成为了网友们边追剧边看书的“最佳解决方案”。

  与以往不同的是,过去一味强调如何将小说IP衍生为影视项目来扩大IP收益,而现在IP拥有方更多发现了影视项目播出对于原著销售和下载的反向加持效果。

  对于这一动向,腾讯和阿里都在紧跟。比如阿里文学旗下的书旗小说,除了《长安十二时辰》之外,更是在今年提高了站内影视原著小说的内容储备,“整体数量同比增加近70%“,包括《妈阁是座城》《悲伤逆流成河》《未来机器城》《银河补习班》等热门影视作品的小说纷纷被拿下然后上架,引导了一波原著付费下载和网络购书的流量。

  腾讯旗下最火的阅文集团更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据多家媒体报道,在《诛仙》上映期间,阅文集团就主动发起一系列“流量反推”的营销活动,包括:

  1) QQ阅读聚合原著经典内容,设置有奖活动激活书粉关注,为电影引导人气,同时增加书粉;

  2) 起点读书、红袖读书则上线了与原著内容深度结合的答题互动游戏,激励用户赢取电影票和电影周边,同时促销原著销售;

  3) 此外,通过QQ阅读、起点读书、红袖读书,阅文还与电影官微进行积极互动,获得超过千万级曝光量,让原著成为电影促销的捆绑式产品。

  客观来说,阅文这一系列将电影与原著深度融合的创意策划并不是第一次,从2017年开始,包括《扶摇》、《你和我的倾城时光》再到《武动乾坤》《莽荒纪》《斗破苍穹》《将夜》等作品都有类似的营销案例出现。区别是,这些著作的影视作品并没有成为爆款,改编后的影视剧与原著影响力、评价等方面差距不小,所以其“反推”效果也颇为有限。

  不过这样的模式显然已经被平台方奉为至宝:既助力了影片的宣发,又在无形中引导了用户关注焦点向原著的转移,何乐而不为?

  阅文在媒体上就曾经高度概括了“书影联动”的优势:“由影视作品的口碑效应,延伸至文学内容,不仅可以匹配更多的圈层用户,更能够增加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感,培育使用习惯,为平台拉新促活。热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带动大批读者成为观众,而影视剧的热播,又将一批观众转换为读者。”

  “以文学驱动影视,影视反哺网络文学,影视作品和原著的相辅相成,让热门IP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产业链。”

  可以预见,类似《诛仙》以及《长安十二时辰》这样的成功案例将不仅仅是个案,未来还会有更多“书影联动”的案例不断涌现。中国IP产业的“初春”或许真的已经不远。

  (麻辣娱投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