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5),将强制标示的营养素种类由“1+4”(即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扩展为“1+6”,增加糖和饱和脂肪(酸),方便消费者根据个人需要选择消费,控制能量和脂肪、糖等的摄入。同时,增加“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提示语,体现未成年人保护有关要求。
为何要修订此项标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邓陶陶回应,“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营养和健康问题,主要聚焦在肥胖等慢性病的高发以及由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率的升高,这是公共卫生防控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而高盐、高脂、高糖等不合理膳食是引起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危险因素”。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明确提出,“饱和脂肪酸的供能比控制在10%以下”,“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邓陶陶表示,为落实减盐、减油、减糖“三减”健康生活方式,营养标签目前已经强制要求标示出钠含量以及脂肪含量,本次修订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对饱和脂肪(酸)和糖的要求,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展示食品营养信息,进一步指导消费者。
记者注意到,新标准要求标示“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提示语。近年来,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也在持续上升。当前我国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6.8%和3.6%,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
“儿童青少年时期对其口味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要从小引导孩子们健康的饮食理念,培养清淡的饮食习惯”,邓陶陶指出,《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也明确要求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用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注意事项。
基于此,本次标准修订要求预包装食品应标示“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希望能够引导儿童青少年认识到盐油糖对健康的双重影响,也体现了对这一特殊群体健康的关注。
此外,本次标准修订中增加了其他补充信息。为提高消费者对营养标签的关注度,允许企业在正确、规范地在营养成分表中标示营养信息后,采用图形、文字等方式对营养标签进行补充说明。比如可以使用消费者熟悉的油和盐替代脂肪和钠,用“卡”等替代“千焦”等,也可以使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宝塔图形和核心推荐条目来宣传合理膳食和“三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