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别只盯着前法制栏目记者的身份,让人窒息的是她3天被电诈了170万

别只盯着前法制栏目记者的身份,让人窒息的是她3天被电诈了170万
2023年08月28日 17:17 新浪网 作者 姬鹏

  

  

媒体报道截图

  新近,一则题为《前法制栏目记者自述:3天被电诈170万,群里只有我是受害者》的专访报道在网上引发热议。专访报道中的李琴(化名)55岁,毕业于某211大学,曾在法制栏目做记者。

  然而自从她在去年9月被“导师”拉入股票交流群,3天投170万后,她的家庭也随之支离破碎了。这笔钱他本打算给儿子付首付买房,如今钱没了,不敢告诉儿子,也尽量避免与儿子接触。与此同时,原本她身体健康的丈夫,事情发生后也气到突发心脏病住院。

  是的,李琴(化名)被骗,而且是上海反诈中心和派出所给她打电话后,她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理财投资诈骗。后来李琴(化名)发现,群内只有她是受害者,“导师”和客服再也没有人搭理她。现在她也是精神很崩溃,医生诊断她为抑郁和睡眠障碍。唯一能让她放松的是到家附近的小河边散步(采访地点就在小河边)。目前警方告诉李琴(化名),她有可能遭遇缅北诈骗,案件仍在侦办中。

  不夸张地讲,撇开李琴(化名)的高学历背景、前法制栏目记者的身份,这则关于电诈受害者的专访报道放到任何电诈受害者身上,都应该会有同样的反应。受害者周遭的反应我们暂且不论,仅就受害者自身来讲,不管家底厚不厚,3天被电诈170万,放在谁身上都估计是崩溃的。

  所以面对李琴(化名)的自身精神崩溃和家庭支离破碎来讲,自然是难以避免的。虽然专访报道中,媒体绝大多数篇幅都是在展现李琴(化名)被骗后的状态和她关于被骗的前前后后,但是基于警醒,在标题里还是特别强调了她前法制栏目记者的身份。

  一定程度上,这样写标题肯定很博眼球。但是基于警醒来讲,这种巨大的反差也告诉我们任何人都可能遭遇电诈,所以不论是谁,都要多警惕、多注意、多防范。因为按照常理来讲,李琴(化名)毕业于211大学,又还在法制栏目当过记者,如此高学历背景、如此职业履历,咋还连电诈犯都识别不出来。

  实际上,关于高学历人群遭遇电诈的案例过去已经发生过很多。后来人们也发现,高学历或是高知职业只能代表某个人在专业知识方面和专业领域方面很强,并不代表认识社会的能力就很强。这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一回事,只能说有相关性。

  而且很多时候,一些高学历人群或是高知职业人群,如果自身的生活比较封闭,再加上工作环境也封闭,很容易导致对社会认识的封闭。尤其是牵涉到新兴领域的工具和产品,如果没有足够的认识,很容易陷入骗局。

  另外电诈犯们也不是一招骗遍天下,不说是天天换套路,起码不定时的也在更新套路。如此之下,如果我们只是拿过去的排雷技术排雷,那么只要电诈犯研发出“新雷”,那么我们就会排不掉,被“诈”成支离破碎。

  因此,对于李琴(化名)来讲,别只盯着前法制栏目记者的身份,让人窒息的是她3天被电诈了170万。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想说面对被电诈的受害者,别上来就拿“太有钱太贪心”这种诛心论指责,而是要把更多指责转化为怒火喷向电诈犯们。

  说实话,在被电诈的受害者群体中,除了像李琴(化名)这种家底还算不错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低收入群体。坦率地讲,我们不否认“贪心”是被骗的驱动原因之一,但是像李琴(化名)这样投资被骗的情况,更多是源于“太不小心了”。

  毋庸讳言,市面上确实也有类似“投资咨询公司”,比如教“如何买保险”、教“如何买股票”、教“如何买理财”,但是在具体操作时,涉及资金转移,那么就要小心了,一定不能失去对资金流向的把控,否则容易陷入骗局。

  另外,作为个体来讲,任何时候都要明白一个基本常识,“一夜暴富”是不可能的,尤其在各行各业越来越走向正规化后更是不可能。因此有人告诉你“我有个发财致富的秘密,然后又告诉你只需要投资就行,别的我给你搞定”,那么“这个搞定”自然就是“搞定你”,然后他(她)才能发财致富。而这大概就是电诈犯们始终不变的核心逻辑。各位,要谨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内蒙古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