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北京医药上市企业增至85家 将重点布局AI医疗数字医疗

北京医药上市企业增至85家 将重点布局AI医疗数字医疗
2022年12月21日 11:09 新浪网 作者 京报网_北京日报官方网站

  12月17日上午,2022亦庄创新发布•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论坛在线上举行,来自政府机构、知名三甲医院、医药健康重点企业的10位嘉宾围绕科技创新助力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展开交流分享。记者从论坛获悉,根据北京市新一轮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目标,本市将大力发展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重点布局AI医疗、数字医疗等新兴领域,培育2至3家数字医疗标杆企业。

  近两年,新冠疫情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获得空前关注,也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创新竞争。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近些年也迅猛增长,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共同成为支撑本市高精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北京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慧介绍,根据《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到2023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将实现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面提升,引进多层次创新人才不少于1万人,培育2至3家数字医疗标杆企业,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上市申请90个,建设1到2家研究型医院,基本实现国际化高水平集群式发展。

  数据显示,2012年,医药健康成为北京又一个新的千亿级产业。经过近十年精心培育,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迎来收获期,上市企业累计达到85家,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数量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预计到2023年,本市医药健康产业营收规模在剔除疫苗因素后将达到3000亿元。

  近年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紧抓北京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机遇,产业规模快速发展壮大,2021年产值占到全市生物医药健康业的50%以上。北京经开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郭萌透露,经开区将打造平台化创新研发中心,建立国内要素最完备的细胞基因治疗和高端医疗装备智造两大战略领域产业链,创建亦庄特色的全球医药健康产业品牌,构建开放创新协同共赢的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生态。

  医药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全产业链共同努力。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吴建新表示,将瞄准医药健康发展前沿,全面提升同仁医院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医院高水平发展。希望今后充分利用北京经开区成果转化优势,开展更深入合作。

  腾盛博药、深势科技、百奥赛图、悦康药业、赛诺威盛等重点企业也分享了在医药细分领域的创新成果。这些企业短短数年间取得的研发成果,也让线上观众们深刻感受到了北京医药健康产业拔节生长的蓬勃生命力。

  北京创新发布是聚焦北京科技创新最新动态和政策解读的融媒体产品,今年7月份上线。目前在北京日报APP上开设了专题,细分为科创风向标、聚焦前沿、解码梦工场、热点追踪、政策答疑、北交所时间等子栏目,以文、图、视频多种方式记录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步伐。同时部分精选内容也在微信公众号“北京创新发布”上呈现。

  亦庄创新发布,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从2019年开始推出的创新发布平台,围绕开发区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题,展开信息发布、政策解读、企业创新成果展示等相关工作。这个平台从创立之初,就与北京日报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今年,北京创新发布融媒体产品上线后,亦庄创新发布的内容也成为北京创新发布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论坛通过北京日报客户端京直播、北京号发布视频号、北京日报微博、北京晚报微博、北京日报都视频微博、新浪直播间、快手等进行全平台直播,全网观看量超过120万人次。

  今后,北京创新发布对本市科创新政、创新成果的关注还会进一步加强,热切希望相关企业和机构与我们保持密切沟通,有相关报道线索、政策疑问和合作需求请发邮箱:bjrb2023@sina.com。

  嘉宾观点摘要

  北京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慧: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从增量到增质阶段

  北京医药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经历了“滚石上山”式的跨越发展:2010年,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启动;2012年,医药成为北京又一个新的千亿级产业;2018年,《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简称“一期行动计划”)启动;2021年,《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1—2023年)》启动。目前,医药健康产业已成为助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

  从G20工程后,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已经率先进入增量到增质的发展过程。政府相关部门主要基于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来制定相应政策,聚焦重点领域,补足短板。

  在一期行动计划期间,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化局,市医保局,市财政局等19个部门作为全市统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定期指导、调度,解决产业难题。三年间,包括建立危废中转站等百项议题通过一期行动计划得到了解决。同时,在补齐短板、完善优化产业生态方面,本市支持建立了动物模型、医疗器械检测、生物药代工等平台。本市还全力支持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

