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森:新高考如何融汇中西

王学森:新高考如何融汇中西
2020年10月31日 06:16 新浪网 作者 晨雾

  新高考如何融汇中西

  天津市南开中学 王学森

  摘要:

  本文是我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高考改革的阻力来自许多人的惯性和对新事物的抗拒。

  世界上许多国家“高考”一年两考,甚至一年考6次、7次。

  各个国家必考学科数量不同,有的只有母语是必考学科,选考学科及数量也各不相同。

  考试成绩大多以等级呈现,有分7等的、8等的、9等的,也有分15等的;有以原始分数呈现的,也有把原始分转化为测试分的。

  许多国家都采用综评录取,即大学录取要看“高考”成绩、大学笔试面试成绩、高中的平时成绩等。

  本轮高考改革就学习借鉴了国外“高考”的做法,而为稳妥起见,我们要结合我国国情不断调整逐步推进。

  给学生选择权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我们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才能有人才的多样性,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

  选考就要赋分,加入高考改革的14省市有5种赋分方法,山东的5等8级赋分制区分度最好。现在只有接近50%的专业提出了选科要求,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专业提出选科要求。

  本轮高考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各地应该尽快加入本轮高考改革。基于我们的国情当前京津沪可以采用3+3方案,东部发达地区可以采用3+1+2方案,中西部可以采用3+2+1方案,这样全国就都加入了本轮高考改革。已加入高考改革的省市弃考物理、弃考化学严重的可改为3+1+2方案或3+2+1方案,这样就不用制定赋分基数这一政策补丁了。

  综评录取是打破分数唯一评价机制的有益探索,为使综评招生顺利进行综评招生应在一本范围内试点。借鉴自主招生的经验教训,综评招生一定要减小面试的权重,笔试最好由国家统一出题。

  当所有省市都加入高考改革且综评招生试点比较成熟以后,大学可以按以下方案招生:

  国家考试中心为“强基计划”、综评招生再各出一份题,由国家组织笔试,或开始AP考试试点。

  实行全国统一的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高二上学期期末考4科,高二下学期期末考3科,高三上学期期末考3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分6个或11个等级,使它能更好地为综评招生服务。

  体检的同时做体育测试。

  高三下学期期末按3+3等方案高考;外语和选考各科都100分,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赋分采用5等8级赋分制。

  名牌大学及双一流大学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等级性考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AP考试成绩、体测成绩录取新生。

  名牌大学及双一流大学以外的其它大学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等级性考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体测成绩录取新生。

  大学根据考生的综评成绩录取新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克服了文理分科的弊端,实现了通识教育的目标,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模式。由于实行选科和AP考试使人才具有多样性,尖子生也能获得更大发展,同时节约了招生成本,保证了教育公平。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我们一定能克服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教育模式和高考模式。

  关键词:

  两考与减负,两考与一考定终身;选科与通识教育,选科与人才多样性;综评与裸考,综评与公平。

  本文分四部分

  一、部分国家或地区“高考”简介

  二、四十年高考改革回顾

  三、新高考的五种赋分制比较

  四、对高考改革的思考与展望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融汇中西

  为把我国建成人才强国而努力奋斗!天津市南开中学 王学森

  一、部分国家或地区“高考”简介

  1芬兰:33.8万平方公里,人口554.25万。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民享有极高标准的生活品质,从小学到大学毕业都是免费教育,对留学生也是如此。芬兰还是最清廉的国家。

  学生几乎没有家庭作业和考试,学校没有快慢班,生活课程多。考试不重要,玩很重要。注重性格培养,重视阅读,人均每年阅读17本书。

  让孩子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去发现、发挥自己的优势,去打开思考、去创意,而不是单纯地培养为一个“考试机器。”教育的目的是学习而非竞争。芬兰教育侧重于育人,让每个孩子都能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

  约36万中小学生分布在4千所学校,平均每校约90人,班级人数不超过20人,小班小校制度有利于实现“无一人落后”的教育理念。

  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硕士学历,接受5年师范教育的他们在高中毕业申请师范大学时,除了要有优异的毕业成绩,还必须通过层层面试,确认有教学热诚与创新思维,才能挤进录取率仅10%的师范院校。

  7岁上学,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初中毕业13门课的平均成绩申请高中或职业学校,满分10分。高中最后一年有毕业考试,考试成绩分7个等级。

  每年2月初高三结课,高中毕业考试分两次,第一次在2-3月,考的不理想的学科可以在9-10月参加第二次考试。

  考试每天1科,每科考6小时,早9点到下午3点。母语必考,另选4到5科,大多考5科,最多有选考16科的,选考学科共20科。

  高中毕业考试通过率92%到93%,没有合格的同学可以在居家、旅游或工作的同时自学,下一年再考,合格了发高中毕业证。

  高中毕业考试也是大学入学资格考试,申请大学至少需要包括母语在内的4科成绩。

  芬兰有36所高等院校,2019年招生47600人,春季招生25000人,秋季招生22600人。

  大学根据高中毕业考试成绩、高中平时表现、外语考试成绩、大学专业考试成绩录取新生,即采用综评录取。

  2新加坡:719平方公里,人口570万。学制是小学6年,初中4年,高中2年,本科3~4年。

  3年级时选出1%的学生重点培养;小学前4年课程统一,4年后按语文能力分为三种不同课程;6年级期末参加离校考试。

  初中分特别班、快捷班、普通班3种课程,占比分别为5%、56%、38%。初中毕业凭成绩及兴趣选择初级学院(2年中专)、理工学院(3年大专)、高中(3年)。

  新加坡有5所公立大学,1所私立大学,5所理工学院。

  新加坡高中毕业考试也是英联邦国家的大学入学考试,由新加坡教育部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局共同主办,试卷寄到英国剑桥阅卷。每年3月下旬报名,7月、8月口试,10月、11月笔试;转年3月中旬公布成绩,成绩分7个等级,成绩两年有效;对某科成绩不满意,可在第二年报考单科。

  考试科目:

  5门公共课:英语、华文、地理、数学基础、微积分

  理科:必考2门,英语、数学;选考2门,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学

  商科:必考2门,高等数学、经济学;选考2门,英语、数学、会计。

  考生根据大学的选科要求用高中毕业成绩申请大学。新加坡教育侧重于选拔,通过考试筛选出一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说他们是“小升初一考定终身”。

  3香港:高考分甲、乙、丙3类。考试在3月到5月,考试成绩分7个等级,成绩2年有效。

  甲类:4个核心科目,语文、英语、数学、通识教育;选考科目,20选2。一共考6科,用5科成绩申请大学。

  2019年诞生了73个状元,其中39人学医。

  4台湾:一年两次高考

  第一次考试在每年2月,考国文、英语、数学、社会、自然。社会包括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自然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与地球科学。录取招生计划的约70%。

  第二次考试在每年7月,文科考国文、英语、数学(乙)、历史、地理;理科考国文、英语、数学(甲)、物理、化学、生物。录取招生计划的约30%。

  各科成绩分15级,5科75级;2017年高考有118个状元。

  5韩国:每年在11月中旬高考,今年推迟到12月3日。韩国高考考1天,1天考5场。上午考韩语、数学、英语,下午考韩国史和探究、第二外语和汉语。

  数学分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探究也分文理,理科考查科学领域8选2,文科考查社会领域9选2。

  成绩分9个等级。根据各科等级成绩、学生手册评价、面试成绩及专长录取新生。明年开始取消文理分科。

  6日本:37.8万平方公里,人口1.26亿。高考每年1月到3月,4月入学。

  全国统一考试,国语、外语、数学、理科、地理历史、公民。满分900分,考后10天内公布成绩,考生根据成绩报考学校。

  大学测试在2、3月,由大学组织在校内考试,考试时间不同。大学自主命题,一般采用论文、面试的形式,难度较大。

  考生最多可报3所大学。报私立大学可以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只以学校考试为主。另有推荐入学和自荐入学。

