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支持灵活就业应常态化|经济的韧性系列评论

支持灵活就业应常态化|经济的韧性系列评论
2020年10月30日 17:49 新浪网 作者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言咏 机场和火车站繁忙起来,商务出差趋于正常了;街头巷尾的餐馆店铺人流涌动起来,影院和景点敞开大门,线下休闲生活趋于正常了;校园里重现孩子们的身影,教育趋于正常了。这是疫情发生大半年之后,看得见的回归常态,也印证了最新的经济统计数据:前三季度GDP累计增速转正,同比增长0.7%,复苏态势强劲。

  这些景象的另一面,是数以亿计人赖以养家糊口的就业岗位的稳住与增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是,前三季度中国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9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5.4%,低于预期控制目标。

  可以说,中国经济超预期复苏,展现了其强大的韧性,与就业大盘的稳住相辅相成。有工作才有收入,有收入才有消费,才有经济的复苏与发展,稳定的就业大盘是经济韧性的基础;反过来,经济复苏了,又能稳住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保居民就业位居“六保”之首,今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连续两次谈到就业,足以说明就业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回望这9个月,面对突然其来的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在稳住就业基本盘上,我们做对了什么?面向未来,在或许将长期承压的未来,保持压而不倒的坚韧,在稳就业这个层面,我们还能做什么?

  首先要看到,企业是吸纳就业最大的容器,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但这些企业,尤其是服务行业的企业,今年受到的冲击最大。那些食客寥寥的餐馆,那些数月无团可发的旅行社,那些一直不能开学却承担着房租压力的民营幼儿园、线下培训机构,背后都是无数个体的营生,无数家庭的依靠。为中小企业纾困减负,给它们提供落到实处的支持;精准科学地防控疫情,减少对经济的伤害,都是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帮扶了企业,也就稳住了就业大盘。生机勃勃的企业是就业的活水之源。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灵活就业为稳住就业基本盘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人社部今年8月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通过个体经营、非全日制工作、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就业形式获取收入的人数规模达2亿人左右。灵活、勤劳是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所在,哪里有市场需求就去哪里,不怕苦累。今年二三月疫情最严重时,一位常年在北京做家政但此刻困于老家的阿姨,在家乡打起了零工——帮口罩厂家做外包装袋;之前为学校提供食材的供应商,因学校停课没有生意,转头做起社区蔬果团购和配送;全职妈妈做社区团购,在小区门口摆个摊方便邻居取货;幼儿园迟迟不开学,厨房师傅开始做供餐生意,为家长和附近社区民众解决做饭难题。小区允许扫码测温进入后,提供“送教上门”,解决家长看管难题。这都是灵活就业的具体画面,在今年疫情的冲击下,解决了人们的生计问题。

  放松对灵活就业渠道不合理的限制,就是对灵活就业最大的支持。比如今年春天,放宽对地摊经济限制的政策,就为灵活就业提供了生存和扩展的空间。后来各地陆续又有其他政策出台——部分行业的灵活就业人员可评职称;灵活就业人员可缓交养老保险,且能获得一定数额的社保补贴等。

  未来,支持灵活就业应常态化,而不仅仅是为了抵御疫情冲击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做得最正确的事就是不断通过政策松绑,释放亿万劳动者被禁锢的活力,唤醒他们为美好生活而拼搏的愿力,这些被释放的活力,汇聚成强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40年后的今天同样如此,我们依然需要一种动力机制,激发市场以及所有市场主体的潜能。

  这是就业的韧性之源,也是中国经济的韧性之源。鼓励和支持灵活就业不应该是为对冲疫情影响的权宜之计,而应成为新常态,这是激发人们动能的动力机制。通过制度松绑激发人们的内在动能——这是“改革开放做对了什么”的答案之一,当下的内外环境虽然有所不同,但这一答案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疫情新冠肺炎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