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我不是非凡的人

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我不是非凡的人
2023年02月01日 16:24 新浪网 作者 京报网_北京日报官方网站

  《旅人》,是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为回忆录取的书名。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他曾自谦地说:“我不是非凡的人,而是在深山丛林中寻找道路的人。”

  《旅人:一个物理学家的回忆》 (日)汤川秀树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世纪50年代末,汤川秀树受《朝日新闻》之邀撰写专栏,持续了将近两年,之后又将其成书出版。1981年,汤川在京都因病去世了。

  本书讲述了汤川秀树的前半生,共计十二章,其中有两个主题非常吸引我:第一,汤川秀树是如何成为物理学家的?第二,汤川家何以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

  与读者的想象不同,书里既没有励志的天才少年,也没有家教森严的“虎爸虎妈”,汤川秀树是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甚至只在最后四章,才涉及他对物理的兴趣,以及如何选择物理学作为毕生的事业。至于诺贝尔奖得主的光环,在作者身上完全看不到。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孤独内向、执着坚韧、敢于创造的学者,在尽情享受着人生的意义。

  汤川笔触温柔恬淡,行文娓娓道来,阅读此书,心情非常愉快。正是这种亲切与放松,才让本书变得愈发迷人。

  1907年,汤川秀树生于日本东京。翌年,父亲小川琢治由东京的地质研究中心受聘到京都帝大当教授,全家迁至京都。京都作为日本的历史文明古都,文化底蕴深厚,对汤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始终自认是京都人。

  汤川的故家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虽然父亲是地质学与地理学的专家,但兴趣广泛,家里有许多专业以外的书。外祖父是开明人士,母亲小川小雪被送进了东洋英和女子学校就读,是那个时代里为数不多的会说英语的姑娘。可惜,学习不到两年就退学了,因为外祖父答应为父亲琢治付学费。

  说到付学费,就必须得说说赘婿的事情。琢治是入赘到小川家的,原姓浅井。外祖父小川驹橘也是赘婿,原姓长屋。到了汤川秀树,仍是赘婿,改姓汤川。三代均为赘婿,一方面说明日本赘婿传统的普遍性,另一方面说明汤川家拥有开明、开放与包容的家风。这为汤川秀树的成长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使他能够自由选择未来之路。

  读汤川秀树写京都的旧宅,以及清水寺、东福寺和知恩寺的风物与花草,又写与祖母的朝夕相处,让我想起了《鲁迅的故家》中描写鲁迅童年生活的片断。新台门周家的迅哥儿与秀树,都是自由自在、敏感多思、热爱阅读的翩翩少年。而那个被人力车接送上下班的小川琢治,倒有点像在东京大学当老师期间的夏目漱石。小川琢治与文学还真有些渊源,也颇喜欢汉学,如果不是因为尾浓地震让他立志成为地质学家,日本会多一位文学家也是说不准的事。

  在明治时代,汤川秀树家堪称大家庭,家里除了祖父母、父母,还有五个男孩,两个女孩。秀树排行第五,上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这样的序位显得有些尴尬,总像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因此,秀树从小就沉默寡言,总觉得自己在家不受重视。

  好在这样的家庭,每个孩子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大哥芳树读六年级时,二哥茂树读三年级,而秀树则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都在京极小学就读,通常是大哥带着秀树上学,他没享受过父母的接送。严肃的父亲,沉默的母亲,造成了少年秀树性格上的怯懦,课堂上如果老师大声向他提问,小秀树就急得说不出话来了。

  秀树说,两个弟弟的陪伴与大量阅读,替他排遣了不少成长中的寂寞。除了日本古典书籍与现代小说,秀树还读了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阅读无禁忌,几乎是秀树成长的最大福利。

  大正八年(1919年),汤川秀树进入府立第一中学就读,令他记忆尤深的是校长森外三郎先生。汤川在书中这样写道:“这位校长的自由主义,他的不干涉政策,大大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这样的环境使得一个性格内向少年的心情变得轻松了。”由此,秀树爱上了学校教育,甚至认为同班同学们是有趣的,教师们是幽默的。

  与此同时,小川家的教育模式也绝非那种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而是自由宽松的。父亲琢治认为不要强迫孩子去用功,他希望每个孩子深入追求适合于自己素质的学问,“而且他认为在学校中仅仅为了取得成绩而用功是最愚蠢的”。

  中学时的秀树迷恋数学,尤其是几何。他认为,解出答案的喜悦,就是人生的意义。秀树依然热爱文学,对哲学也有了些兴趣,但内向的他仍然觉得寂寞。他开始研究中国的老庄哲学。在家里,他读二哥的书籍。二哥茂树后来成为京都大学教授,东洋史专家,日本中国古代史学、甲骨文研究第一人。不过,阅读老庄滋生了秀树的厌世情绪,他一度想去出家当和尚。虽然书中未曾提及,但我认为,这与家里最小的弟弟滋树死在战场上不无关系。

  思考老庄哲学,引发了秀树对理论科学的兴趣。高三填写报考志愿时,虽然汤川秀树不假思索地“子承父业”,选择了地质学,但当他试图阅读父亲的藏书时,却提不起一点兴趣。于是,在第二次填报时,他悄悄地将志愿改成了“物理学”。在秀树眼中,物理学不是为考试而学,而是要认真去做实验,体会其中的妙处。考取京都大学之后,秀树更是大胆尝试各种对微观世界的探索,直到在京都大学任教期间,他提出了“介子理论”,最终勇夺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3岁。

  作为日本本土培养的诺贝尔奖第一人,汤川秀树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勤奋、谦逊、果敢,勇于创新,是科学研究者的重要美德。

  一门五状元,是日本人对小川家的评价。除了前文提到的父亲小川琢治、二哥茂树,以及汤川秀树的顶级学者身份以外,大哥小川芳树历任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教授,还曾任日本金属会会长、日本原子力委员会核燃料专门部会长;弟弟小川环树,是日本中国文学研究的泰斗,被喻为日本列岛上最后的中国士大夫,来华留学期间与鲁迅交往深厚。

  小川家的荣光,与母亲小川小雪的日常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就像当父亲琢治提出秀树是否还要继续攻读大学时,母亲坚定地认为:我们应该对自己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秀树应该去上大学。如果没有如此智慧而坚韧的母亲,我们人类就不会拥有像汤川秀树这样非凡的旅人。

  (原标题:日本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一门五状元”之家汤川秀树的人生底色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夏丽柠

  流程编辑:u029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