  留学生入学考试在6月和11月。

  文科:日语400分、文科数学200分、文综200分;

  理科:日语400分、理科数学200分、理科(从物理、化学、生物中选2科)200分。

  7美国:ACT、SAT均被称作“美国高考”,它是美国大学入学条件之一,又是大学发放奖学金的主要依据。ACT每年考6次,SAT每年考7次。

  ACT基于教学大纲,英语阅读、语法,数学和科学,满分36分。

  SAT1:写作400分、阅读400分,数学800分,总分1600分,考3小时45分钟。

  SAT2: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考1小时,每科800分。

  申请大学需要提交的材料

  (1)、SAT或ACT成绩

  (2)、高中所有课程的成绩单

  (3)、自我陈述

  (4)、申请表、申请费

  (5)、80-100小时的义工/社区服务

  (6)、高中学校对该生的评述

  (7)、各种奖学金、经济资助、学生贷款等的申请

  (8)、推荐信

  8俄罗斯:2020年全国统一高中毕业考试时间安排

  7月6日、7日考俄语,以减少抵达考场的人数

  7月10日数学

  7月13日历史和物理

  7月16日社会科学和化学

  7月20日生物和外语笔试

  7月22日、23日外语口试

  外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汉语

  俄语、数学为必考学科,外语多数考英语,俄语、数学合格即可高中毕业。

  百分制,将原始分转换成测试分

  全国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要持续半个多月,高中毕业考试也是大学入学考试,成绩两年有效,考生可报5所大学,每校3个专业。

  竞赛获一等奖可免试入学。每年有10到20所名牌大学进行补充考试。

  申请大学除俄语和数学外由大学各专业再确定2科。

  俄罗斯“高考”已完全不同于苏联时期的“高考”!

  9印度: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一直在一所学校就读。大学依据全国统一高中毕业考试成绩、统一的专业考试成绩、所选大学的入学考试或面试成绩录取新生。

  印度的现代教育制度是英国殖民时期的遗产,所以印度现代教育体制主要采用的是英国的教育体制,即:小学5年,初中5年,高中2年,大学本科3年。

  印度在初中毕业时举行全国统一的初中毕业考试,这次考试将会让考生选择未来要读哪个方向的高中,印度的高中分为三种——文科、理科、商科。

  高中毕业时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也叫“预备考试”。考生通过这次考试后,才能继续参加大学的入学资格考试,即高中毕业统考成绩是印度学生报考大学的基础。

  学生报考国立大学等名牌大学需要很高的高中统考成绩,还要参加这些大学自行举办的招生考试或面试。

  学生还可以依据自己的高中统考成绩直接申请很多普通院校,如邦一级院校、私立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等。

  印度有着很多专业教育联合机构, 这些机构每年组织相关院校的联合专业考试,这是报考这些专业院系必须参加的考试。

  很多邦也组织本地的大学入学考试,本地的专业考试,这是报考地方院校必须参加的考试。

  印度大学招生是院校自主进行,各院校要求考生参加不同的考试,甚至一所院校不同专业会要求考生参加不同的考试。

  印度职业高等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形成非常有影响的国际声誉,少数计算机院校的毕业生往往成为国际计算机行业的翘楚。

  印度学生要上大学,首先要参加高中毕业统考,这是一个科目非常丰富的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科目。学生需要根据自己所报考大学的要求选择科目参加考试,名牌大学往往只接受传统科目的成绩。

  印度学生往往还参加不同大学、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考试,有的学生参加数十次考试。

  对于报考文科和商科的学生,全国统考成绩就作为大学录取的依据,不需要再参加别的考试了。

  报考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参加全国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后,还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工程师、建筑师、医师等考试,合格后再参加具体大学的入学考试。

  10英国:英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免费的。中学生在接受5年中学教育后要参加初中毕业考试,通常要考10门课程,由英国教育部门统一命题,在规定的时间全国统考。

  高中又叫“大学预科”,学校会开设20-30门课程供选择,这些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大学预科”,学生们根据个人兴趣和将来大学本科要攻读的专业自己选择课程。

  在“大学预科”的第一年,你需要从必修课中选择两门课、选修课中选择两门课完成考试,得到分数后就可以申请大学了,因为只读了一年,所以获得的是“预录取通知书”。

  如何把“预录取通知书”变成“录取通知书”这就要靠第二年的学习成绩。到了“大学预科”第二年,你需要从第一年选择的四门科目中,再选择你比较擅长的三门进行考试,如果成绩合格,“预录取通知书”就会自动转化成“正式录取通知书”。

  每一门课在两年中共有6次考试,每次考试卷面最高分是100分,6次考试所得的总分就是这门课的最终成绩,480-600分是A等,而0-239分是U等即最后一等,这样一共划分8个等级。

  英国高考采用的是累积分制,要想考出好成绩,就得在这两年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而不是一锤定音。

  如果学生对自己某门课考试的成绩不满意,可以选择补考,补考成绩可以完全替代原来的成绩,但补考的报名费需要自己负担。

  学生三门课的成绩呈现为AAA、ACB、CBD等等。学生可以报考六个志愿,如果考生发现考试超水平发挥,考出了比平时高的成绩,可在“升级周”内,选择保留已录取学校的入学资格,再去申请更好的大学,据英国教育官员介绍:“这项改革每年能使9000多名学生受益”。

  高中学业成绩证书、学校的推荐和学生的自我推荐,是英国高校录取本科新生的三大依据。学校老师或校长对该学生的评价(即推荐信)对申请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名牌大学在录取新生时还会对每一位合格的申请者进行面试。

  英国高校在招生过程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英国独立的考试机构和招生机构与高校形成“招考分离”的招生模式。

  在得到由独立的专门考试委员会寄出的成绩后,考生向专业的申请机构申报,高校根据申报者的成绩通盘权衡后再予以录取。全过程有严格的监督、审核环节,并接受舆论和社会的监督。

  11以色列:高中毕业成绩占大学入学学分的一半,另一半是大学入学考试成绩。高中毕业后男生服3年兵役,女生服2年兵役,服兵役后上复习班再参加高考。

  必考科目:圣经、希伯来语、英语、数学、国家知识、文学

  选考科目: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地理,至少选2门

  高考每2个月1次,1年6次,每次考3小时20分钟,考试题多面广,分8个部分,满分800分,成绩5年有效。

  12德国:德国的中学分为普通中学、实科中学以及文理中学。小学毕业后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成绩、学习能力、强项和兴趣建议学生进入不同的中学学习。

  毕业考试由5门课组成,即自己选择的主修和辅修,其中德语跟数学是必选的,有的考三门笔试,2门口试,有的4门笔试,一门口试,毕业考试期间,不同科目分别被安排在不同日期进行考试。口试在全部学生笔试完后进行。

  考试成绩分为1到6分,1分为最好,5分和6分为不及格。得1至4分的学生可以得到毕业证书,毕业证书上标明得分。一般来说,得1分的学生上大学是没有问题的。

  毕业考不是全国统考,而是各州统考,报考专业不同则应考科目不同。学生要经过笔试和口试,还要再加上前两年或三年的考试成绩,平均后得出的分数才是毕业证书上的成绩。

  德国大学不仅看高中毕业考试成绩,也看高中后两年的平时成绩。每年4到6月高中毕业会考,学生从众多科目中选4到5门参加考试。选择范围是:德语、数学、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中德语和数学必选。

  高中毕业成绩全国认可,但是德国的大学没有统一的分数线,各大学各专业对高中毕业的分数要求都不一样。毕业证书上的成绩越好,申请大学越容易,成绩只有4分的,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德国的“高考”不会一锤定音,大学不仅看毕业证书上的成绩,还要看考生的综合素质,即学生的领导才能、外语水平、打工经验、社区服务的经历、荣誉奖状等,都是校方录取时考虑的因素。

