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视网评】文山:在新时代“西畴精神”的实践中富民强边

【云视网评】文山:在新时代“西畴精神”的实践中富民强边
2020年11月26日 14:11 新浪网 作者 云南广播电视台

  

  (云视网特约网评员:李银海)

  11月24日,《镜头里的故事·云岭小康展画卷》大型主题系列直播——“山药地里看‘钱’景”,走进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文山市红甸乡。红甸乡紧紧围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围绕小红甸村及周边地区,推进山药农产品的蓬勃发展,全乡山药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种植4.5万亩,销量达6000吨,成为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致富药”。

  文山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属于边境州市,素有“三七之乡”的美誉。土地辽阔,物产丰富,开化“三七”、广南“八宝米”、丘北“辣子”、富宁“八角”成为享誉省内外的名特产品,2018年12月,文山州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

  更值得一提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人民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主动激发内生动力和创造精神,向石漠化抗争、向贫困宣战,探索出了石漠化治理的有效路径和成功模式,用挺直的脊梁托起精神高地,用艰苦奋斗点燃希望之光,孕育形成了以“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内核的“西畴精神”。今年,省委下发《关于学习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的决定》,在全省掀起学习新时代“西畴精神”的活动热潮。

  新时代“西畴精神”成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成为了云南脱贫攻坚精神的典型代表。当前云南身处“两个大局”的交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实现富民强边,须重拾重读和厚植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

  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上,要敢于刀刃向内、自强不息,改变漂浮作风。文山州西畴县人民面对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恶劣环境,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石漠上用血汗书写出感天动地的脱贫奇迹,铸就了“精神内核”。党员干部应主动对标新时代“西畴精神”的内涵,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勇气检视自身和工作存在的问题,改变漂浮作风,打好“强心针”,打通不敢担当、不愿担当的思想“梗阻”,不断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筑牢发展思想根基。

  在改革发展的“矛盾期”中,要敢于主动求变、创新破局,落实新发展理念。“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西畴县人民创造了“敢教石漠变绿洲”的奇迹,不仅是思想观念上的巨变,更是行动上的创新。当前全省改革发展如火如荼、问题突出、矛盾叠加,必须啃“硬骨”、涉“险滩”、夺“隘口”,化解矛盾危机,势必要主动求变、创新破局。要聚焦省委、省政府的发展思路和战略部署,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探寻发展规律,打破发展桎梏,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在乡村振兴的“过渡期”里,要敢于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巩固脱贫成果。在石漠中闯出致富路,实现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小康梦”,绝不是一朝一夕、轻轻松松就能实现,需要砥砺奋进、久久为功。脱贫只是第一步,对于云南这样集山区、边疆和民族为一体的旅游大省,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必须弘扬苦干实干、久久为功的奋斗精神,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振兴的“结合文章”,提升主导产业的发展后劲,让群众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富民强边齐脱贫,跨越发展谱新篇。如今的云南,山更绿,水更清,村更美,人更富,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前来。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编织和描绘,新时代“西畴精神”将成为激励全省各族人民持续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