  相比于此前的行动计划,新一期行动计划更加突出了“主动布局”,在继续推动创新药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创新医疗器械,同时加快布局AI医疗、数字医疗等新兴领域。加强国际化发展方面,本市抓住“两区”新机遇,积极引进利用国际资源。

  北京新一轮行动计划在以下方向上对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进行重点引导与培育扶持:一是推动基于原始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医药健康领域的科学家创业获取人才建立团队创造条件;二是引导临床资源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发挥临床医生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北京临床研究能力和效率显著提升;三是大力发展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重点布局AI医疗等新兴产业;四是优化完善产业发展生态,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空间、人才和市场推广三个关键要素;五是加强在海淀区、昌平区、大兴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的功能布局,构建京津冀创新协同发展新格局。(孙奇茹 整理)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数据与分析解决方案产品经理巨蓉:

  美中领跑全球生物医学科研产出

  根据最新上线的《自然》增刊“2022 年自然指数-生物医学科学”分析报告,美国、中国是2015至2021年生物医学科学领域科研产出的前两强,英 国、德国和日本紧随其后。巨蓉以2021年自然指数追踪的整体科研产出为例,具体介绍了中国和美国的表现。从2021年全球前15名科研论文发表数量来看,美国仍然排在第一位,中国以微弱劣势排在第2位,占比已提升到27%。从中美两国科研论文发表情况对比来看,生命科学是美国科研产出占比最高的领域,而地球环境科学的占比则相对较低;中国科研产出占比最高的领域是化学,生命科学相对占比较低。

  根据自然指数对全球领先的50个生命科学城市进行的排名,美国有20个城市上榜,总占比第一,其中纽约、波士顿、旧金山、华盛顿分列榜单前4。北京排名第5,上海位列榜单第7位。此外中国还有5个城市上榜,分别是广州(第23位)、武汉(第38位)、杭州(第40位)、香港(第45位)、南京(第48位),上榜城市总占比在全球排第二。

  上述《自然》增刊“2022 年自然指数-生物医学科学”,根据自然指数主要指标之一的文章份额(Share),显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生物医学研究上的产出变化。引人注目的是,自2019年以来,尤其是在新冠大流行期间,中国生物医学文章份额持续增长。

  按照文章份额,2021年生物医学领域的机构五强分别是哈佛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斯坦福大学、德国马普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位居前50的还有7家中国研究机构:分别为北京大学(第24位)、浙江大学(第30位)、上海交通大学(第33位)、中山大学(第45位)、中国科学院大学(第46位)、复旦大学(第49位)和清华大学(第50位)。

  机构50强中包括了29家美国机构,2021 年生物医学文章份额排名前10的医疗机构也都位于美国,显示了该国在这一领域的普遍优势。

  尽管生物医学在中国整体的自然指数产出中占比较小,但中国在该领域文章份额上升最快的机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位居2020年至2021 年生物医学研究增长最快的五家机构之列。(赵语涵 整理)

  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吴建新:

  临床转化创新促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北京同仁医院将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创新能力,促进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在重点优势学科科技创新方面,北京同仁医院以眼、耳鼻咽喉及变态反应的优势团队为研究单元,开展了许多临床实验,发起了高水平示范临床科研基地慢病管理、干细胞基因治疗等前沿技术的临床转化。

  以原发性青光眼精准诊疗的研究为例,北京同仁医院希望建立一个国际标准化和长期追访的重大眼病数据库和生物样本的全息库。原发性青光眼是全球排在首位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希望通过这一研究有利于早期结构功能损害的发现,提供轻早期诊断随访的生物标志和治疗临床的精准研究。

  医院下一个重点研发方向是眼科新技术与干细胞的研究,将主要开展相关关键技术的研发,促进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和在眼科的临床应用。希望与药企加强合作,展开有效研究,共同为北京医药和生物医药的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事实上,北京同仁医院是全国最早开展药物临床研究的机构之一,早在2005年就被正式批准为药物临床实验机构。“十二五”以来,同仁医院牵头承担了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从伦理规范中心、实验平台、数据管理中心、临床评价、技术体系等4方面都完成了GCP平台建设。