  普通中学和实科中学的毕业生也有上大学的机会。如受过与申请专业相关的职业培训并有4年以上工作经验、或通过国家技工考试,就可到大学申请2至4学期的短期学习,然后参加高校考试委员会的考试,通过就可被录取。

  很多德国学生会在进入大学学习前工作、当志愿者、旅游、学语言,持续数月或几年,因人而异。

  13法国:法国高中会考相当于中国的高考。法国高中会考每年安排在6月16日到6月24日,减去周末两天,考生1天考1科。会考分3类,经济社会类、文学类、科学类。除必考科目外,还有专业考试、自选科目和口试,每个学生要考十多科,每科满分为20分。

  申请大学需要4科笔试成绩和1科口试成绩,4科笔试为法语、哲学及两科专业选修课。

  4科笔试和1科口试占总成绩的60%,公共基础课平时考试成绩占30%,高二和高三的成绩占10%。

  法语科目考试又分为笔试与口试,考试时间在高二期末。

  哲学一直是法国的传统科目,这门课与批判精神息息相关。

  两门专业选修课,学生在高二时选3门课学习,选2门考试。

  口试内容与学生所选的2门专业选修课有关,时长20分钟,第一部分向考官介绍自己的选题,第二部分就该选题进行提问,着重考查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二、四十年高考改革回顾

  1、各地高考改革回顾

  1977年高考分文史和理工两类,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史地;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理化;报考外语专业加试外语。文革前高中文理不分科,高考分理工、农医、文史,考前复习约2个月。

  从1978年到1981年高考科目不断调整,到1981年稳定下来了。

  1981年,高考科目变为文科6门(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科7门(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

  1991年的“四组四门”“三南方案”,因过于强调学生个性,而且录取太过复杂,仅实施一年。“四组四门”即:语外历政,语数外物;数外化生,语数外地;“三南”即湖南、云南、海南。

  1994年在高中会考基础上,推出了“高考3+2”科目改革,即文科“语数外+历史、政治”,理科“语数外+物理、化学”。会考:为了解决文理分科的弊端,从1990年开始实行高中会考,会考合格才能毕业、才能参加高考。

  1999年到2006年广东实行 3+大综合+1,实行标准分。

  2000年吉林、山西、江苏、浙江4省市也开始实行“3+x”方案;2001年这一方案扩展到18省市自治区;2002年全国实行。开始“x”有多种选择,后来大多变成了“3+理综(文综)。

  从保送生制度到自主招生制度

  1984年我国进行保送生试点改革,1985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校扩大试点。

  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北师大等22所高校实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招生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以内。2014年发展到90所,2020年取消。

  2010年起北大在北京等13省市试行“校长实名推荐制,2015年正式取消。

  “强基计划”简介

  从2020年开始,强基计划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相关专业招生,同时取消自主招生。强基计划从36所双一流高校开始试点。强基计划面向全国,高考成绩等级性考试成绩占85%,高校笔试面试占15%。

  综评招生简介

  综评招生是在浙江、上海、江苏、广东、山东等省市进行试点,多数高校实行的是高考成绩等级性考试成绩占60%,高校笔试面试占3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占10%。

  2、江苏高考改革回顾

  2000年以前是“3+2”方案,即语数外+物理化学或历史政治;

  2000年开始实行“3+小综合”,即语数外+理化生或史地政;

  2002年“3+大综合”;

  2003年开始“3+1+1”,3是指语数外,“1+1”就是6选2,有15种组合,以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弃理从文”之风渐起。

  2008年开始还是“3+1+1”,一个“1”是在物理、历史中选一科,另一个“1”是从剩下的4科中选1科,选考科目成绩分为6等。

  3、本轮高考改革回顾

  2014年上海、浙江开始本轮高考改革试点

  上海语数外各150分,外语两考,等级性考试6选3,赋分从40分到70分,3分1档,共11档。

  浙江语数外各150分;外语两考,成绩两年有效;等级性考试7选3,两考成绩两年有效;赋分从40分到100分,3分1档,共21档。

  2017年北京、天津、海南、山东加入高考改革

  北京、天津语数外各150分,外语两考,等级性考试6选3,赋分从40分到100分,3分1档,共21档。

  海南外语两考,等级性考试6选3,所有学科实行标准分;

  山东语数外各150分,外语两考,等级性考试6选3,赋分从21分到100分,1分1档,共80档。

  4、“3+3”高考方案的主要问题

  (1)、6选3有20种组合,落后地区大班额严重,缺教师、少教室,走班压力很大。个别组合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趋易避难是人的天性,再加上赋分制使得弃考物理现象更加严重。6选3方案推向全国,10年、20年后,我国的理工科人才将后继无人!

  (3)、浙江外语两考,等级性考试两考,再加上高考,高三不断地冲刺,考生身心俱疲。

  (4)、上海选考3科90分,外语1科150分,十年后将出现本地人才短缺!

  (5)、赋分分11档或21档区分度较差;赋分基数保护了尖子生,但也使差生赋得了远超实际水平的分数。

  5、八省市都执行3+1+2方案

  语数外各150分;

  从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中再任选两科,实行赋分制,赋分从30分到100分,1分1档,共71档;

  外语和等级性考试都只考一次,等级性考试和高考同期进行。

  6、3+1+2方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物理、历史不能同时选;

  化学、生物、政治、地理4科中化学最难,将会出现弃考化学现象,而赋分基数这一补丁有缺陷;

  3+2+1方案可以避免出现弃考物理、弃考化学现象!物理、历史还能同时选。

  7、3+2+1方案

  语文、数学、外语各150分;

  偏理组合:物理、化学各100分,从生物、历史、地理、政治4科中选1科100分;

  偏文组合:政治、历史各100分,从地理、物理、化学、生物4科中选1科100分;

  首选科目采用卷面原始分,根据首选科目制定招生计划;

  再选科目采用赋分制,最低分21分,最高分100分,1分1挡,共80档;

  外语考一次,笔试、听力一次完成;等级性考试只考一次并安排在6月与高考同期举行。

  三、新高考的五种赋分制比较

  上海实行5等11级赋分制

  浙江、北京、天津实行5等21级赋分制

  山东实行5等8级赋分制

  广东、福建、湖南、湖北、重庆、江苏、河北、辽宁实行5等级赋分制

  海南实行标准分

  1、上海实行5等11级赋分制

  上海采用5等11级赋分制。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在计入高考总分时,由五等细化为A+、A、B+、B、B-、C+、C、C-、D+、D、E共11级,分别占5%、10%、10%、10%、10%、10%、10%、10%、10%、10%、5%。其中,A+为满分70分,E计40分;

  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

  由上表可得赋分后平均55分。

  上海约5万考生,我们按5万计算,5%是2500人,3科就是7500人次。

  可能3科赋满分的会有上百人甚至几百人,2科赋满分的会有几百人,1科赋满分的有7500人次。

  这样的区分度名牌大学怎么录取?

  设某一科参考人数为2.5万人,5%是1250人。

  先看高分端:

  如果原始分100分2000人,这些人都应该赋70分;

  如果原始分100分1200人,这些人都应该赋70分;

  如果原始分100分300人,99分400人,98分600人,97分700人,则前1300人都应该赋70分;

  如果原始分100分10人,99分50人,98分100人,97分200人,96分300人,95分400人,96分600人。95分以上1060人,96分以上16600人,显然95分以上的1060人都应该赋70分。

  可能出现的情况多种多样,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可见原始分数相差很多,但都在前5%,赋分都是70分。

  通过上面的举例,可见这里的5%只是一个理论数据,实际分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再看低分端:

  设原始分最低分5分1人,7分3人,9分7人,11分10人,13分15人,15分20人,17分25人,19分30人,20分35人,21分40人,22分45人,23分50人,24分55人,25分60人,26分70人,27分80人,28分100人,29分120人,30分140人,31分160人,32分200人,33分300人。到32分合计1266人,这些人都应该赋40分。

  可见原始分数相差很多,但都在最后5%,赋分都是40分。

  在原始分中间段的同学原始分可能相差1分,但可能处于相邻的两个等级,赋得的分数相差3分。

  在某一等级内的考生原始分可能相差10分左右,但赋相同的分数。

  上海的赋分制最高分70分,最低分40分,有效分为30分;选考3科满分90分,而外语1科就150分。选考学科学三年,高考满分30分,各个高中校增加语数外的课时,减少理化生、政史地的课时。

  上海的赋分制把几万考生只分为11档,目的是避免分分计较,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可以预期10年后(高中3年、大学4年、研究生3年)上海本地人才将会匮乏!制定这一方案的专家是怎么想的呢?

