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人口学专家:2018年的出生人口数据需要在更长时期里客观看待

人口学专家:2018年的出生人口数据需要在更长时期里客观看待
2019年01月12日 11:14 新浪网 作者 经济观察报

  人口学专家:2018年的出生人口数据需要在更长时期里客观看待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韩静 “2000年以来出生人口规模大概在1500—1800万之间波动,可能2018的出生人口也需要在更长时期里客观看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副教授陶涛在近日卫健委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

  近日,有关出生人口数据预测的一些文章引起各方热议。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以下简称绿皮书)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14.42亿,从2030年开始进入持续的负增长,2050年减少到13.64亿,2065年减少到12.48亿,即缩减到1996年的规模。

  随着各地陆续公布2018年人口数据,有研究机构、专家关于“2018年全国出生人口可能会比2017年减少200多万”的预测更是引起各方关注。

  陶涛分析说,出生人口的规模受到育龄妇女的规模的影响,中国15—49岁育龄妇女的规模2011年达到顶峰,之后一直是下降状态,相应的出生人口也进入下行通道。从2000年以来,每年出生人口大概是1500—1800万之间波动,最近受到政策调整的因素,还有龙年、羊年等生肖选择的影响,波动也是在加大。除了育龄妇女规模的影响外,还有一些因素,比如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可以看到,整个育龄妇女的平均年龄是在提升,2015年数据显示,在所有育龄妇女当中,一半以上都大于40岁,这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包括结婚的情况,2017年全国结婚人数大概是1063万,同比下降7%。还有一个因素是婚育的推迟,近三年以来,平均的初育年龄和平均生育二孩的年龄都往后推了一岁,这些也会对出生人口规模、生育水平是会产生影响的。

  第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生育模式和生育状况确实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口的监测。城镇化的推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婚育的推迟,所有的因素都会对生育水平产生一些影响。90后成为了生育主体,他们的生育观念、生育意愿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进一步加强人口监测,进一步掌握人口生育模式、生育规律,这是十分重要的。

  陶涛在最后提到,在很多调查中发现,人们在生育养育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顾虑,对经济社会政策的配套呼声比较高,主要反映在住房、就业、女性劳动保护、税收,产假、婴幼儿照护等等各个方面,都有一些政策上的期盼,这也是生育相关的政策,需要构建生育友好的、家庭友好的政策支持体系,切实帮助更多家庭在生育养育过程中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宋树立在新闻发布会回应称,2018年全年人口数据近期将由相关部门正式发布,国家卫健委一直持续监测人口数据,今后将加强监测和研究,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