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那时候,李医生坐在高考考场上

那时候,李医生坐在高考考场上
2020年03月08日 22:02 新浪网 作者 晨雾

  作者:冯超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2004年,李医生参加高考。当时非典刚过去一年。

  语文作文题是材料写作,原题如下——

  记者采访一位名人的母亲时说:“您有这样出色的儿子,一定会感到十分自豪。”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这位母亲的话令人深思。功成名就,确实让人骄傲;但平凡充实,也足以令人自豪。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就“平凡与自豪”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不知道李医生的800字作文写了什么。

  2020年2月7日这天,梨视频采访了李医生的母亲。母亲说起儿子:“可惜孩子,孩子没挺过来,34岁,他非常有潜力,非常有才华的孩子……”

  李医生是辽宁人,所在省份是自主命题。那年,他的试卷上没有非典。但采用全国理科综合卷1的考生,第一题就是SARS。

  题目是这样的——

  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A.疫苗 B.外毒素 C.抗原 D.抗体

  在那场决定命运的考场上,李医生考了609分,到武大上学,后来成为一名医生。有的人,要写好平凡与自豪的作文。有的人,要做对一道关于非典的选择题。

  

  李医生这波人属于85年左右的人。他们的父母辈,大多是1965左右的人。父母的年纪,比那个“张爸”,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大几岁。

  父母是革命年代出生,长身体的时候碰上贫穷,营养跟不上,学知识的时候,又遇上山下乡。他们记忆中的第一次灾难,应该是1976年造成24万人死亡的唐山大地震。那年,他们10岁左右。

  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后,他们依然艰苦奋斗。

  那些参加高考的,都用一张卷子。1984年,作文是让考生谈一谈中学作文的现象。这个现象是“学生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1985年,让考生给《光明日报》写一封信。

那时候,李医生坐在高考考场上

  90年代,60后早已成家,孩子都长大了,但他们又遭遇国企下岗潮、98年大洪水。这大概是他们成为家里顶梁柱后,第一次直面时代的困难。他们得硬扛。李医生的父母就在那时候下岗的,下岗后没有正经工作,一直打零工做零活,供孩子上学。

  2020年的60后,成了新冠肺炎的高风险人群。

  武汉市中心医院医生梅仲明、江学庆因感染新冠肺炎后殉职。他们分别生于1962年、1964年。

  还有些去世的人,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而那些农村出生的60后,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农民工群体。国家统计局2018年的一份数据称,中国农民工总数是28836万人,其中50岁以上占比22.4%,老年农民工的占比近5年都在提高。

  他们还在为健康码、通行证奔波,等着通路,收拾行囊去外地打工。

  

  李医生参加高考的2004,考生是729万。而2003年,非典爆发那年,考生是613万。总共1300多万人。

  高考时,他们多是17、18岁。他们开始成年。成熟的标志,是学会明辨是非,学会记忆那些重要的事情。

  他们不会忘记2003年的高考,因为非典期间的这次高考,其难度系数之高,在改革开放后历届高考里着实罕见。

  高考时间由7月调整到6月的7号、8号。考试时间是在2002年就确定的,主要考虑到7月天气炎热。但因为非典,学校停课,复习时间又紧张。有些考生一个月不洗澡,怕感冒发烧被隔离。当这些考生戴着口罩,过了体温检测安检进入考场后,遇到一份全国卷数学题。

  这张满分150分的数学卷子,能拿到70分就是高分了。几年前,一个高考命题组的人接受澎湃采访谈说,这份卷子开创了高难度数学的先河,是恢复高考以来的峰值。高考前夕,四川有个考生偷了试卷,震惊全国。据说因此案,启用了高难度的备用卷。

  中新网的一篇文章说,从数学考场出来后,一位考生见到很多人都在哭,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在开追悼会。事情还没完。当时多地是先估分,再填志愿。很多人因为数学没考好,分数估得低,又跌进坑,很多应该上一本的,志愿填的二本。

  

  2020年新冠肺炎时,这些经历过非典高考的人已经34、35岁了。他们中的一些人,此时也在疫情一线。媒体都报道了他们,有些医生还是在03年高考时,被抗击非典的医生事迹感动而报了医学系。

  新冠肺炎。刀刻般的记忆。

  因为计划生育政策,他们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组建的家庭是4+2+1,双方父母4人,夫妻2人,孩子1人。这帮85后,要操心4个老人的健康,要养家。他们为生活事业打拼,背着房贷、车贷,他们可能在事业上刚有点地位,孩子今年顶多就10岁多点。