  他们是想把原来的高考变为语数外选拔性考试,6选3变为水平性等级考试,借鉴江苏08方案等级性考试分11级,并计入总分。目的是避免分分计较从而实现减负;目的是打破人才“千人一面”的弊端使人才具有多样。可以说上海方案是一个中西混合的方案,是否符合中国国情还有待实践检验。

  2、5等21级赋分制

  浙江、北京、天津采用5等21级赋分制,下面分别介绍。

  (1)浙江省的5等21级赋分制

  考生各科成绩按等级赋分,以当次高中学考合格成绩为赋分前提,高中学考不合格不赋分。起点赋分40分,满分100分,共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

  由表可得赋分后平均71.26分。

  我们按浙江赋分制举例

  假设学生A物理成绩考了80分,在全省排名2%-3%以内,根据赋分表赋分为97分。

  假设学生B地理成绩考了80分,在全省排名51%—57%以内,根据赋分表赋分为70分。

  可见,在等级赋分制中,决定最终赋分成绩的是你的原始分数在所有考生中的排序百分比例是多少!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赋分呢?其实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高考改革之后,学生选科有多种组合,原始分不能相加,就像不同币种的货币不能相加一样。赋分后不同科的成绩可以比较,也可以相加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赋分制更直观,如果两次考试的难度不同,单看分数会没有办法比较,但是用赋分制就能够比较好的体现学生的排名和水平高低了。

  (2)北京的5等21级赋分制

  北京市把学生选考科目的原始成绩按照分数高低进行排名,再按照排名将前15%,16%-50%、51%-84%、85%-99%、99%以下划分成A、B、C、D、E五个等级。

  A、B、C、D四个等级内又按照不同的比例分成5个小的等级。根据学生卷面分数的排名和选考科目的总人数,确定学生属于哪个等级,再根据每个等级对应的分数给予赋分。

  由上表可得赋分后平均72.16分。

  (3)天津的5等21级赋分制

  天津市按照实际参加当次考试学生总数的相应比例划分等级,位次由高到低分为A、B、C、D、E五等。等级性考试成绩在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每门科目成绩由五等细化为A5、A4、A3、A2、A;B5、B4、B3、B2、B;C5、C4、C3、C2、C;D5、D4、D3、D2、D;E共21级,分别占选考学科考生总数的2%、3%、4%、5%、6%;7%、7%、7%、7%、7%;6%、6%、6%、6%、6%;5%、4%、3%、1%、1%;1%。其中,A5级为满分100分,E级为最低分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

  由上表可得赋分后平均72.94分。

  与浙江对比,同样的参考人数,同样的分数分布,天津、北京55%的考生赋得B等(73分)以上的分数,而浙江只有50%以上的考生赋得B等(73分)以上的分数。

  浙江、北京15%以上的考生赋得A等(88分)以上,天津20%以上的考生赋得A等(88分)以上的分数。

  理论上浙江赋分后平均71.26分,北京赋分后平均72.16分,天津赋分后平均72.94分。实际操作时平均分还可能略有变化,因为划分百分等级时不可能严格按表中的百分比。

  5等11级赋分制和5等21级赋分制将考生的原始成绩排序得到考生的百分位即可得到对应的赋分值。

  下面介绍的5等8级赋分制、五等级赋分制则需要用公式计算才能得出相应的赋分值。

  3、5等8级赋分制

  山东采用5等8级赋分制

  等级性考试科目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A、B+、B、C+、C、D+、D、E共8个等级。

  参照正态分布原则,确定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该科选考人数的3%、7%、16%、24%、24%、16%、7%、3%。

  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时,将A至E等级内的考生原始成绩,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转换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个分数区间,得到考生的赋分成绩。

  由上表可得赋分后平均60.5分。

  赋分后排名前3%赋分91分-100分;

  赋分后排名大于3%、小于等于10%,赋分81分-90分;

  赋分后排名50%赋分61分;

  根据原始分排序划分等级,在等级内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得到赋分;

  赋分1分1挡共80挡,呈正态分布。

  4、五等级赋分制

  广东、福建、湖南、湖北、重庆、江苏、河北、辽宁等第三批加入本轮高考改革的8省市统一采用五等级赋分制。

  等级分是按统一规则,由原始分进行等级划定后,再由等比例转换法则将原始分转化为等级分。

  对于某一再选科目,考生该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成绩达到合格后,转换时赋分起点为 30 分,满分为 100 分。

  具体转换规则和步骤如下:

  第一步,按照考生原始分从高到低划定 A、B、C、D、E 共五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约为该再选科目参考人数的15%、35%、35%、13%和2%,从而确定考生的等级。

  第二步,将A至E五个等级内的考生原始分,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对应转换到100~86、85~71、70~56、55~41和40~30五个分数段,从而将考生的等级转换成了等级分。

  由上表可得赋分后平均约为68分。

  举个例子来看:

  假设A等原始分99分到82分;

  B等81分到66分;

  C等65分到50分;

  D等49分到25分;

  E等24分到3分;

  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值为96分。

  转换后A等从100分到86分;

  B等85分到71分;

  C等70分到56分;

  D等55分到41分;

  E等40分到30分;

  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值为70分。

  设某选考学科考生10万人,排名在最后2%的2000人为E等,则原始分24分到3分的考生赋分为40分到30分。

  可见等级赋分制中,学生最终得分主要取决于学生在参加考试总人数中的排名。

  赋分基数这一补丁并不完美

  上海、浙江弃考物理现象逐年加重,为遏制弃考现象的加重,为维护高考的公平,两地制定了物理赋分基数。

  上海一届约5万考生,物理赋分基数1.5万,约占考生总数的30%。

  浙江一届接近30万考生,物理赋分基数6.5万,约占考生总数的22%。

  大学要求化学的专业数小于要求物理的专业数。

  江苏实行2003高考方案时有弃考物理现象,实行2008高考方案时有弃考化学现象,从2018级开始实行高考3+1+2方案,现在出现了严重的弃考化学现象,为维护高考的公平,江苏制定了化学赋分基数。

  江苏2018级学生总数约为36万,江苏化学赋分基数为当年高考总实考人数的25%,这样江苏化学赋分基数约为9万。

  9万的15%为1.35万,9万的50%为4.5万,9万的85%为7.65万,9万的98%为8.82万。

  如果选考化学的人数小于等于1.35万,则最后一名赋分为86分;

  如果选考化学的人数大于1.35万、小于等于4.5万,则最后一名赋分为71分;

  如果选考化学的人数大于4.5万、小于等于7.65万,则最后一名赋分为56分;

  如果选考化学的人数大于7.65万、小于等于8.82万,则最后一名赋分为56分;

  如果选考化学的人数大于8.82万、小于等于9万,则最后一名赋分为30分。

  如果选考化学的人数大于9万,赋分按实际考生数计算,最后一名赋分为30分。

  如果选考化学的人数是比4.5万多2人,则多出的两人处于C等,1人为C等的最高分70分,1人为C等的最低分56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根据考生的原始分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给予人为赋分。

  2018级选学化学的学生约为3万人,出台赋分托底保障政策后对2018级即现在的高三选考会有一定影响,即可以吸引少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改选化学;这一政策将使2019级即现在的高二选考时弃考化学现象减轻。

  综上可知,原始分最后一名考生的赋分值取决于选考化学的总人数,2018级化学赋分最低分大概率是71分,小概率是56分,都远远高于赋分制的下限30分。

  赋分托底保障政策保护了中等偏上的考生,但容易让差生赋得超过他实际水平的分数,因此赋分基数这一补丁并不完美,而3+2+1方案既克服弃考物理、又克服弃考化学,是现阶段最好的方案!

