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被赞《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的战争片,那它算是炫技吗?

被赞《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的战争片,那它算是炫技吗?
2020年08月09日 10:28 新浪网 作者 青石电影

  影院复工,你的第一张电影票给了谁?

  有人把欠星爷的《大话西游》的电影票给还上了;

  有人是《星际穿越》中国内地8亿多票房的一份子;

  还有人看起了新的国产动画电影《妙先生》。

  而其中有部电影,不去影院看真的就亏了,它就是:

  

《1917》

  

  想必很多人对这部电影都很熟悉了,作为萨姆·门德斯继《锅盖头》后执导的又一部战争片,它早在2019年圣诞节就已经在北美上映。

  从金球奖到好莱坞影评人协会奖、英国电影学院奖,几乎在各大电影奖项中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影片刚公映没多久,就得到第92届奥斯卡10项提名,最终斩获最佳视效、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效果三项大奖。

  

  《观察者》称赞它是:

  

“自《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的战争片。”

  《纽约邮报》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现代战争片的经典,2019年最好的电影之一。”

  它到底有什么魔力呢?

  我们不妨来一窥究竟。

  

  其实,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从时间上来看,故事发生在1917年4月,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期间。

  要知道,一战主要分为西线、东线、南线三大战线,其中以英、法对抗德国的西线战况最为惨烈。

  而影片主要聚焦的也正是英军与德军长期僵局后,两个年轻的英国士兵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成为信使,奉命去前线传达阻止进攻兴登堡的命令。

  

  

  两人一路上穿越枪林弹雨,甚至有人不幸牺牲,最终将信送到,阻止了进攻,拯救了1600名英国士兵。

  如果你问它最大的看点是什么?

  也许很多人会大声地说——一镜到底!

  所谓的一镜到底,实际上就是“摄影机不要停”,一次性将全片拍完而没有剪辑。

  

  因此,要拍摄一镜到底的影片,对于主创人员是巨大的挑战,历史上有名的是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和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

  而2013年包揽奥斯卡四项大奖号称“一镜到底”的《鸟人》,实际上也经过了剪辑。

  对于《1917》来说,尽管全片也并非是真正的一镜到底,但为了保持这种状态,主创组可谓是费尽心思,许多网友甚至睁大了眼睛去抠出片中的剪辑点。

  

  为了连戏,影片都选在阴天拍摄,拍到一半太阳出来了?

  那就中断拍摄,等到没有阳光的时候再拍。

  

  演员爬铁网、跳水坑、从上到下,一直奔跑怎么拍?

  那摄影师也得化身“跑男”,先被吊起来,之后下了地又带着器材坐上小车继续拍。

  

  

  因此,一镜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呢?

  是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从主演选择乔治·麦凯和迪恩-查尔斯·查普曼两位脸生的“90后”演员开始,影片就想让最普通的大众拥有代入感。

  

  我们跟随着主演的一呼一吸,一举一动,很多时候就像在玩第一人称的游戏。

  

首先,影片中有很多让人“疼”的情节。

  在菲尔德扒开铁网,却被上面的刺狠狠扎了一下,还得用力拔出来,在看电影的我们也仿佛被扎了一下。

  

  

  然而为了任务却顾不得自己的伤手,还得在泥水里爬来爬去,甚至一手扑进了被老鼠撕咬的腐尸中,让人直担心他的伤口会不会感染。

  其实,在一战落后的医疗条件下,伤口感染也莫得抗生素,只能截肢。

  可以说,在那种状况下,士兵受伤基本上等于一脚踏进了鬼门关。

  

  而影片并没有让菲尔德遭受巨大的创伤,反而是小小的扎伤,却以小见大带给观众相当直接的受伤感受。

  而地下道突如其来的地雷爆炸也让人揪心,被残骸掩埋的乔治,坐起来吐了一口沙石,银幕前的观众也像吃了一嘴的灰。

  

  此后,在菲尔德想要拖着受伤的布雷克走,一边感觉到了菲尔德难以承受的身体的重量,而另一边是被扎破肚子的布雷克裂开的伤口。

  嘶——真疼啊。

  

  尤其是在失血过多的布雷克意识模糊地问菲尔德,两人的对话非常揪心:

  

“我要死了吗?”

  

“……是。”

  

  听惯了一直说“不是”“你不会死的”的安慰,片中短短一个“是”,却让人觉得如此的残忍。

  

其次,影片也还原了堑壕战的“苦”。

  在武器和各种侦查技术还比较落后的一战时期,对战的双方基本上是用人肉战术去争抢每分每毫的土地。

  

  在英、德两方的壕沟之间,便是铁网密布、尸横遍野、堪称“人间地狱”的无人区。

  士兵常年在泥水中浸泡,整周整周地洗不了澡,上厕也所没纸,与被尸体喂得硕大无比的老鼠日夜相伴。

  

  两个主角在执行任务中,管他是不是水坑直接去踩,遇到危险更是一屁股就坐到了烂泥坑里——

  

  在生死之间,还管他什么脏和干净!