  这些小孩儿,大多都在家上网课,把小小的怨气撒在网课APP上。小学生的作文被媒体报道出来。有的写父母坚守在一线,有的写自己当医生的妈妈。

  这些是孩子们的记忆,讲奉献,讲真善美。

  财新的总编王烁写了篇文章,讲他如何给孩子讲李医生的故事。“孩子虽然小,但也不要低估他们的理解力”,王烁写道。

  每个家长心中,都有新冠肺炎期间医生的故事,有的医生在他们心里已经立了一座碑。面对孩子,这些故事能讲,关键是如何讲。

  

  非典时期参加高考的人,正在为生活操劳。而非典时期刚出生的婴儿,已经17岁,90多天后,就要参加2020年高考了。

  非典那年,广州有一对男双胞胎出生。母亲是全球第一例感染非典的孕妇。她要求剖宫产保住孩子。家人反对,因为担心她的安全。为了让医生剖宫产,她一度拒绝治疗,导致严重脱水。

  她住院31天后平安出院,但当时早产生下的双胞胎儿子虽然没染上非典,诊断报告是“脑瘫”、“零听力”、“甲状腺低下”。这个普通家庭的夫妇开始为治疗孩子奔波,掰着指头花钱,每周带孩子去三次医院,在家里摆个铃铛训练孩子听力。两年后,孩子慢慢好转。

  2013年,非典10年时,《新快报》采访了这个家庭。报道说,这10年里,“非典”成为家庭里的敏感词汇,没有人去提。

  记者问一个孩子:“什么是非典?”“是一种病。”“还有呢?”“不知道。”

  报道中说,2013年这对双胞胎上四年级。2020年的高考,他们可能要参加了。

  几天前,河南周口一位高三班主任开网课,哭了好几次:“有些同学是在2003年非典那年出生的,而高考又赶上新冠病毒,今年参加高考的话,对同学们的影响应该还是比较大的。”

  

  除了担忧今年高考是否如同03非典高考的高难度之外,学生们还在猜测今年高考作文会不会考新冠肺炎。

  98年洪水,没有出现在当年高考作文里。

  03年非典,也没有出现在当年高考作文里。当时舆论就作文会不会是非典而讨论了一个多月。人民网上,有论者反对将非典放到高考作文里。

  他们的理由是,第一,高考是考察学生的理性认识和思维深度,非典要是出题,可能是机械的“崇高”、“正义”、“勇敢”、“无私”等“道德概念”,学生施展不开;第二,非典的各类题材的报道已经泛滥,太容易搬运了。

  不过,2008年高考题全国卷1的作文题,却是紧扣5.12汶川地震。这一年,我在河南参加高考。

  备考期间,我记得默哀时,阳光炙烤,同学们流着眼泪。我收集了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找了几篇文章疯狂背诵。报纸上有篇文章引用了思想家帕斯卡尔的一句话: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进了考场,我想方设法地在作文的某个段落里写下这句话。当时不知这句话的深意,引用名言,是个套路。

  无论今年作文考不考新冠肺炎,这帮非典出生的学生都在准备素材。他们恰好在一个社交媒体爆发的时代,相比过去,他们能接触到的疫情消息更多。在这次疫情里,一座数字博物馆已经慢慢建立起来。碎片的信息被慢慢拼起来,私人的记忆、日记也被保存、传播。这是宏大叙事之外,私人的作文,与私人相关的珍贵历史。

  到6月7日,这1000万恰逢成年的考生,将带着一份新冠肺炎的记忆进入考场。

  

  非典参加的高考人,正在抗击新冠肺炎。

  非典出生的人,正在备战新冠肺炎之年的高考。

  而新冠肺炎之年出生的中国婴儿的数量预计还是1000万。媒体上,那些感染的孕妇,有的提前剖宫产,有的坚持治疗已出院。这一段记忆,暂时由那些在产检路上担惊受怕,又担心奶粉钱的父母保管。

  也有孕妇,离开人世。澎湃新闻报道说,湖北黄冈的翁某,1月9日,验孕棒查出怀孕;10日,生病;21日,去世。

  她的家庭生活本就拮据。丈夫花完借来的20多万元医疗费后,病情并无好转,签下放弃治疗的同意书。死亡证明上写着: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

  那时,她的死亡跟新冠肺炎的关系并不确定。她去世不久,国家出台了新冠肺炎免费治疗政策,含括了确诊和疑似病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它们成砖成墙,压在人的背上,组成了历史。

  参考资料:

  王琛,新快报,《全球首例感染非典孕妇回忆10年前生产时感受》。

  *头图购买于视觉中国

  信息来源:2020-03-06 微信公号 商业人物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新冠肺炎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