  湖南在2019年4月23日发布高考3+1+2方案时就建立了再选科目托底保障机制,“当再选科目中某科目考试人数少于保障基数时,以保障基数为准,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保障基数按照国家相关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等因素予以确定。”

  湖南的做法解除了学生、家长在选科时的顾虑,基本不会出现某科选考人数过少的情况,从而避免了制定赋分基数带来的让差生赋得超过他实际水平的分数的问题,我们为湖南点赞!

  现在高校提出选科要求的专业接近50%,如果能有80%的专业提出选科要求(有少数专业不需要提选考要求)就基本不会再产生弃考现象了。

  高校的许多专业不提选科要求,原因可能是同一档次的高校招生有竞争。如果国家对高校的各专业提出选科要求或指导意见这一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以上四种赋分制的区分度比较

  上海的赋分制区分度最差;

  浙江、北京、天津的赋分制区分度较差;

  广东、福建、湖南、湖北、重庆、江苏、河北、辽宁的赋分制区分度较好;

  山东的赋分制区分度最好。

  5、标准分

  全国只有海南高考坚持用标准分!

  原始分就是卷面分,由它可知还有多少知识点没有掌握。原始分是未经过任何处理或转换的分数,在考试中是考生在一份试卷中所得的卷面分数,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原始分数未能反映考试分数相对于全体考生的位置信息。另外不同科目或同一科目不同次考试之间分数可比性较差。原始分数往往受试题难度和区分度大小的影响。题目难了原始分就偏低,题目易了原始分就偏高。

  由于原始分数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使用原始分数难以对考生水平进行科学的比较。不同学科原始分数不宜直接相加,就像人民币和港元不能相加一样。要进行各科考试分数的合成和比较,就必须把原始分转化为同一“量具”中的值,即赋分值。标准分是赋分的一种,下面介绍标准分。

  当考生人数足够多、试题能够反映考生的水平时,全体考生成绩分布会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按正态分布原理,规定标准分在100分—900分之间,并将中间位置的分数设定为500分,也就是卷面成绩为平均分的考生标准分为500分。

  距平均值一个标准方差范围内的数值占全部数值的约68%;

  距平均值两个标准方差范围内的数值占全部数值的约95%;

  距平均值三个标准方差范围内的数值占全部数值的约99%;

  距平均值四个标准方差范围内的数值占全部数值的100%;

  标准方差反映的是一个数集的离散程度。

  每个单科,按照原始分对全省的考生进行排名,每名考生都有一个对应的位置,算出每个原始分以下的考生人数占全体考生总数的百分比,即百分等级。再由每个原始分的百分等级在《高考标准分与百分等级对照表》中即可查出它所对应的标准分,因此标准分更直观地反映该考生水平在全体考生中处于哪个位置。

  每名考生的单科标准分换算出来后,乘以相应的科目权重,得到的乘积再相加,就会得到该考生的标准分总和。然后,将所有考生的标准分总和从高到低排序,根据排位的百分比等级在“对照表”中找出对应的分数,这个分数就是考生的综合标准分。

  两个考生的卷面总分相同,综合标准分可能会相差很大,这让习惯了以卷面总分论英雄的考生、家长和老师很难理解和接受。

  由于高考难度降低,用标准分会令均衡型考生更占便宜。由于标准分的高低与试题的难易程度无关,在试题难度较低、区分度不明显、考生分数相对集中(标准方差较小)的科目上,标准分就会将原本微小的分差放大。新课改后,这一弊病更加突显。全省考生数学、物理平均分较低,区分度较大(标准方差较大),高分段的考生特别少。满分150分的数学,考150分和考140分排名相差不远,换算成标准分后可能仅差20分左右。在原始分总分相同的考生中,在难度较高的科目考高分的学生,综合标准分反倒低于各科均衡、在难度较低的科目考高分的学生,这就是不公平所在。

  2007年后广东、广西、福建、山东、河南、陕西等先后放弃高考标准分回归原始分。目前,全国只剩下海南高考还坚持用标准分。另外,美国的托福、SAT,英联邦雅思等,都使用标准分。

  许多人认为,广东改回原始分,不是标准分的问题,而是由于科目设置不合理。1999年到2006年广东高考科目为“3+大综合+1”,由于物理在备选的6科中最难,导致几年内广东报考物理的考生由10多万人迅速降至五六万人,很多考生被迫弃理从文,选择试题难度低的科目。2007年改回3+理综或文综,2018年加入了本轮高考改革,实行3+1+2方案。

  对标准分换算公式的两点修改建议:

  以上5种赋分制可分为用排序的方法、等比例转换的方法、标准分的方法去赋分,我觉得等比例转换的方法更科学。

  在采用等比例转换的2种赋分中,山东采用的5等8级赋分制比8省市采用的五等级赋分制更科学、更合理。

  以上5种赋分方法都能反映考生在全体考生中的位置,赋分后不同学科的成绩可以求和。赋分制要求考生量比较大,成绩正态分布。由于家长和考生趋易避难,才出现了弃考物理、弃考化学现象。大家知道物理、化学是关系高科技、高端制造的重要的基础学科,为避免弃考物理、弃考化学现象,我们可以实行3+2+1方案,或要求高校80%以上的专业都要提出选考要求。

  四、对高考改革的思考与展望

  1、教育为什么要改革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教育经历了恢复-发展-改革几个阶段,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近年来我们的中小学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致使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逐年下降。我们的教育使学生基础扎实,但缺乏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我们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创新能力不强,部分学生会不断地否定自我从而逐渐失去自信。我们的教育功利性太强,而不是因为兴趣和好奇去深入学习钻研。全社会不重视体育锻炼,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协调,有时甚至是矛盾的。

  今天我们在许多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追赶、模仿的时代基本过去了,未来需要我们引领世界,因此未来需要拔尖创新型人才。

  应试教育沉重的负担吞噬了孩子们的灵感和创新的火花,沉重的负担使孩子们身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增多,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们减负,同时要促进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贸易战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高科技、高端制造的重要。国家的未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要面向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培养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教育还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同时我们要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我们的教育是建立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的,现在我们的经济已经转型为市场经济,现在社会各阶层对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或者说市场经济要求教育要与其相适应,因此说教育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和使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高考是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连接点,是教育改革的省力的支点。

  截止到2018年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是美国有377人、英国130人、德国108人、法国69人、瑞典31人、日本28人,以色列、芬兰人口虽少也分别有12人和5人获奖。

  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我们需要了解世界,反思自己,国家需要拔尖创新人才引领科技发展,希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高幸福指数,因此教育必须改革。

  2、指导高考改革的几个重要文件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发布《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2019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了“四个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3、教育怎样融汇中西

  芬兰教育与新加坡教育是全球教育的两种极端的模式。两种模式各有明显的优缺点,而且优缺点互为依存,我们信奉中庸之道,提倡融汇中西。

  民国教育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影响很大,受教育的人数较少,但属于美式精英教育。

  建国后我们实行一边倒的政策,教育是苏联模式的,该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文革十年教育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渐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是痛苦的,成就是巨大的。我们的教育正从与计划经济对应的教育模式向与市场经济对应的教育模式转变,简单地说就是由“苏式教育”向“美式教育”转变。

  教育制度是由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就业观念、主流价值观等共同决定的,教育远比经济复杂得多。

  我们的教育与欧美教育各有明显的优缺点,而优缺点又是互为依存的,教育怎样实现融汇中西呢?我思考了很久,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毛主席的实践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我们相信只要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智慧的中国人一定能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教育模式和高考方案。

