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批复,郑州机场按照满足终端2035年飞机起降77.1万架次、旅客吞吐量1亿人次、货邮吞吐量500万吨的需求进行规划,用地面积约53.3平方公里,包括5条跑道、3座航站楼、3个货运区、2个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和1座卫星厅,规划6条轨道交通引入机场。
近日,斯蒂芬妮·奈兹(STEPHANY KNIZE)建造事务所刊发了关于郑州T3航站楼的设计图。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样吧!

今天的航空旅行可能是文化、经济和人们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孔子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定义了一种在今天既真实又富有远见的精神状态。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航站楼区域规划和T3航站楼作为通往华中的新门户和中国航空网络的重要交通节点,正是抓住了这种面向21世纪的精神。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是该省的政治、经济、技术和教育中心,也是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公路、铁路、航空)。该机场不仅是通往华中地区的门户,也是河南在现代中国经济和社会格局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的标志。更为重要的是,新机场要成为该地区乃至国家的骄傲之源!

在世界一流机场和最大机场的背景下,郑州机场希望到2030年达到300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到2040年甚至超过8000万人次!
这预示着郑州机场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希望能以最好的规划方案和最鼓舞人心的建筑相结合,为那些将通过郑州机场的人留下持久且影响深刻的记忆。

郑州机场T3航站楼的开发主要是在国内,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对跨越广大地区的便捷高速旅行的需求。设计师通过对世界上最好和最前沿的航站楼设计的广泛对标,并特别关注中国对航站楼规划的需求,设计的T3航站楼解决方案既令人兴奋和与众不同,又兼具机场运营、商业回报和最高乘客体验质量。
景观灵感
郑州机场T3航站楼的设计充分从河南本土文化汲取灵感,包括少林寺、少室阙、会善寺、嵩岳室塔、嵩阳书院、中岳庙。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登封市西北部,西邻古都洛阳,东临古都郑州。崎岖的嵩山向河南省中部过渡期间,随处可见纹理和线条。其特征是垂直倾斜的条纹从山谷中陡然升起,树木茂密。黄土丘陵沟壑丛生,蜿蜒曲折,优美地流向从西南到东北的平原地区。景观中的形式代表着宽广、自由流动的元素,与中国这一地区宁静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奇妙的自然特征为设计师设计建筑的表达提供了灵感。景观美化是整体设计的关键元素,它不仅提供了用户体验,还有助于按照休息和休闲岛的概念连接航站楼的内部空间。高效的机场和航站楼功能、未来拓展和航线需求的灵活性、高质量的客运服务,再加上优雅的设计表达,将为河南未来的“持续之旅”创造一个新的建筑门户。

文化启示
而历史文化之林则沿着“少室阙-会善寺-塔林-嵩阳书院-少林寺-嵩岳室塔-中岳庙-观星台”的走向,勾勒出从高到低的脉络。

河南中原地区的文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3000多年前,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国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这个地区的历史有着丰富的传统、色彩和纹理,是许多世界遗产的所在地。

这些世界遗产包含一些和历史有关的地标性建筑——“天地之中”。它们的细节、工艺和质量以及多样性都给了设计师灵感,也为设计师带来了一个象征着这片富饶土地的美丽、历史和遗产的航空航站楼。

颜色也是灵感的来源,在中国文化中,黄色有时与红色搭配来代替金色。在中国封建时代,黄色是中国古代皇帝的颜色,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位皇帝的象征色。黄色常用于装饰王宫、祭坛和寺庙,并被用于皇帝的袍服和服饰中。
热力示意图




文化与景观共同构成了一个优美、优雅和进取的新“中原门户”设计理念,并在整个建筑中诠释了这些深刻的特征。机场是一个地区的第一印象,郑州新郑国际机场T3航站楼充分利用这些元素,在“扩张的时刻”营造出开放、宽敞、采光良好的空间,在“收缩时刻”开辟出安全、亲密的空间。

建筑“地形”回应了环境,不仅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姿态,借用了该地区的形状和颜色,而且它成为一个“生活和呼吸”的有机体,一种多孔的皮肤,通过其特殊的形状可以实现被动冷却的系统。让热空气向上移动到屋顶并将其排出,同时让冷风从幕墙中的可操作系统中流出,从而产生可根据特定情况进行控制的恒定气流。

独特的结构体系将单一的“针柱”和聚集的“宝塔”作为建筑地标,将六根柱子以六角形组合在一起,这些聚集的柱子形成垂直的形态,类似于该地区典型的宝塔,它们的目标不仅是结构,还符合一系列的功能,例如室内导航、集合点,信息中心,空调塔嵌套,以及成为PA系统和人工照明的基地。

宝塔包含不同层次的光环,在白天作为光漫射器,过滤和漫射来自上方的自然光。而在晚上作为巨大的灯罩,反射和分配灯光光源。宝塔群顶部以及整个屋顶上的天窗有助于分配天顶光线,它们的形状和位置突出了下面的活动空间,而周边的幕墙有助于从侧面带来均匀的光线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