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rubella)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又称德国麻疹(German measles)或三日麻疹(Three-day measles)。风疹病毒对热、紫外线等敏感,在体外生活力较弱,一般消毒剂可将其杀灭。
流行病学
- 传染源:风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期在发病前 5~7 天和发病后 3~5 天,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患者口、鼻、咽部分泌物以及血液、大小便等中均可分离出病毒。
- 传播途径: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也可经接触传染。胎内被感染的新生儿,特别咽部可排病毒数周、数月甚至 1 年以上。胎儿被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产、早产或罹患多种先天畸形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一般多见于 5-9 岁的儿童,但在托幼机构、学校等易感人群较集中的场所可出现暴发流行,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前驱期:1~2天,表现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但颊黏膜光滑,无充血及科氏斑(无Koplik 斑)。
出疹期:通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初见于面颈部,迅速扩展躯干四肢,手掌、足底大都无疹。皮疹初起呈细点状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径2~3mm。
无疹性风疹:只有发热、上呼吸道炎、淋巴结肿痛而无皮疹;或感染风疹病毒后没有任何症状、体征,血清学检查风疹抗体为阳性。
风疹的主要症状
- 皮肤上出现红肿、发痒的斑点,斑点状皮疹,从面部或耳后开始,并扩散到颈部和身体。
- 发热,流鼻涕和打喷嚏,咳嗽,头痛,全身不适
- 颊黏膜光滑,无充血及科氏斑(无Koplik 斑)。
- 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耳后、颈部附近
- 眼睛刺激,导致发红
治疗与预防
- 治疗:风疹一般症状较轻,不需要特殊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高热、头痛、咳嗽、结膜炎者可予对症处理。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止血药物如卡巴克络(安络血)等,必要时输新鲜全血。
- 预防:预防风疹的关键在于接种风疹疫苗。儿童和青少年是主要的接种对象,一般在 12-15 个月龄时接种第一剂,4-6 岁时接种第二剂。在风疹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最好佩戴口罩。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通风,也有助于预防风疹的传播。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更应加强防护,避免接触风疹患者,以免感染风疹病毒导致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表情
登录|注册
|退出
分享到微博
发布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