  4、如何实现人才培养和减负的平衡

  东亚教育学生负担都比较重,日本体现在小升初和“高考”,我们体现在中考和高考。日本从1976年开始减负,为了减负降低教材难度、减少课时等。公立学校减负了,可孩子们要参加升学考试,就要到校外培训机构学习提高,也就是孩子在公立学校减负,在校外培训机构增负,这样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实际是增负了,因此制度设计是学生能否真正减负的关键。

  教育主管部门旗帜鲜明地为学生减负没有错,可事与愿违。培训机构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公立学校减负了,学生和家长的补习愿望推动了培训机构的发展。学生、家长、培训机构都没有错,但要改变这一现实需要系统思考如何减负,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欧美大学宽进严出,使得基础教育负担相对较轻,大学毕业率较低,大学生负担较重,毕业生质量有保证,这样的制度安排有一定的合理性。

  美国基础教育大致可分为大众教育(约占40%)、素质教育(约占50%)和精英教育(约占10%)。

  大众教育对应的是底层民众子女,实行负担较轻的快乐教育,为社会提供普通劳动者;

  素质教育面向的是中产阶层的子女,课业负担较重,努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精英教育是为中产及中产以上阶层子女服务的,主要是私立校,也有少数顶尖公立学校。

  这一制度设计有利于阶层固化,符合资本的利益。这一制度是将孩子们按家长的财富和认知水平分层,但显然这样的制度是不公平的。

  美国教育的优势在大学教育。美国小学教师都是全科教师,和单科教师比教学水平会有一定差距;美国初中实行理科综合,一个老师教多个学科;美国高中没有职业中学,而是开设几百种选修课实行走班教学,趋易避难是人的天性,美国高中毕业生理科仅相当于东亚国家初中生水平,这种情况下上大学学理工的比例不足15%,因此美国的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要靠吸引全世界的人才保持它的领先地位,今天世界上得诺贝尔奖的70%的科学家来自美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实验室。

  但美国宽松的教学环境也为尖子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他们可以发展特长,可以学习AP课程,因此美国中学的精英教育做得很好!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我们要使他们身心健康、充满朝气,我们要把他们从沉重的负担下解放出来,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提倡减负。如何实现减负呢?我觉得通过增加音体美课时、中高考考体育可以实现减负。

  小学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合情合理。

  小升初考试升学本是合理的,但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为了升学剥夺了孩子们的童年。

  为了减负我们小升初实行划片招生,为了打压学区房我们实行多校划学区摇号。对摇号上学各个方面意见很大,觉得孩子的命运不是由自身的努力决定,而是由摇号决定,另外这也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如何实现培养人才和减负的平衡呢?

  近年来,我们取消了小升初考试实行划片招生,这样做的结果是许多优质生源选择了民办学校,原来的优质公办初中变成了普通初中,一个班的学生既有尖子生又有基础很薄弱的学生,教师只能按中等生的基础开展教学,尖子生吃不饱,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

  或者说公立学校不按学生的基础编班,而是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混合编班,老师只能面向中等生,尖子生吃不饱、学困生跟不上,这样分班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部分尖子生就会选择去民办校,长此以往公立校会逐渐下滑,民办校会越来越好,这不符合教育均衡的初衷。

  国家的发展主要靠精英,应该提倡因材施教。教育均衡应该是指硬件和软件的均衡,现在国家高度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建议小升初划学区摇号入学后按成绩分为实验班和普通班,每个老师都要既教实验班又教普通班,这样一个班的学生相对整齐便于老师开展教学。

  有人反对小升初划学区摇号入学后按成绩分为实验班和普通班,那么取消中考、高考,高中、大学划学区摇号可以吗?

  中考实现了学生的第一次分流,重点高中搞精英教育、普通高中搞素质教育、职业高中侧重搞职业技能培训,这样各类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高考进一步实现了学生的分流和社会分工。

  孩子的天赋不同,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都能健康成长是我们的心愿,也是家长的心愿,家长们切不可有太强的攀比心理,否则孩子痛苦、家长痛苦。

  日本小升初要考试,而初中一般是直升高中,因此日本小学高年级学习负担很重,很明显我们取消小升初考试,实行中考的制度设计比日本的合理。建议我们的小学和初中实行九年一贯制试点。

  我们的大学严进宽出,使得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负担沉重,而大学相对轻松。欧美大学宽进严出,使得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相对轻松,而许多大学的毕业率较低,不努力不能毕业,毕业生有质量保证。现在我们给小学生减负,严格要求大学生是完全正确的!

  学习是辛苦的脑力劳动,学习是通往幸福的阶梯,学习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课业负担是正常的,但现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不但伤害了学生的身心,还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潜质,因此应该适当减负。

  从现实看校外减负很难,减负主要要靠校内,我们可以通过增加音体美课时,特别是增加体育课、体活课课时,同时适当减少外语课来实现减负。

  关于减负,以高中为例,严格按国家要求开设音体美课程,每天6节课后每周安排2次与高考无关的选修课、1次体活课、1次社团活动课、1次班会课,保证每天有一节体育课或活动课。每科一本教材、一本教辅,练习题要控制好难度和数量,除期中、期末考试外要尽量减少考试,使学生有时间阅读、有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这样就能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实现了减负。

  选修课、体活课、社团活动课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课,实行走班教学。这样既可做好精英教育,也可做好素质教育,同时又可以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现在的孩子已经被家长和老师逼成了“考试机器”,身心疲惫没有青春活力。中考、高考都要考体育,每天要有一节体育课或体活课,保证校内1小时体育活动,校外1小时活动,要开好各级运动会,展开各种体育比赛,取得成绩中考、高考要给予加分。

  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增进友谊、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实现减负,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加强体育运动,保证每天校内外运动时间大于2小时。

  我们学外语的目的是为了学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等)、管理科学(公司制、股份制等),同时也为了外交、外贸、旅游等,地球已是地球村,我国的科技还处于赶超阶段,显然外语是很重要的。

  外语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可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但凡是都有一个度,现在全国各地高考外语和语文、数学一样都是150分,浙江、上海等6省市外语还两考,外语凌驾于所有学科之上,但外语毕竟不是母语,建议把外语变为和物理、化学、生物一样的选考学科,同时把外语降为100分,减少的分数给体育,高考体检的同时做体测,体测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这样报考音体美等专业的考生可以不选外语,高职、高专的一些专业也可以不选外语,大学的一些专业还可以不选英语,这样就能使一部分考生减轻负担,有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

  外语凌驾于包括母语在内的所有学科之上让我们感到屈辱,把外语变为选考学科,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汉语水平增强民族自信,特别是能起到减负的作用和保护视力的作用(外语字太小)。

  把外语变为和理化生一样的选考学科对我们的尖子生没有任何影响,对高端人才培养也就没有任何影响。

  从洋务运动开始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以英美日俄等为师,实现了共和,驱逐了列强,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工业化,我们找回了自信,我们是学习西方的优等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让我们全民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继续虚心学习、继续努力奋斗!

  5、新时代一考定终身吗?

  刚恢复高考时升学率很低,国家又包分配,高考几乎是一考定终身。现在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2019年自然录取率已经达到51.6%。学生的成就不是取决于一次高考,要取得大的成就需要终身学习、努力工作。

  “华为少年”张霁,高三复习一年考的武昌理工学院(民办三本),大学毕业考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读研,毕业后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成为一名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的博士生,读博期间张霁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全身心投入,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成就除自身因素外还和许多因素有关,作为个人要终身学习、努力工作,要学会合作,要能抓住机会,因此一考定终身是不成立的,为打破一考定终身而实行浙江式的两考没有必要。

  浙江外语两考、等级性考试两考目的是打破一考定终身,可两考难保公平,特别是两考加重了考生的负担。

  浙江外语两考,等级性考试两考,再加上高考,高三一年不断地冲刺,考生身心俱疲,很难再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将来工作很难有创新和创造!即拉磨一年终生无缘千里马!