  今年10月,北京同仁医院国家级眼科工程中心已和亦庄汇龙森科技园孵化器进行更进一步的合作,双方都抱有非常强的信心。希望今后充分利用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果转化的优势,在北京市卫健委、医管中心的领导下,开展更深入的合作,进一步缩短转化过程。 (孙杰 整理)

  北京经开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郭萌:

  打造国内最完备的细胞基因治疗产业链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聚集35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产业等领域的近乎完整的产业链。除了阿斯利康、GE医疗、悦康药业、康龙化成、昭衍生物等龙头企业,经开区还培育出近20家已上市的潜在龙头企业。

  经开区正加快培育构建良性产业生态,将聚焦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培育创新企业、潜力企业、龙头企业。

  为解决中小微生物医药企业在技术信息、咨询、开发、试验、推广以及产品研制、设计、检测方面的服务需求,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减轻初创企业负担,经开区立足自身产业链条齐备的优势,布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概念验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样中心——中试基地”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方面,经开区以服务区内企业为目的,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问题,重点参与推动研发用品通关便利化,加大对创新药械研发注册的支持,实施揭榜挂帅打造安全稳定的供应链,支持建立生物医药人才项目离岸基地。

  经开区将制定实施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平台化创新研发中心,建立国内要素最完备的细胞基因治疗和高端医疗装备智造两大战略领域产业链,创建亦庄特色的全球医药健康产业品牌,构建开放创新协同共赢的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生态。  (曹政 整理)

  亦庄国际生物医药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门肖楠: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发力助原研药转化

  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2011年10月开园投入使用,重点围绕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打造集“空间载体-技术服务-资本运营-专业人才-产业政策”五大服务体系于一体的全链条生物医药科技服务平台。

  聚焦生物医药企业共性需求,覆盖分析检测、工艺开发、新药预评价、中试生产、注册申报等生物医药生产研发各关键环节,园区重磅打造了占地1万平方米、耗资上亿元、配备2000台专业仪器设备的E-Town Bio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为国内近600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5万余次,成为经开区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的核心载体。

  设施集中、功能集约的技术平台加速了创新资源集聚。依托平台,技术创新的需求持续辐射带动产业链融通生态,而创新链在助推产业链价值提升的同时,更孕育了一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园区企业华昊中天国产I类新药优替德隆项目在审批时需提供质量研究补充数据,园区技术平台及时提供LC-MS、HPLC等关键设备,协助企业完成数据分析,配合药监审查,为抗肿瘤国产I类创新药最终的成功获批增速。

  园区另一款“十年磨一剑”的创新药——珐博进国产1类新药罗沙司他上市获批,也是史上首次由中国率先批准全新作用机制的国际首创原研药,这款治疗肾性贫血的药物正是在园区E-Town Bio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旗下的中试生产服务基地交付出厂。

  在夯实产业载体建设、提升技术服务硬实力的同时,园区致力于从金融、人才、政策等维度,开展创业创新软环境的营造,积极做好医药科技创新的传感器、转化器,使国有资本依托产业创新平台推进科技创新闭环发展。伴随人才、技术、成果等创新要素不断集聚,“磁力”效应日益显著,园区内逐步呈现龙头引领、梯次布局、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态势,形成了以新药研发、诊断试剂、临床检验、医疗器械以及技术服务机构为主的产业集群。(曹政 整理)

  腾盛博药中国研发主管朱青:

  国际合作促“鸡尾酒”抗新冠疗法商业化落地

  公司今年的重磅创新成果是前瞻性运用“鸡尾酒”疗法,成功获批并上市了我国首款新冠中和抗体联合疗法——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

  我们前瞻性地把两个抗体设计成一个“鸡尾酒”疗法,是为了能够尽量减少病毒在大量传播过程中的逃逸。在过去一年新冠毒株频繁变异的情况下,这一联合疗法仍然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所谓鸡尾酒疗法,最早由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于1996年提出,是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该疗法的应用可以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甚至全部恢复。