  尤其是之后逃出德军魔爪的菲尔德,穿过激流与瀑布,爬过许多漂在水上的浮肿的死尸,回到岸上的菲尔德扑下来边哭边喘着粗气。

  恶心、委屈、坚持的复杂情绪交织,处于崩溃边缘的他让人心疼。

  

  

  不管是主角累到在水里睡着,还是开枪前的深呼吸来鼓起勇气,影片的创造的代入感非常细腻。

  当然,在一片赞誉之外,我们也能看到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对影片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第一,一镜到底是炫技,剧情单薄经不起推敲。

  第二,影片剧情写实又写意,风格没能平衡好。

  

  实话说,在提出这两点质疑之前,这里想重点划出一句话——

  《1917》拍的是一战。

  一战又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非正邪战争的一战,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它的立意与剧情冲突并不好展现。

  就拿《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等颇受大家认可的战争片来说吧,它们的故事其实讲的都是二战。

  

  比起有明确的反法西斯立场的对立,以及为了正义牺牲的精神还可以宣扬一波主旋律的二战,一战思想层面基本上都脱离不了反战。

  既然说到一战电影,而这里绕不开三部电影——

  

第一部,1930年刘易斯·迈尔斯通执导的《西线无战事》。

  

  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堪称最血腥电影的《西线无战事》,对战场的残酷性和战争对士兵人性的扭曲的揭示是非常深刻的。

  一群涉世未深的“娃娃兵”梦想破灭,被战争折磨得不成人样,甚至连死亡对他们来说都是解脱。

  主人公爬出战壕捕捉蝴蝶而被打死的一幕,载入影史。

  

  如果说《西线》是“捉蝴蝶”的镜头,那么在《1917》中主人公在水中捞起一片樱花,仿佛看到兄弟近在眼前,从而得到了前进的力量,堪称全片最美镜头之一。

  

  

  也许是《1917》对《西线》的致敬,两部电影中都出现了“樱花”。

  

  不过,比起《西线》中士兵借樱花表达对家乡故人的怀念,而《1917》不仅代表布雷克的思乡之情,对于菲尔德来说更多了一份兄弟意志的继承。

  此外,一部是德军杀了法国兵,而另一部是英军打了德国佬,两部电影对战立场不同,经历的事件却高度相似,无疑都在说明一战的无意义。

  

  

第二部,1957年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光荣之路》。

  作为不到30岁的库布里克执导的一战电影,片中将主要矛盾聚焦在了法军内部。

  法军将领瞎指挥,却让3个无辜的小兵背锅,视人命于草芥,深深地讽刺了一波官僚主义。

  

  而比起《光荣之路》主要聚焦于这一场冤案,《1917》更多的是涉及到了这一点。

  正如“卷福”饰演的军官所说的:

  

“这只是暂时的,等到下周司令部就会发出不同的命令,在黎明时进攻。”

  

“只有一种方式结束这场战争,战至最后一人。”

  

  从这里看,《1917》涉及的战争议题,实际上是有广度的。

  

第三部,2018年彼得·杰克逊执导的《他们已不再变老》。

  有什么比看到真正的战场更有说服力的呢?

  影片根据一战时珍贵的视频、图片素材,使用彩色修复技术,加上后期配音制作而成。

  

  不论是挂在铁丝网上的尸体,还是烂泥巴堑壕、站着睡觉、散发臭味的死马,亦或是破坏一切的德军,我们能在纪录片中亲眼看到。

  

  

  而《1917》的灵感来源于亲身参战的萨姆·门德斯的爷爷,想必导演也参照了《他们已不再变老》。

  可以说,《1917》对许多战争场景、细节和士兵的状态的还原度还是很良心的。

  

  

  而比起上面提到的三部电影,我们能看到《1917》更像是上面的故事发生之后,经历了种种的主角菲尔德有了更多主体性,勋章拿来换酒喝、讨厌回家、甚至对布雷克选择他进行抱怨,对一战的无意义性早就有了自觉,因而相当“佛系”。

  即使是在布雷克死后,菲尔德为没有嚎啕大哭,回到车上上演的也是“人类悲观并不相通”式的恍如隔世之感。

  

  

  可以说,整部影片没有强烈的控诉,情感更加克制、内敛、细微。

  而与“佛系”主角相匹配的,是整部影片的高级“性冷淡”风。

  水上漫天飞舞的樱花,奔腾火焰中的十字架,森林中士兵们唱思乡曲,油画般的法国女人与女婴,冷色调中简单的暖色调,把战争片推到了新的美学高度。

  

  对于看惯了满屏血浆、各种爆炸场面的观众来说,这种审美反而符合当下流行的“极简”风。

  结合上面提到的三部电影,其实我们能看到《1917》的内在精神一直有延续,而在此基础上又凭借“一镜到底”的手法赋予它以游戏感和性冷淡风,以呼应当下审美。

  因此,从整个一战系列影片来看,写实又写意的《1917》正像是两个时代过渡间的产物,它对于整个一战电影的创新是令人瞩目的。

  

  正如导演萨姆·门德斯对拍摄电影的缘由的解释:

  

“人们无法意识到战争有多可怕。”

  一镜到底的《1917》带给我们的不再是上帝视角、全知视角,不是一堂战争课,也不算主旋律,没有那么多愤世嫉俗,而让我们化身为一个个v-logger,看了一场直播,玩过一把游戏,注重对个人化、原子化的视界和情感的展现。

  比起大而化之的为国家而战,在影片的最后,“被动”执行任务的男主角菲尔德从满不在乎的“佛系”,变为“主动”继承兄弟遗志、拼尽全力将命令送到的信使,动机个人又具体。

  

  然而,卷福的反应无疑在说明:

  

“你阻止了这次,那么下次呢?”

  

  送了个寂寞,瞬间将菲尔德做的一切努力全都解构,所有的一切不过成为了一场虚无。

  最后,坐在树下看着妻女照片的菲尔德又陷入了一个循环,仿佛现在除了亲情,已经没有其他的精神向导,无疑与后现代的当下不谋而合。

  

  一个时代的战争片有一个时代的模样,走在前面的诺兰的二战片《敦刻尔克》是,门德斯的一战片《1917》也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初看让人惊艳,再刷值得细品的《1917》,即使有瑕疵,但它的开创性还是值得最热烈的赞美。

  

  青石电影编辑部 | 晨晨

  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