  一考定终身是一个伪命题。浙江等6省市外语两考,学生两次成绩很少有较大波动的;经过高三一年的复习,学生经历多次考试,成绩逐渐趋于稳定;高考考6科,某一科略有波动是正常的,但总成绩不会有大的波动;考名校也有不成才的,考普通校也有做出较大成就的,人生是长跑,取得成就要靠持之以恒的努力。两考加重了考生的负担,没有必要!现在加入高考改革的14个省市只有浙江等级性考试是两考!外语两考有必要吗?如果有必要其它学科也应该两考,两考和减负我们选择减负!

  6、高中是通识教育阶段、自由选科可使人才具有多样性

  高中是通识教育阶段,应在加强学考的前提下实行自由选科走班。 1872年哈佛大学开始实行走班教学,现在国内外大学都实行走班教学,欧美高中也实行走班教学。

  美国高中没有职业中学,初中毕业都要上普通高中。美国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不能高中毕业,这部分学生破罐子破摔,校园吸毒、校园欺凌不断;美国高中毕业的学生数理化平均水平低于亚洲初中生,致使大学要开补习班;美国学理工科的学生比例很小,不能满足本国企业、大学及科研的需要,要依靠移民和培养外籍学生。

  美国高中毕业生理科平均水平低和小学、初中有关,和美国毕业标准低有关,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美国教育重文轻理,2010年后开始重视理科但效果不明显;美国校园崇尚体育值得我们学习。

  中美教育各有明显的优缺点,我们要采长补短,不能只学表面的东西,更不能学其糟粕而丢掉自己的优势!如果中美基础教育都不改变,我们主要是学生负担重一些,而美国理工科人才将更加短缺,如果中印东欧等世界各国的理工科人才再离开美国,美国的高科技、高端制造将后继无人,美国必将衰落。

  美国高中不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在美国选科走班有利有弊。学生能够分流、能发展特长是利;不利于管理、学理的比例较小是弊。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高中实行走班约十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高中也实行了几年走班。这两次走班时间都不长,最后都是不了了之,这正是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大学建文理学院,实行大类招生,许多大学到大三才开始侧重专业学习。

  我们选科的一个目的是解决文理分科存在的弊端,其实我们只要严肃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即把合格性考试按合格性考试来考,各科都合格了才能毕业、才有资格参加高考,这样就克服了文理分科的弊端。

  选科的另一个目的是使人才具有多样性,可是许多同学的选科是家长代劳,选科使得学生更加功利,特别是出现了严重的弃考物理现象。

  选自己喜欢的专业,将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心情愉快还容易有成就。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用世俗的观念去影响孩子的选择,更不要替孩子做选择。让孩子选学得好的、感兴趣的学科,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选择努力。

  西方学校给学生提供了教育资源,但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少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成为精英,大部分学生负担较轻,快乐成长为普通劳动者。

  我们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使教育既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又能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还能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进而使我国由人才大国变为人才强国。

  高考3+3方案、3+1+2方案中有些选科组合是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我们许多学校的做法是剔除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组合,实行固定班级制,这样有利于学生管理,符合我们的国情,值得肯定。

  文革前高中文理不分科,文理分科搞重点班、重点校是文革后时为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政策,文理分科不是天经地义的。高中是通识教育,因此我们要做好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自由选科可使人才具有多样性,高考文理分科应该退出了。

  7、怎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大错特错,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我们要知道人民需要英雄去唤醒、去组织和领导,因此历史也是英雄创造的。邓小平说没有毛主席中国革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我们知道没有爱因斯坦就没有相对论,没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没有近代科技。因此我们要培养高端人才,同时要吸引全世界的高端人才。

  据教育部网站介绍,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其中153.39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432.32万人已完成学业;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46%。

  我们还有大批高端人才没有回国,也有像颜宁、徐晨阳回国又出国的,任正非讲“怎么感觉中美科技战是我们中国人在相互较量”。是这些人不愿意回自己的祖国?还是有其它原因?需要我们的大学、科研机构及相关部门反思、研讨,尽快出台吸引高端人才回国的政策,并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教科研工作。

  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活力、缺乏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我们一定要保护学生的灵感、兴趣和好奇心,要给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特长的时间和空间。初三、高三训练了熟练程度,但也吞噬了学生的灵感和创新能力,值得反思。

  如果初三尖子生自主学习高中课程,高三尖子生自主学习大学课程,尖子生的收获会更大,有些学生自主学习对知识会有深刻的领悟和思考,这往往是教师教学不能获得的。

  在爱党爱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创新,我们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无禁忌。我们要提倡教育家办教育,教育要加快去行政化。

  中国人被刻意补短板害得不浅,民国大师许多是偏才、怪才,我们是靠长处吃饭,靠长处工作,靠长处去创新、去创造,因此我们要扬长避短,要把长处发挥到极致,不要刻意去补短板,有全才但很少,偏才补短板成为全才后很可能变成庸才、废才。

  教育主要是传承但要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只是教育问题,我们需要创新的文化土壤。教育主要是传承,但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鼓励指导学生探索新知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创意、去发现,而不是背题型、背答案,扼杀思维火花。

  8、强基计划和综评招生是方向但要减小面试的权重

  我们当三年班主任尚不能对学生做出准确的综合素质评价,高校招生老师又不是算命先生,又怎能通过几个问题就做出准确的综合素质评价?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全社会的共识,也是公平的保证,但高考分数作为升学的唯一依据有一定的弊端。综合评价招生是打破单纯高考分数评价招生的实践探索,有利于减负、有利于打破一考定终身、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高考成绩(包括等级性考试成绩),高校笔试、面试、体测成绩,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可以对学生做出比较准确的综合素质评价。

  面试比较主观,不同面试老师给出的成绩可能相差很大,或者说面试的操作空间很大,有些考生家长、面试老师很可能会打面试的主意。面试相当于历史上的察举,早已被科举取代。用客观的标准招生可以保证公平和新生质量,还能保证高考是一块净土。

  综合评价招生和选婿、选妃类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招生老师不是家长、也不是校长。为使综评招生探索顺利进行,应减小面试的权重或取消面试。可有些高校取消笔试,只做面试和体测,体测只分合格与不合格,这样面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5%甚至30%,权重实在是太大了!

  自主招生的出发点没有问题,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出现了问题,这就是现实,因此面试有可能使综评招生重蹈自主招生的覆辙!通过以下图表我们可以了解浙江的综评招生情况:

  综评的入围考生数与计划招生数之比不宜过大,以浙江大学为例,2019年浙大在浙江招生计划2436人,其中综评招生800人,浙大的入围比例为6:1,即综评招生8百人,入围4800人。浙大在浙江裸分录取的最后一名排名在约5千名左右,综评可能录取到裸分排名1万名以后(2018年浙大在浙江综评招生录取分数线比裸分录取分数线低37分),即综评招的主要是裸分考不上的考生,这是否公平合理需要我们思考!

  综评招生打破了一考定终身以及高考分数作为升学的唯一评价机制,综评招生是方向,但综评招生对贫困家庭子女不利。近年来为扭转考取重点大学的农村子女比例的下降,国家制订了面向落后地区农村的专项招生计划。我们将逐步形成以高考招生为主,综评招生、强基计划招生、农村专项计划招生、双高艺体招生及保送生为辅的招生模式。

  浙江2019年有62所高校展开综合评价招生,从清北等名牌大学,到各类省属高校,再到一大批民办职业技术学院,都参与了综评招生试点。

  浙江许多省属院校甚至民办高职院校综评招生面试占比15%、甚至30%,面试的权重实在太大了;有的高校入围数是计划招生数的6倍,为个别不法考生家长、招生老师提供了巨大的操作空间。综评招生是打破单纯分数评价机制的一个探索,为使这一探索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减小面试的权重,最好是取消面试。二本、三本院校,特别是省属民办院校没有必要搞综评招生试点。

  由上表可见,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2018年裸分录取的最后一名是548分,综评录取的最后一名是429分,差值119分,这样下去综评招生将重蹈自主招生的覆辙!

