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育儿焦虑症?其实对孩子教育的本质,不就是父母的泰然自若吗?

育儿焦虑症?其实对孩子教育的本质,不就是父母的泰然自若吗?
2021年03月03日 14:10 新浪网 作者 沫沫的静好岁月

  

  中年老母亲的焦虑,最近越来越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育儿,每个家庭、每位家长,似乎都有着若干的焦虑。

  我有一位朋友曾经形象的自我嘲讽说:“除却宝宝呱呱坠地瞬间的惊喜之外,剩下的就只有焦虑了。

  婴儿时期担心孩子各种各样的成长不利,个子会不会高、智商会不会强?有个头疼脑热就紧张的恨不能把孩子重新塞回肚子里去。

  幼儿时期担心孩子是否能够跨越起跑线向前冲,又怕错失了他的各种天赋天分,于是开始了漫长的兴趣班的旅程;还要操心他是否能够进入心仪的幼儿园,以及担心他在幼儿园里是否适应,人际关系是否融洽?有个风吹草动就紧张的想要把他抱在怀里确保安全无虞。

  

  少儿时期好不容易进入小学,本以为漫长6年,总算可以松口气。谁知道立刻要开始操心孩子的功课是否跟得上,而“别人家孩子”也开始在人生的舞台熠熠发光,想不在乎都不行;想要教会孩子“不想做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又担心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还要动辄为他的作业、考试斗智斗勇。

  到了青春期,先是小升初的压力,再是初升高的焦躁,想平静下来已经是难上加难。而且这个时期的孩子哪里听得进父母的话,整个小刺头儿,做父母的就只能天天欲言又止地看着他青春懵懂、青春冲动。不管,放不下心;管,就是家庭战争!劳心劳心,伤心伤肝;只想下辈子再不做谁的妈!”

  

  说实话,生儿育女,就像是启动了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父母和孩子都已经开始身不由己的飞速前进,每一次停泊,都只是短暂的逗留,也意味着新的启航即将开始。车速会越来越快,让人目不暇接,又不敢有丝毫放松。

  其实,这就是名副其实的“育儿焦虑”。

  心理学把“焦虑”定义为:焦虑来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那么“育儿焦虑”,就是父母对孩子成长不确定性的莫名担忧。而往往,这些父母还都属于高知分子。

  美国育儿方面的临床医学家代维.安德雷格也曾经根据自己的研究指出,育儿焦虑的高发群体存在于只有一个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

  

  【“育儿焦虑”的具体体现】

  作为父母,无法容忍孩子出现一点点小问题。

  比如1岁以内的孩子,头疼脑热湿疹等都是常见的问题,但是却会让焦虑的父母无所适从,甚至彻夜难眠,总是担心孩子会有什么问题。

  比如5岁的孩子和别人发生了一点争执,父母就会立即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甚至直接冲到最前面替孩子解决问题,无法承担一点点委屈。

  比如10岁的孩子在某一次考试的成绩偏差了一点点,父母马上开始满世界找补习班,每天和孩子碎碎念,甚至笃定孩子的未来会因为这次偶尔的失败而变得一塌糊涂。

  ……

  是的,父母若过于沉溺于焦虑中,最终一定是弊大于利的。

  他们会因为自己的焦虑而不自觉的格外严格规划孩子的成长路线,不能有一点点的偏差,从而形成了对孩子的过度控制而不自知。

  这样不仅毁掉了孩子生活乐趣、成长轨迹,还会毁掉他在自我成长中形成的各种能力:自信、独立、忍耐、抗挫等等。

  看似规划圆满,前途似锦,但往往最终却是得不偿失。

  

  【“育儿焦虑”产生的具体原因】

  育儿焦虑产生的具体原因,是父母对未知的恐惧、对自己的恐惧,从而映射到孩子的成长,变成孩子怎样也不能达标的焦虑。

  因为父母心存恐惧,担心自己做不好事情,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所以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就无可取代的想要孩子来给予自己“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就是希望孩子能够达到自己所期望的优秀和卓越。

  换个说法,就是父母因为自身的不完美,所以更加渴望孩子的完美。这种对完美的期望和要求无可厚非,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推己及人”,想明白了这些道理,又何必强迫、为难孩子呢?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应该是一种自我醒悟和自我教育、本心教育。当自己优秀了、强大了、无所畏惧了,孩子自然而然就会跟着不一样。

  

  【看清楚“育儿焦虑”的两面性】

  其实,育儿焦虑本身没有错,正因为有了焦虑,才有了前进的动力,以及修改错误的前提。最终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自身的焦虑,以及如何化解这种焦虑所带来的影响。

  因此,有着“育儿焦虑”的父母,要首先认识到自己的焦虑情绪,并且努力尝试去控制它,而不是被情绪所控制。

  其次,正因为焦虑的存在,所以父母更要努力学习相关的知识,收集相关的信息,让自己专业化起来,用科学、正确的态度面对焦虑,并且解决焦虑。

  最后,作为父母一定要清楚,无论如何孩子终究会长大,而这种成长,不管是按照预先设计的轨道也好,还是早就“脱轨而行”也罢,在岁月面前,任何阻挡它前进的行为都是螳臂当车罢了。

  所以,尊重成长,顺其自然,给予必要的帮助,但不强求,才是最佳的育儿态度。那么,还焦虑什么呢?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