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水滴筹“掐架”轻松筹的背后:资本催生 公益滥用 监管空白

水滴筹“掐架”轻松筹的背后:资本催生 公益滥用 监管空白
2020年04月24日 20:11 新浪网 作者 博望财经

  文|小九

  来源|博望财经

  商业领域里,竞争对手之间有矛盾属于常见。只是出于形象和素质,即使彼此再看不上也要称呼一句“友商”,但这可能只是大佬们的自我修养,到了涉及到切身利益的基层工作人员这里很可能就不大能顾得上“体面”二字了。

  4月14日,一则水滴筹和轻松筹员工发生肢体冲突的视频传遍网络,随后双方分别就此事发出声明,不出意外都是指责对方。但是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双方的工作人员是在医院“扫楼”时发生的矛盾,说得直白点是为了抢生意。

  《博望财经》查询过往新闻发现,作为互联网众筹平台中独大的两家,这已经不是轻松筹和水滴筹第一次发生激烈矛盾。除了竞争,水滴筹和轻松筹还都分别曝出过审核不力、发起人材料造假等事件。而这些的背后,其实是互联网众筹平台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定位尴尬、好感下降、资本压力、变现困难以及可能的监管风险。

01

  发展

  可以先了解下轻松筹和水滴筹这两个公司。水滴筹所属公司全称北京纵情向前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由美团第十号员工沈鹏创立。成立之初就拿到了5000万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IDG资本、腾讯、美团-大众点评、高榕资本、点亮基金和真格基金。

  水滴筹业务由水滴公司于2016年底推出,累计筹款金额超过160亿元,成为国内个人大病筹款第一平台。水滴筹之前的行业老大是轻松筹,轻松筹最开始帮助用户筹款会收取2%左右的手续费,但是水滴筹从一开始就打出“0手续费”的旗号。

水滴筹“掐架”轻松筹的背后:资本催生 公益滥用 监管空白

  《博望财经》以筹款者的身份分别下载轻松筹和水滴筹APP咨询,发现两家目前都是0手续费。但是水滴筹工作人员告诉《博望财经》,在筹集款项提现时会有“第三方”来收取0.6%的手续费。在《博望财经》继续追问这个第三方是谁、是监管机构还是银行时,对方并未给出回复。

  其实,从客观上来说,这种众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一些突发的大病患者提供了应急的帮助。但是商业公司是要活下去的,盈利是必须的。在开启了0手续费的模式之后势必需要有新的赚钱项目。2017年5月,水滴公司获得保险经纪牌照,健康险销售平台水滴保上线公测,里面出售签约公司的保险产品,包括百万医疗险、老年医疗险、百万意外险、重疾医疗险等。

  目前,以水滴筹、轻松筹为代表的大病筹款平台的业务板块大多有三个:筹款、互助和保险。其商业模式就是通过诱导患者在平台筹款以获取流量,继而引流至他们的互助业务,再进一步引流至保险,最后向保险公司收取佣金。

水滴筹“掐架”轻松筹的背后:资本催生 公益滥用 监管空白

  水滴筹、水滴互助创始人兼CEO沈鹏对这个模式无疑是认可的,他曾公开表示“公益筹款也是一个很好的商业场景,你给一个刚为白血病患者捐助的年轻人推荐一个抗癌或者白血病的保险,这个转化率也很高。”在2019年的一次公开演讲中他再次表示“线下我们有三百多个片区经理,管理的1.6万多个志愿者覆盖了中国400-500个城市”、“先要握住高流量,再和保险公司谈判,能够取得更高的佣金。目前我们已经与50多家保险公司合作,是国内众多保险公司健康险第一分销平台,平均每月的保费可以达到两亿多元。”

  轻松筹的逻辑也大同小异。其近期公布的保费数据显示,2020年1-2月轻松筹旗下轻松保保费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近10倍。

水滴筹“掐架”轻松筹的背后:资本催生 公益滥用 监管空白

  同样对这个模式认可的还有资本,天眼查信息显示,水滴筹在2019年6月已经完成了10亿人民币的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博裕资本、高榕资本、腾讯等。而轻松筹则早在2017年就完成了2800万美元C轮融资,投资方同样包括IDG资本、腾讯等。

  资本的认可是动力,也是快速盈利的催促。轻松筹们只能顺着这个模式跑下去,这个模式意味着流量至关重要,而流量靠的是最原始的地推形式。所以出现业务员打架抢生意并不是偶然,而是商业逻辑到了最后一个环节的必然。

02

  困境和风险

  如上所述,轻松筹和水滴筹现在最大的收益早已不在筹款提成而在于把通过筹款获得的流量变现,也就是有了用户之后去向他们卖保险。但是随着其商业模式和变现的方式越来越简单清晰,其获客难度也越来越大。

  因为在许多人心里,这类平台就是公益的。虽然轻松筹和水滴筹都在强调自己只是互联网工具,为个人提供求助渠道,公司本身并不是公益组织。但是无论轻松筹们是否承认,在创立初期它们以“公益”的名头吃到了第一波红利是不争的事实,甚至最开始连业务员的称呼都是“爱心志愿者”而并非今天的筹款顾问。在很多人心里,无法接受其从中大量获利。尤其是基层业务员的大力度诱导拉新,让许多人明确意识到了“这是有提成的”,信任感和好感度大大降低。

  另一个破坏平台公信力的是被诟病已久的虚假案例问题。在新京报等媒体的报道中,不止一位在职员工描述,在发起筹款的审核流程中“一般有人投诉我们才会去实地考察,否则不会。我们也没权力看人家的房本、车本。”这就意味着会出现大量的虚报家庭条件和所需金额的情况,不止一位曾通过两个众筹平台捐过款的好心人士对《博望财经》表示:一开始在朋友圈里看到就会捐,但是后来发现其实很多病需要的钱根本没有平台上显示的那么大数额,后来慢慢就不再捐了。

  这些或许可以通过内部调整经营方式来解决,但是最大的风险来自法律。

  国内关于互联网众筹的法律目前处于空白状态。北京市中创律师事务所的王正国律师对《博望财经》表示,从公司主体来看,按照现行《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本法所称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是指依法成立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公共体育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等。如果公司不符合上述条件不应认定为公益组织。很明显目前的众筹平台并不属于公益组织;从行为来看,如果属于公开募捐,根据《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取得公开募捐资获得民政部门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后才能进行募捐;如果属于商业行为,又跟《慈善法》里面的公开募捐很相近。“所以这其实是一个法律方面的空白,公司其实是在利用这个空白在从事活动。事实上,这种商业行为明显应该适用《慈善法》和《公益事业捐赠法》。”

  王律师同时表示,这种情况下捐款人的权益其实很难保障,法律目前处于空白,而且也没有其它相关机构可以监管。因为这种类似公益的项目通过互联网完成更像是民事委托,所以法律关系不太清晰。如果把这些纳入公益组织的话可以由民政部门监管、账目公开、公众的利益保障会好些。并且平台不会承担任何连带责任“因为从法律上他们可以通过免责声明,作为不盈利的第三方这些来免除责任,除非资金到他们监管账户后出现问题。”

  科技尤其是互联网的告诉发展让法律监管一时间未能完全跟上,但是这种情况毕竟不会一直持续,待法律完善之后,这种打监管擦边球的业务,前路在何方?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