  2021年初,当新冠病毒开始大量传播,造成很多重症和死亡的时候,腾盛博药就和清华大学以及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合作,从新冠康复期患者中获得了一对非竞争性单克隆中和抗体。腾盛博药还特别应用了生物工程技术对抗体进行了修饰,延长了其半衰期,达到普通抗体的2至4倍。

  目前,多个独立实验室的活病毒和嵌合病毒实验检测数据表明,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对广受关注的主要新冠病毒变异株均保持中和活性,包括奥密克戎BA.4/5和BF.7。(赵语涵 整理)

  深势科技生物医药事业群副总裁范梦奇:

  “难成药”靶点存在巨大机会

  在AI for Science(AI用于科学发现)新范式下,过去难以使用传统方法进行理性药物设计的“难成药”靶点存在巨大的潜在机会。

  深势科技致力于运用人工智能和分子模拟算法,结合先进计算手段求解重要科学问题,为生物医药、能源、材料和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打造新一代微尺度工业设计和仿真平台。

  在生物和药物研发领域,当下面临着复杂系统的物理模型难以求解、数据的信噪比过低、数据稀疏难以拟合等难题,而AI for Science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新的可能,驱动着微尺度下的工业设计革命。

  具体而言,物理驱动的AI for Science突破传统分子模拟计算局限,而数据驱动的AI for Science则能突破蛋白结构和分子性质预测瓶颈。深势科技的分子模拟方法就将人工智能算法和物理模型相结合,实现了对分子结构层面的大规模、高效仿真和模拟。其原理是依靠确定的物理规律对微观世界的分子和原子如何运动进行计算,AI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为物理模型计算、数据挖掘和数据处理加速,通俗地来说,就是“教会AI解物理方程式”。

  有了“AI for Science”这样的新范式后,势必还要去研发出真正的工业化的平台和工具,提供给药物设计工作者。今年10月,深势科技的新一代药物计算设计平台Hermite正式发布。Hermite平台融合了蛋白结构预测Uni-Fold、自由能微扰计算Uni-FEP等核心算法,帮助药物设计人员完成从靶点结构解析、预测与精修,到苗头化合物筛选,再到先导化合物优化和性质预测的一体化工作。

  在Hermite平台的支撑下,昔日的药物研发“难解之题”也正在逐渐破题。“难成药”靶点存在巨大的潜在机会,这些机会可能存在于:无结构靶标、隐藏别构位点、固有无序蛋白等方向。

  何谓“难成药”靶点?理性药物设计需要靶标蛋白具有明确的结构和清晰的作用位点,这类靶点通常称为“可成药”靶点,在人类靶点中占15%左右。其余85%为“难成药”靶点,一般体现在蛋白表面平坦无清晰作用位点,或者蛋白结构柔性大,甚至没有稳定的三维结构。

  在医药研发方面,低垂果实已经不再唾手可及,我们面临一个新的时代。深势科技的药物研发团队将研发重点放在了难成药靶点上,目前已经收获了基于RiDymo强化动力学平台发现全新可药口袋等阶段性进展。(孙奇茹 整理)

  百奥赛图副总经理郭朝设:

  走出抗体药物规模化开发新路

  百奥赛图 “千鼠万抗”计划推出两年来,已完成1000+靶点基因敲除的全人抗体小鼠的制备,相关抗体药物开发在快速推进中。

  一款新药的研发,会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由于小鼠的基因组和人类基因组90%同源,可以很好地模拟药物在人体的反应,因此是最常用的模式动物。而百奥赛图,正是一家从“实验小鼠”向“抗体新药”不断转型的生物技术公司。

  百奥赛图在创新动物模型开发以及临床前CRO服务领域已经取得出色业绩,2021年模式动物与CRO业务营收超2亿元,毛利率保持在65%以上;海外销售收入占比超过40%,与全球TOP10制药企业中的9家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公司全人抗体技术平台(RenMice平台)的成功研发,让百奥赛图有机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抗体新药规模化开发道路。在全人抗体技术平台的基础上,百奥赛图结合自身基因编辑技术、体内高通量药物筛选评价优势,打造了全人抗体药物研发的全链条能力,并进一步整合全平台资源开展针对1000+潜在药物靶点的规模化抗体开发——“千鼠万抗”计划,来持续不断产出兼顾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高潜力优质候选抗体分子。

