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贾娇
一条田埂,一边是四川内江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一边是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普陀村。两村有个共同的名字——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先行区(以下简称“内荣农高区先行区”)。
4日,“万千气象看四川”二季度集中采访团队走进内江,首站来到内荣农高区先行区。内荣农高区作为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十大功能平台之一,于2021年正式设立。内荣农高区先行区先行先试,试出了什么?

“三合村与普陀村田挨田、土挨土,两村虽然地理上接近,但以前都是各干各的。”石燕桥镇党委书记方从炜介绍,而现在,这两个村已成为川渝两省市“破界”合作的“前沿阵地”。
说罢,方从炜用手指了指对面一座丘陵山头说道,“由两地共同出资建设、共同经营管理的双昌智慧猪场就是川渝合作的一个样本,目前已经正式投产,存栏荣昌白猪和内江黑猪种猪700多头,年出栏荣昌白猪和内江黑猪猪仔1万多头。”
顺着他的指向看去,“双昌智慧猪场”几个大字招牌出现在众人眼前。“双昌”即指隆昌市和荣昌区,智慧猪场正是位于三合村和普陀村交界处,占地28亩,其中3亩在隆昌,25亩在荣昌。
“一直以来,两地都有养猪的传统。”方从炜说,双昌智慧猪场不同于“各干各事”的老旧发展模式,而是由隆昌和荣昌的4家公司共同组建重庆双昌生猪养殖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业主统一实施,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和壁垒,协调两地的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共同做大做强产业,发挥1+1>2的效应。
除了生猪产业,隆昌和荣昌还共建有稻鱼产业带26.2万亩,实现“一地两用、一田双收”;建成油茶“博士田”150亩,油茶标准化示范基地1500亩。

“万千气象看四川”二季度集中采访走进内江
在唱好“双城记”过程中,隆昌市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县域集成改革试点为牵引,两地还探索出“一方出地、资金共担”的模式,在川渝边界联合打造包括荣隆非遗文化展示厅、村史馆、川渝边界治理中心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现由两地村“两委”共同管理使用。同时,拓展农业功能价值,挖掘陶瓷、稻渔、油茶等特色文化,推进“双昌”农文旅融合发展。
方从炜表示,两地互融互通,对于老百姓来说,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收入的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三合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万元,较2022年增幅14%。通过溢价收益、股金收益、投资收益、中介收益、分红收益“五收益”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平台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业主、农户多方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