  我们的许多习题、考题偏、难、怪,令人气愤;有的小学题家长、大学生、博士生都搞不懂,这样的题有什么意义?出题人应该很好地思考我们教育的目的,我们是培养人、不是刁难人。

  我们国家有几千年儒家文化的耕读精神,现在年轻家长最大的期望是孩子成才,我们全社会在做精英教育,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优良品质,但我们一定要使孩子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制表时有的大学尚未公布今年的综招简章

  家长们要求学校搞应试教育,校长和老师要成绩,为此我们许多老师搞题海战术,根本原因在于评价机制。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总体方案》首次提出了“四个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此次《总体方案》审议通过,可谓是对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任务的落实,也是未来一段时间指导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综评招生是方向,为了降低招生成本、为了教育公平,建议将631综评招生(高考成绩和等级性考试成绩占60%,大学笔试面试占3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占10%)升级为8515综评招生(高考成绩和等级性考试成绩占85%,大学笔试面试占15%),同时笔试、面试由国家命题并组织完成,这样既保证公平又节约招生成本,还能避免综招重蹈自主招生的覆辙。

  9、对17省区高考方案的展望

  根据《关于举办2020年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网络培训会的函》可知培训对象分两部分。

  选择性必修教材培训对象:

  第一批使用人教版新教材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辽宁等5省市的高二年级部分学科教师。

  必修教材培训对象:

  第一批使用人教版新教材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辽宁等5省市的高一年级部分学科教师;

  第二批使用人教版新教材的浙江、广东、福建、湖南、湖北、重庆、江苏、河北、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广西、云南等14省区的高一年级部分学科教师。

  培训课程有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地理、美术、体育与健康。

  除上海外加入高考改革的所有省区都是使用人教版新教材,上海语文、历史、政治用人教版新教材其它学科使用沪教版新教材。

  由以上信息可知,今年暑假开学后将有19省区使用人教版新教材,将有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广西、云南等6省区新高一使用人教版新教材并加入本轮高考改革。

  截止到9月10日,我得到的信息是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云南等5省区新高一使用了人教版新教材;

  黑龙江、吉林加入本轮高考改革,可能执行3+1+2方案;

  山西、安徽、云南新高一使用了新教材,很可能继续执行3+理综或文综方案,也有可能执行3+1+2方案;

  广西由于许多地区大班额严重,缺教师、少教室,加入本轮高考改革有困难,新高一没有使用新教材。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2022年前全国都要使用新教材,这样今明两年没有加入高考改革的17省区都要加入本轮高考改革并使用新教材,很可能实行3+1+2方案。

  一直以来许多西部省区都是用全国卷,加入高考改革后语数外继续用全国卷,等级性考试学科需要自主命题,实际上许多西部省区组织等级性考试命题压力很大。其实没有必要区分高考学科和等级性考试学科,因为这两部分成绩都要计入考生的总分。国家统一命题成本低、质量高、既安全又公平,许多西部省区加入高考改革后等级性考试学科很可能也由国家统一命题。

  3+2+1方案是一个折中方案,该方案能避免弃考物理、弃考化学现象,能避免物理、历史不能同时选,能减轻各个学校走班的压力。如果中西部地区可以实行3+2+1方案,则17省区都将顺利加入本轮高考改革;也可能条件较好的省区实行3+1+2方案,条件较差的省区实行3+2+1方案,这样全国就都加入了本轮高考改革。已加入高考改革的省市弃考物理、弃考化学严重的可改为3+1+2方案或3+2+1方案,这样就不用制定赋分基数这一政策补丁了。

  10、对未来高考方案的展望

  美国高中教育为尖子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许多高中尖子生学习了多门AP课程。

  我们初三、高三复习夯实了学生的基础,也磨灭了学生的灵感。

  我们的教育更强调落实,家长和老师更加看重分数,而不是学生的成长。

  我们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新事物的兴趣。

  教育的对象是人,不是工厂的产品,我们要培养完整的人。

  题海战术这一重复劳动磨灭了学生的灵感;我们要改变考查方式,要侧重能力考查。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学习借鉴欧美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采用试验-总结-再试验-再总结的方法。

  衡水教育和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是我们当前的两种教育模式,衡水教育即应试教育是很有市场的,但北京十一学校代表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对当前高考改革的建议:

  京津沪实行3+3方案,东部地区实行3+1+2方案,中西部实行3+2+1方案;

  选考与高考同期进行,赋分采用5等8级赋分制;

  取消外语两考;外语和选考各科都100分,语文150分,数学150分;

  让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为真正的合格性考试,成绩分6个或11个等级,使它能更好地为综评招生服务;

  减小综评招生面试的权重或取消面试;

  大学的13个学科门类,703个专业(不包括军事学),现在只有接近50%的专业提出了选科要求,如果80%以上的专业提选科要求,弃考物理、化学的现象就能减轻。

  综评录取是打破分数唯一评价机制的有益探索,为使综评招生顺利进行综评招生应在名牌大学范围内试点,最多扩展到一本范围内试点。借鉴自主招生的经验教训,综评招生一定要减小面试的权重,笔试最好由国家统一出题。

  这些年我们奥赛获得了大量国际金牌,但却很少成为有影响的科学家;高三复习对高三尖子生是一个极大的浪费;强基计划和综评招生高校的笔试有出问题的可能。建议国家开始AP考试试点,这样打通了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课程联系,有利于杰出人才的成长;可以用AP考试取代高校的笔试,从而保证招生的公平,同时节约招生成本。

  名牌大学及双一流大学综评招生

  高考成绩占85%,AP考试成绩或高校笔试成绩占15%(或AP考试成绩占10%,面试占5%);

  普通一本大学综评招生

  高考成绩占85%,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占15%(或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成绩占10,面试占5%)。

  二本、三本没有必要搞综评招生试点。

  对将来高考改革的建议:

  我们现在高中生要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以及高考,还要参加强基计划、综评招生等各个高校组织的笔试、面试,学生参加的考试很多、负担很重,高校招生也很麻烦。

  许多省市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只分合格与不合格,不合格率小于1%,这样的考试没有实际没有任何价值,如果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分6个或11个等级,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就变成了真正的合格性考试。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也为了方便高校招生,同时也为了教育公平、节约招生成本,建议将来:

  国家考试中心为“强基计划”、综评招生再各出一份题,由国家组织笔试,或开始AP考试试点。

  方案1:

  实行全国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高二下学期期末考5科,高三下学期期末考5科;

  普通高校按3+3、3+1+2、3+2+1等方案录取新生;

  名牌大学实行“6+1”招生方案,即在毕业考试中选6科成绩,再加上相关学科的AP成绩共同组成录取成绩。

  方案2:

  实行全国统一的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高二上学期期末考4科,高二下学期期末考3科,高三上学期期末考3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分6个或11个等级,使它能更好地为综评招生服务。

  体检的同时做体育测试。

  高三下学期期末按3+3等方案高考;外语和选考各科都100分,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赋分采用5等8级赋分制。

  名牌大学及双一流大学综评录取方案

  高考成绩等级性考试成绩占6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占20%,AP考试成绩占15%,体测成绩占5%。

  普通一本大学综评录取方案

  高考成绩等级性考试成绩占6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占25%,AP考试成绩占10%,体测成绩占5%。

  普通二本、三本大学综评录取方案

  高考成绩等级性考试成绩占7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占25%,体测成绩占5%。

  大学根据考生的综评成绩录取新生,克服了文理分科的弊端,实现了通识教育,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由于实行选科和AP考试使人才具有多样性,尖子生也能获得更大发展,同时节约了招生成本,保证了教育公平。

  国家的未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四十多年的高考我国已经由人力大国变成了人才大国,我们相信只要以国际视角、中国立场,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智慧的中国人一定会探索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考方案、招生方案,在不久的将来把我国建成人才强国。

  2020年9月30日

  信息来源:2020-09-30 微信公号 王学森高中物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