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为什么怀孕三个月后再告诉别人?因为胎停育多发生在前3个月内!

为什么怀孕三个月后再告诉别人?因为胎停育多发生在前3个月内!
2020年03月10日 10:41 新浪网 作者 于萍主任医师

  女性怀孕后,有些胚胎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怀孕的早期,就停止发育。根据胚胎发育的时期,常出现以下3种情况:1、B超可见妊娠囊前,此时胎停育称为生化妊娠;2、B超可见妊娠囊,却迟迟未能见卵黄囊及胚芽回声,为空囊;3、B超可见妊娠囊,可见胚芽,未见胎心或者可见胎心,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复查胎心消失。如果发生胚胎停育,准妈妈的一切妊娠反应都会逐步消失。首先是不再有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食欲恢复正常,乳房发胀的感觉也会随之减弱直至消失。常有不规则的阴道流血,色为暗红或咖啡色血性分泌物。最后还可能出现下腹疼痛,排出胚胎组织。上述表现因人而异,有的甚至一点迹象都没有,就直接出现腹痛,然后流产,或胚胎停育后无明显症状,通过常规B超检查才可发现。所以必要的产检一定不要忽略。1、胚胎本身质量不佳最常见的原因是胚胎自身的遗传物质,也就是染色体,有巨大问题,导致无法继续生长。据统计,单次孕早期胚胎停育的原因有50%-60%是因为胚胎染色体异常。偶然的一次胎停育属于自然淘汰,虽然很难避免,但是对下次妊娠无明显影响。可以在恢复后接着备孕。但是,如果连续胎停育2次或者以上,夫妻双方则需要警惕,怀孕前最好进行更深一步的化验和检查。2、生殖内分泌因素胚胎着床及继续发育依赖于母体复杂的内分泌系统彼此间的协调,在妊娠早期雌激素、孕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三种激素占主导地位。而且在母体内激素水平是相互协调的,如果母体自身的激素水平不足,就满足不了胚胎发育的需要,就有可能造成胚胎的停育和流产。其中最常见的是黄体功能不足,即孕激素水平不足,就造成子宫内膜发育迟缓和黄体期短,从而影响受精卵的种植,或早期妊娠流产。3、母体因素胎儿是依靠母体而生的,当孕妇患有全身性疾病或者感染了某种病毒,都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异常或者孕早期流产。尤其是最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刚好查出怀孕的准妈妈们,一定要做好防护后再去产检。你的健康是胎儿健康的基本保障!另外,孕妈的生殖器官疾病如子宫畸形、子宫肌瘤或宫腔粘连等,子宫的内环境和子宫整体的环境都有可能对胚胎有影响。4、胎盘因素胎盘是负责给胎儿输送营养和氧气的,如果胎盘发育不良或者出现疾病,那么胎儿就将得不到营养和氧气,而停止生长。5、免疫因素免疫因素主要是包括同种免疫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同种免疫:主要是指封闭抗体,医学认为,胚胎是父母的遗传物质的结合体,属于同种异体移植物,怀孕以后,母体会产生一种封闭抗体,维持体内免疫平衡,能帮助母体识别来自父方的抗原,防止母体将胚胎作为异物,受到母体免疫系统攻击,从而维持正常妊娠。如果母体封闭抗体不足,母体不能识别来自父方的抗原,引发母体免疫系统对胚胎的攻击、排斥,导致胎停育、流产。自身免疫抗体:是指母体体内产生一系列自身抗体对妊娠产生免疫应答,对胚胎发生免疫排斥而最终导致流产。主要包括抗磷脂抗体和甲状腺抗体。6、不良环境因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环境因素对于胚胎发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果准妈妈在胚胎发育初期,经常接触比如射线、噪声、超声、高温等物理因素,以及重金属铅、汞,和各类化学物品,二硫化碳、麻醉气体、甲醛等都可致胚胎停育。另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抽烟、酗酒、吸毒,也会增加胚胎停育的风险。1、有过胎停育史的备孕女性:胎停育的发生除了偶然因素外,还存在很多必然致病因素,而这些因素有可能会在再次妊娠中成为引起胎停育的病因。尤其是发生2次或者多次胎停后,提示致病原因可能更多、更复杂,再次妊娠胎停育的风险更大。2、高龄:年龄大于35岁的高龄女性,除了会有卵子质量下降的问题外,还将面临内分泌异常、子宫异常、宫腔环境下降等问题,增加胎停育的风险。3、多年不孕不育史患者:不孕不育夫妻怀孕后胎停育的风险比普通夫妻胎停育的风险要明显升高。这是因为多年不孕,提示机体存在部分致病的因素,妊娠后存在的致病因素,有可能成为引起胎停育的主要病因。4、体重过重或过轻的女性:脂代谢异常可以引起内分泌异常,直接影响卵子质量和体内激素分泌,不适宜胚胎的生长发育,引起胎停育。

  

为什么怀孕三个月后再告诉别人?因为胎停育多发生在前3个月内!

  胎停育能早早发现吗?

  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胎停育?胎停育高发人群?

  

为什么怀孕三个月后再告诉别人?因为胎停育多发生在前3个月内!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