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请你们,停止那些鸡贼的“精打细算”行为吧!

请你们,停止那些鸡贼的“精打细算”行为吧!
2020年12月10日 08:00 新浪网 作者 桃桃淘电影

  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上周末的内地票房冠军,居然是《如果声音不记得》。

  而与此同时,本片的豆瓣评分依然是令人欣喜的:4.2分。

  之所以会关注这部电影,是因为,本片可以说是《悲伤逆流成河》的原班人马:依然是落落导演,郭敬明监制+编剧,改编自落落的同名小说。

  女主角也是凭借《悲伤逆流成河》一战成名的小花章若楠。

  男主角则是另一位小鲜肉新人孙晨竣,接下来还会出演郭敬明导演的《晴雅集》。

  当然,这部电影和《悲伤逆流成河》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非常关注社会议题。

  《悲伤逆流成河》当年的卖点是“反校园暴力”。

  而《如果声音不记得》的主题,则是“关怀抑郁症”。

  作为一个看过原著的人,其实我看电影之前还是挺困惑的。因为,没记错的话,小说好像和“抑郁症”并没什么关系。

  所以万万没有想到,被改编成电影的《如果声音不记得》,会陡然一变,成为这个风格。

  它不仅是个校园爱情片,还具备以下要素:

  外星人,抑郁症,短视频,熔炉,家暴,失忆,车祸……

  然后,容我再提醒大家一下。

  这部电影的时长其实只有102分钟。

  因为,看到上面的命题,我们以为这是一部80集电视剧。

  估计很多人没来得及看过这部神奇的电影,还是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剧情。

  本片的男主角辛唐,是一名外星人。

  他的超能力是:能够用声音来制造幻觉,为别人带来快乐。

  但是,如果他对同一个人使用了三次能力,他的生命就会和那个人绑定。

  于是,辛唐就这样和我们的女主角吉择,一个热衷于直播做网红的大学女生,绑定了。

  接下来,辛唐就想尽千方百计,想要让吉择开心。

  比如,他配合吉择拍短视频,假扮情侣,让吉择真的成为了网络红人。

  但是这时候,他却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吉择并没有真的开心!!

  于是他非常苦恼:我都这么努力配合你演戏了,为什么你还是不高兴呢??

  最后他发现了原因:因为吉择有抑郁症。

  是不是,朋友们,其实我看到这里就已经非常莫名其妙了。

  如果吉择没得抑郁症,她就不能不高兴吗?

  男主角只不过是配合她拍短视频而已,又没说自己的真实意图,当然一切都会被女主理解为逢场作戏啊。

  ——那她还非要高兴啊?她不能不高兴吗?她一不高兴就要被盖帽子“抑郁症”吗?

  这明明就是你自己不会哄人吧!

  不过,这之后,男主角辛唐和吉择还是成功地谈上恋爱了。当然,这之后,吉择就变高兴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吉择突然发现了男主的外星人身份——并且,他在几十天后,就要离开地球,回到自己的母星。

  这个时候,男配角出来助攻,劝吉择放弃男主,主动提分手,让男主角能毫无牵挂地回母星。

  ——朋友们,请注意,一个让人非常疑惑的情节又发生了!!!

  那就是,在影片,男主角为什么要哄吉择高兴呢,是因为,如果她不高兴想自杀,被绑定的他就可能会死,他就更没办法回母星了。

  但是,在这个热恋的关口,吉择得知了真相,不是明摆着会不高兴吗!!那男主还要不要活命吗??

  你们的行为动机到底是什么???

  不是很懂,总而言之,分手之后,吉择的抑郁症变得更加严重了。

  ——当然,不得不说,因为男主及其兄弟的一系列迷惑操作,女主就算从没有心理问题,感觉也会被活活气出问题。

  直到后来,患有重度抑郁症的吉择,终于决定去接受MECT治疗。而这种治疗的后遗症是,她可能会忘记一些人和事情。

  于是,她就把男主给忘了。

  这个时候,男主居然就快要死了!!

  因为一个新的设定突然出现了——原来只要男主被绑定的人把他给忘了,他也会死!!!

  好吧,我只想说,男主所在的星球,想活下来都这么难么?

  难怪非要逃往地球。

  反正,这之后就是什么恢复记忆啊、死而复生(是的,其实这就是一个男主花样作死却没死成的故事)之类的剧情了,相信大家也不太感兴趣,我就不展开讲了。

  那么,大致了解完剧情之后,我们也给大家出两道思考题吧。

  男主角的超能力设定,对本片起到了什么作用?

  女主角的抑郁症设定,对本片起到了什么作用?

  是的,我想说的就是,其实好像没有很大的作用。

  拿掉这两个设定,本片的故事线和情感逻辑,依然是完全成立的。

  甚至于,可能会变得不这么狗血、搞笑、令人匪夷所思。

  说实话,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落落导演和郭敬明监制,在筹备这部《如果声音不记得》的时候,心里打的是什么算盘。

  当然就是,复制《悲伤逆流成河》的成功。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尽管《悲伤逆流成河》的原著也和“校园暴力”没有太大关系,本质是那个年代的青春疼痛文学,但是至少整个故事的基调确实是黑暗和压抑的。

  所以一定程度上,至少还算是一个比较聪明的改编方向。

  (是不是很可怕,因为《如果声音不记得》太灾难,我都不得不去寻找《悲伤逆流成河》的优点了。)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版《悲伤逆流成河》,至今在豆瓣还有5.9分。

  这也是“郭系”作品里的豆瓣最高分了。

  但是《如果声音不记得》呢?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部电影和落落所著的中篇小说,除了片名和超能力设定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原作是一个非常简单、纯爱的校园爱情故事。一切的设定和人物,可以说都是为了能让男女主角更合理地谈恋爱:

  因为男主角的声音能够制造幻觉,所以他反而更谨言慎行,害怕这项能力会影响甚至伤害别人。因此他变得沉默寡言、内向、敏感。

  而他之所以会爱上女主角,是因为她是一个热情开朗的女孩,令他脱离声音幻觉,获得了真实的生活温度。

  冰山校园男神和元气活泼少女,尽管俗套,但这个爱情故事至少是成立的。

  可是,在电影版《如果声音不记得》里,抛开一切复杂的、匪夷所思的设定,你明显可以感受到……

  他们的爱情是不成立的。

  两个主角之间,根本没有任何火花可言。

  一个木讷的、不擅表达的外星人男孩,和另一个更自我封闭、更冷漠的网红女孩,他们为什么会互相吸引呢?

  他们站在一起,根本连话都没得讲,彼此都不理解对方在做什么。

  那么感情的张力到底在哪里呢?火花在哪里呢?

  难道又是国产言情剧的那种“俊男美女”自动吸引定律吗?

  所以说,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短视频、抑郁症、外星人等等设定,对于《如果声音不记得》这部电影来说,都是减分项。

  它们伤害了这部电影。

  让它即使单纯作一部为校园爱情片而言,都是完全不合格的。

  当你试图将根本不贴合文本的东西,强行地加在一个故事里,就是会产生这样的结局。

  会觉得很生硬、很莫名其妙,觉得整个故事都充满了拼凑和割裂感。

  更为可怕的是,在影片已经严重要素过多的情况下,落落导演依然拿了大量篇幅出来,进行煽情——而不是思考,怎么能够让这个故事稍微合理一点。

  例如:各种抒情,落泪,日剧跑,恋爱闪回,以及填得非常满的情歌bgm。

  再看到这些熟悉的落落式抒情,只会觉得故事更空、更站不住脚。

  但是,很明显可以感受到,这才是落落更适合拍的内容,也是她作为导演,更得心应手、更擅长的部分。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强行给自己上价值,为什么一定要拍什么外星人、抑郁症、短视频呢?

  当然是为了算计。

  抑郁症的出现,完全只是为了让这部电影更有噱头、更有卖点而已。

  你能感受到,这部电影真正在关怀抑郁症群体吗?当然没有。

  因为它并没有真正去理解抑郁症群体,去塑造、去刻画这群人,去引导观众感知他们的困境,与他们产生共情。

  女主角对于抑郁症的演绎,始终是非常刻板和肤浅的。

  一开始,就是假笑,黑脸,不高兴。

  到了后期,就是非常虚弱,面无血色,仿佛可以替换成任何一种绝症。

  纵观全片,最点题、或者说唯一点题的一部分,就是女主角在接受治疗前,躺在病床上,对着镜头,做出了一段眼泪汪汪的自白。

  平心而论,单就文字来看,写得还不错,确实有触及到了抑郁症患者的困境。

  但很可惜,这些话写得再好,也是漂亮的、空洞的口号罢了。

  而似乎除了喊口号之外,这部电影也没有能力,用其他更深刻、更能令人共情的方式,去触及“抑郁症”这个主题。

  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如果创作者真的是在关注抑郁症群体,为什么会将这样深刻的主题内核,包裹在一个如此轻浮的、华而不实的文本里?

  到最后,你明显感觉到,抑郁症并不是本片真正的落脚点,而只是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设定,服务于那种夸张的、大撕逼式的煽情——

  如果女主不得抑郁症,她怎么失忆?男主怎么濒死?两人如何在病床眼泪汪汪,又各自来一段虐心的日剧跑?

  没错,抑郁症——只是为了铺垫后面这些内容啊。

  当然,如果女主不得抑郁症,我相信创作者依然有办法想出别的桥段,让他们失忆、濒死、日剧跑——反正,一句话,这些情节才是这部影片最不可或缺的。

  而抑郁症嘛……

  呵呵,你懂的。

  说到底,创作者自己也未必能跟“抑郁症”这个议题产生多少共情。

  他们只是精于算计而已。

  只是因为“抑郁症”会让这部电影显得更深刻、更正能量、更有人文关怀,就强行将它搬过来。

  并且让影片占据了一种不可辩驳的道德制高点。

  如果一旦有人批评,你这部电影明明是在消费抑郁症啊!

  他们就会说:可是我们拍了抑郁症啊,我们让更多人关注了这个问题啊!

  ——说得好像你们没有靠这个话题来赚票房一样。

  而抑郁症群体,被影片刻画得如此狗血和肤浅,是不是也加深了大众的刻板印象和误解呢?

  人家患者真的需要这种反向宣传吗?

  当然,今天之所以要聊这部电影,其实也是因为,这种打着“社会关怀”的名义,强行给自己的作品“贴金”的行为,这几年在国产片里,我们实在是看得太多了。

  只能说,当年的《悲伤逆流成河》,确实是给大家开了个好头。

  从今以后,大家都学会了这一招——不就是上价值吗,不就是写作文最后要拔高要升华中心思想吗,谁不会啊?

  于是人人都学会了做个精打细算的商人,人人都忙着制造更多标签、更多刻板印象。

  今天“关注”这个,明天“致敬”那个;似乎缺个“高概念”,都不能算上一部合格的国产片。

  上次是“校园暴力”,这次是“抑郁症”,下一次会轮到什么呢?家暴?性侵?还是PUA?

  热搜是上够了,宣发的文案也写够了。

  最后只想问一句,你们累不累?

  你们又真的知道自己在拍什么呢?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