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泰国杀妻骗保案:“被告改判死刑”,为何这对遇害人家属很重要?

泰国杀妻骗保案:“被告改判死刑”,为何这对遇害人家属很重要?
2021年04月27日 23:46 新浪网 作者 姬鹏

  

  

被告人指认现场监控画面

  “泰国杀妻骗保案”总算可以走向终结,有媒体从被害人代理律师处获悉,该案被告已被改判死刑。这起案件发生于3年前,被告张某凡带着妻子和20个月大的女儿去泰国普吉岛游玩,后为骗取巨额保险将妻子杀害。案发1年多后,被告张某凡曾被判无期徒刑。

  在一定程度上,媒体的简述报道似乎已经把案情的残酷折叠的所剩无几。但是透过“杀妻骗保”这4个触目惊心的字眼,总还是让人感到脊背发凉。要知道,这位“杀妻”的男人和妻子已经共育1女,这种情况下,依然能做出如此冷酷的行为,确实是不可思议的。

  之所以这样强调,并不是说没有共育子女,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杀妻”,而是就“退一步”来讲,他的行为也是让人不太能理解的。事实上就这个被拆毁的小家庭而言,算是名副其实的“富足家庭”。因为对于购置巨额保险和出国度假来讲,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总还是有门槛的。

  所以回到“杀妻”的动机上,自然就会显得不可思议。只是,无论从案情层面如何事无巨细的去复盘是非因果,对于“杀妻骗保”这个因果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对于类似的人间作恶,最可恶的不是人心,而是对人心彻底地剥夺。

  因为早在案发初期,媒体舆论层面就做过预设,假如“杀妻骗保”成功,被告又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女儿。毕竟人不只是生命的存在,更多的存在之于关系的勾连,所以就“女儿追问父亲”母亲死因的图景,大概率也是充满残酷的。

  只是残酷时刻已经被提前打破,而孩子即便长大,可能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也不会告诉她真相,但是对于孩子来讲,命运的底色里终归透着残酷。虽然从个体角度审视,每个人终将独立长大,但是在面对“自己的母亲被自己的父亲杀死”这件事情上,谁都难免陷入无限悲凉。

  要承认,在面对“杀妻骗保案”上,最为无法释怀的家属就是遇害人的父母。所以对于被告张某凡从“无期徒刑”改判“死刑”而言,他(她)们应该最动容。因为就国内的量刑尺度来讲,像这种十恶不赦的行为,唯有“死刑才可抚慰人心”。

  虽然新的婚姻观念里,“两家人的融合”已经变成“两个人的构建”,但是真要是新人之间出现纠纷,背后的家庭总还是要站出来的。所以很多时候,父母到底该不该掺合儿女的婚恋构建,这确实还真是不太好划界。

  之所以这样强调,就在于“遇人不淑”可能是人生常态。所以很多时候,就算父母的话不总是对的,但是听在耳朵里徘徊一下,总还是有必要的。因为有时候,既定的人生经验是可以避免“飞蛾扑火”发生的。

  另外,即便所有人都知道“人命比钱财更珍贵”,但是发生于婚内的血案来讲,十之八九却也都跟经济问题相关,起码比感情纠纷触发的血案数目要多很多。所以回到婚姻的构建上,即便它已经被法理框架标定,但是该有的情谊真是不能丢,或者说构建的时候最好有情谊掺合其中,而非只是条件的弥合。

  坦白讲,条件弥合是选择题,而情谊弥合是解答题。可我们都清楚,选择题就是条件匹配,没什么不可以,但是却容易留下裂痕,成为悲剧源起的触因;而解答题来讲,即便也要弥合大意,但是构建的方式总还是独特的。

  而独特的关系往往更容易持久,起码对于亲密关系的构建来讲是这样的。当然,我们也不好说,“杀妻骗保案”就是滴水不漏的计划实践,因为对于被告张某凡来讲,真要是坐在被告席上,应该总还是有后悔的情绪存在,即便也包含对计划失败的惋惜。

  与此同时,“杀妻骗保案”在公域层面之所以会受到持续不断的关注,就在于证据链确认“杀妻骗保”的逻辑后,媒体舆论普遍倾向被告张某凡必须“以死谢罪”,因为他不仅触犯法理的栅栏,也打破人们对于夫妻关系的美好想象。

  说到底,哪怕是他因为出轨离婚变得歇斯底里,人们也还能接受。但是通过杀死妻子骗取巨额保险这种方式,这在涉及经济纠纷的家庭类案件中,确实是不多见的,因为他实在是有违情理底线,让人感到可怕可憎。

  当然最为令人感到可悲的是,每当有“婚恋血案”发生时,总有人会发出“婚恋可怕”的声音。只是我们的人间就是如此纷杂,有人因婚恋找到幸福的归所,有人因婚恋走向生命的绝境。不得不说,命运这架马车真是难以捉摸,以至于在阐释的维度里,才会出现前世今生的因果逻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