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和野生动物保持距离,不要吃不要摸

和野生动物保持距离,不要吃不要摸
2020年02月16日 18:10 新浪网 作者 朱毅

  每经记者周程程

  据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近日消息,该所在新型冠状病毒溯源研究中取得阶段性进展,首次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585份环境样本中,检测到33份样品含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并成功在阳性环境标本中分离病毒,提示该病毒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

  而2003年在国内肆虐的“非典”也与野生动物有关。

  值得探究的是,近年来新发的传染病中,有多少与野生动物相关?野生动物是如何将病毒传染给人类的?屡禁不止的吃野味行为该如何从源头上杜绝?带着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博生生导师朱毅。

  

超七成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

  NBD:近年来新发的传染病中,大概有多大的比例是来自于野生动物?

  朱毅:有超过70%的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野生动物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与野生动物相关的病毒包括SARS、尼帕病毒、H7N9禽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亨德拉病毒等,都是让全球感到威胁的大型疫病。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只要人们吃野生动物的习惯存在,那么疫病的发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现在不警钟长鸣悬崖勒马的话,下一个野生动物源疫病在任何时候发生都是有可能的,吃野生动物就像高悬在人类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可能掉下来,随时都可能爆发大型疫病,已经掉下来两次了,这确实不是大概率事件,但十七年来两回,我们是受不住的。

  NBD:您提到的上述对人生命产生威胁的传染病,是否大部分都可以有行之有效的药物来抑制和治疗?

  朱毅:家畜家禽身上也携带病毒,但长久的相处之后,人类对这些病毒熟悉了适应了,不会采取过激反应。SARS和新冠病毒这些来源于野生动物的病毒,原本是准备在人体细胞内驻扎下来的,但人体免疫系统完全不认识这个陌生病毒,全体总动员尽力来清除,免疫系统难免打击范围过大、打击力度过猛, 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人体过度的免疫反应往往是导致病毒感染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类传染病,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基本都是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最终还是要靠自身免疫把握好度,挺过去。

  

蝙蝠是病毒库但不发病

  NBD:既然很多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那什么样的动物具备成为病毒宿主的条件?

  朱毅:病毒生存需要依附宿主,可以作为宿主的动物肯定是包容性很强,能够和病毒一直和平共处的。埃博拉病毒怀疑是蝙蝠,MERS、SARS等病毒来源也指向蝙蝠,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也有怀疑指向蝙蝠。

  占了哺乳动物总数1/5的蝙蝠,遍布全球,保持体温40摄氏度“高烧”飞翔,凭借特别的免疫系统和强大的DNA修复能力,成为非常多病毒的自然宿主携带病毒又不发病,成了一个病毒贮藏库。从蝙蝠种群体内、粪便、身上寄生虫等检测出来的病毒高达近万种,当然并不是每一只蝙蝠都带有那么多种病毒,不同蝙蝠所带病毒的数量、强弱都不一样。

  NBD:野生动物是如何将病毒传染给人类的?

  朱毅:从已有研究来看,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在偶然情况下感染了云南养殖场的果子狸,感染了病毒的果子狸随后又被贩卖到了广东。病毒进一步在果子狸中传播,不断变异,最终产生一个传播性极强的SARS病毒,感染了人类。

  这里面的情况是:蝙蝠携带的病毒传染给中间宿主,然后再通过中间宿主传染到人,中间宿主存在的意义在于让病毒变异,进一步适应人类。

  但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目前也不能排除捕捉宰杀蝙蝠时直接传染的可能性,就是新型冠状病毒也可能不经过中间宿主直接感染人类。

  所以总体而言,抓捕、养殖、储运、宰杀、食用野味的过程中,都可能感染病毒,整个野味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感染病毒。有的人认为只有抓捕和储运存在较大风险,实际上在食用时感染风险也存在,生食、烹饪不熟、食用餐具以及食用所处环境等都有感染病毒的风险。

  NBD:您也提到野味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可能感染病毒,那是否应该从整个产业链上来打击?

  朱毅:是的。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如果没有人吃这个终末端需求,那么前面环节自然就断了。当然,打掉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这个链条也就断了,系统性打击是最有效的

  

野生动物驯化养殖暗藏风险

  NBD:您在打击野生动物产业链方面还有何建议?

  朱毅:一直以来的情况是,“养殖”是个筐,“野生”往里装。人工繁育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我国实行的是许可证制度。不过实地考察下来就知道,很多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许可证看上去是合理合法的经营,但它只是个幌子,被那些不法经营者作为合法化的外衣,在其掩护下进行违规和超范围经营,这是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的潜规则,也是禁而不止的一个原因。

  对照研究人工和野生果子狸,发现养殖果子狸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野生果子狸。这提示了养殖场频繁引入各种野生果子狸配种的真相,就是养的不如抓的多,抓的成本低于养的。从人工养殖果子狸来看,所谓养殖,甚至都不能做到自我繁殖,“野生动物驯化养殖”暗藏着食品安全风险。

  在人工繁育野生动物许可证目前把握不好执行尺度的情况下,我认为只有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才能把吃野生动物这一陋习彻底杜绝。

  首先要规范对野生动物的定义,修订野生动物目录,加强对人畜共患病较多的恒温动物的监管,重拳出击盗猎的冒充养殖,走出基层执法者缺乏实施细则的怪圈,避免执行层面根据个人的理解和最大利益化的“下有对策”对于上餐桌的物种实施渠道专营,集中屠宰,明确检疫标准,活物不能进运输和进市场。在严格界定野生动物范围后,不管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都不准吃,养殖珍稀野生动物是以吃为目的,只是为了品种不消失,尊重生物多样性。建议把野生动物贸易上升到公共安全的高度来管理。

  NBD:尽管病毒广泛存在,但在预防和杜绝传染病的发生方面,我们能做什么?

  朱毅:目前一是没有特效药,二是疫苗研制时间至少一年,疫苗研制出来疫情已经过去了,甚至病毒已经变异了,刻舟求剑不能救急。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隔离”,“隔离”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和野生动物以及养殖动物之间的隔离。病毒要通过跨种传播后,到人类这儿才显得攻击力特别强。那么只要人们和野生动物保持一定距离,不进入其领地,不吃、不摸、不投喂、不合影,就能有效避免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入侵。当前市场上包括竹鼠在内的一些野生动物,不能溯源,未经严格的养殖管理和入市检疫,建议大家不要食用。

  二是人和人之间的“隔离”。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咳嗽、打喷嚏应该用纱布,或用胳膊肘捂住口鼻、戴口罩等,讲究健康礼仪,保持人和人之间适度的健康“隔离”。少扎堆,防止传染和疾病的扩散。一旦生病了,更要做好自我隔离。隔离,永远是人类对付传染病的最有效途径。

  

(这是元月28号的采访,现在还可以继续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