  近两年,公司累计签署了28项药物合作开发协议,并与包括多家跨国公司在内的16家企业达成RenMice平台授权合作。公司将以开放的心态,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药。(赵语涵 整理)

  悦康药业集团药物研究院研发总监黄泽傲:

  治疗急性脑梗中药注射剂拟申报上市

  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极高,研究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的药物多年来是世界、也是我国的重点研究项目。注射用羟基红花黄色素A是一款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也是悦康药业重点研发的一款产品,已完成在全国45家医院开展的临床试验,入组患者1100例,目前正在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准备进行注册上市申报。该项目的相关研究获得了国家级“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

  羟基红花黄色素A是从红花中筛选提取的抗脑梗塞的有效单体,提取纯度达到97%以上,同时采用冻干粉制剂解决了热稳定性差的问题。该药品为中药I类新药,是临床急需的药品。目前该治疗领域有效药物较少,且患者众多,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悦康药业集团在研项目有55项,集团的研发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创新药板块,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传染病等核心适应症领域,聚焦核酸、多肽、小分子化药和特色中药制剂等技术路线,依靠核心技术平台发展改良型新药,促进改良型新药的创新研发;二是高端仿制药板块,通过原料药-辅料-制剂一体化布局,开发具有一定技术壁垒的仿制药。

  在核酸药物方面,公司布局了7条管线,通过科研攻关,研发了一系列全新化学结构的可电离阳离子脂质,以其为主体制备的LNP组合物实现了对核酸药物的高效递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成果开发了公司首款mRNA疫苗YKYY009,目前正在准备提交临床研究申请。该项LNP递送技术已获得中国专利授权,并提交PCT申请。目前公司针对LNP递送系统仍然在进行深入研究和拓展,将进一步打破更多技术壁垒,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技术领先的新一代LNP递送系统。(马婧 整理)

  赛诺威盛科技(北京)股份公司市场营销副总经理马晓东:

  国产CT设备闯出新天地

  聚焦临床痛点进行创新,更加满足临床一线的诊疗需求,是国产CT影像设备闯出新天地的“秘诀”。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CT保有量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仍普遍偏低一些。如日本每百万人口拥有111台CT,澳大利亚每百万人口拥有67台,经过几年发展,中国大约每百万人口超过20台,还有很大的差距,缺口非常明显。

  CT国产替代的意义重大,既可以降低老百姓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同时也可打破技术被国外封锁的难题。尤其是在高端产品上,本土企业更加熟悉中国医生和中国疾病的实际情况,这是国产医疗设备独有的优势。

  赛诺威盛是由一群在行业内深耕多年的“老兵”打造而成的。公司核心团队在跨国公司从业经验均超过20年,深耕CT影像技术领域,涵盖机械、物理、软件、算法等全链条。赛诺威盛在亦庄设有全球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年产能超800台。目前企业产品已出口到40多个国家,总计装机量超1000台,每天全球累计扫描的患者量超过数十万人。

  目前全世界能够生产CT影像设备的大约有5个国家,包括美国、德国、荷兰、日本、中国。赛诺威盛的个别部件进行委托定制,在核心算法和整体系统上已全部实现自主研发,自主研发的程度基本上等同于荷兰、日本等国家的跨国企业。随着国产品牌上下游供应链共同自主创新和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赛诺威盛在高端CT扫描仪市场上,已经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

  公司正在积极开展下一代光子能量CT的研发,一旦研发成功,将大幅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同时提升图像质量和相关疾病的定性定量研究。

  赛诺威盛还在探索新技术新场景的应用,来满足中国医疗机构各个层级不同的需求。比如,通过5G和人工智能技术与CT技术相结合,赋能CT影像更好地服务于放射科室和临床科室,让图像不再成为“信息孤岛”。通过5G传输和赛诺云平台,可随时随地分享患者的影像数据,随时随地进行医生联合会诊、远程诊断,快速解决基层医院诊断能力不足、扫描技术不规范等问题。(孙杰 整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马婧

  流程编辑:u030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