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美得无可争议,观众还是吵疯了

美得无可争议,观众还是吵疯了
2024年03月11日 21:14 新浪网 作者 新浪娱乐

  首先恭喜上个周末,投票给《奥本海默》的150位观众,成功押中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正如这个结果所示,这是一届几乎没有悬念、没有惊喜的奥斯卡。

  远在大洋彼岸,院线只上过其中两部影片的中国观众,都押对了答案。

  13提7中,《奥本海默》在奥斯卡杀疯了。

  不同于上一届《瞬息全宇宙》横扫,我们还能从中寻到一些“女性不被年龄定义”、“爱能拯救世界””杨紫琼真是华人之光“……奥斯卡之于中国观众的意义。

  本届奥斯卡承担此类功能的影片,《芭比》比竞争对手《可怜的东西》显得更为可怜,只拿下最佳原创音乐。

  反倒是上线流媒体后,国内评分狂跌的《可怜的东西》,靠着怪诞美学拿下三个“装修”大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化妆&发型与最佳服装设计。

  还成就了艾玛·斯通,二封奥斯卡影后。

  成就艾玛·斯通的究竟是怎样一个复杂的女性角色?

  不被国内观众待见的《可怜的东西》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今天,我们就好好聊聊这部评价两极分化的争议之作——

  影片根据Alasdair Gray发表于1992年的同名小说改编,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为背景,融合导演兰斯莫斯擅长的怪诞设计,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奇幻世界。

  低头可见半鹅半法斗犬和半鸭子半羊,仿佛游戏穿模的奇异生物👇

  抬头是超现实质感油画般的天空,停滞在空中的热气球,以及有轨飞艇👇

  喷出绿色烟雾航行的邮轮👇

  建立在维多利亚风格之上的混搭服装:巨型泡泡袖,外穿的睡裤,摩登的短靴,乳胶雨衣👇

  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提醒观众,这不是一个发生在现实中的故事。

  而随着剧情发展,人们又很难不去代入现实中的女性困境,去思考创作者有心安排的隐喻。

  “一个女人,既是自己的母亲,也是自己的孩子”。

  《可怜的东西》基于这个矛盾的设定,讲述了一个女人,或者说是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成长、自我解放的故事。

  维多利亚·布莱辛顿(艾玛·斯通 Emma Stone 饰)因为婚姻不幸,被偏执强势的将军丈夫虐待选择自杀。

  但在这个奇幻的世界,死亡并不是她生命的终点。

  科学怪人古德温发现了她的尸体,基于人道主义精神,将她腹中胎儿的大脑移植到她的脑中,并给她取名贝拉·巴克斯特。

  没错,这个显然违背伦理的操作,其实是古德温朴素的善良。

  剧中设定自杀在当时是一种精神疾病,就算维多利亚·布莱辛顿被救活,也逃不掉进精神病院的结局,这显然与她追求解脱的初衷背道而驰。

  贝拉·巴克斯特,一个拥有成熟女性身体,婴儿心智的生命体,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她称呼古德温为上帝,被当作实验生命来记录。古德温甚至特意请来一位学生麦克斯全天监控贝拉的成长。

  成长初期的贝拉,被禁锢在古德温的别墅里,被女佣打扮成加大版女童。

  除了不能离开房间,她不受限制地学习语言、摄取知识。

  分不清善恶,也没被灌输礼义廉耻,她时而表现出无道德的残忍,在古德温的实验室用手术刀猛戳尸体以发泄不满。时而因为无羞耻感在公共场合做出惊人之举,比如在餐桌上自慰。

  贝拉像是一个3至6岁步入性蕾期的孩子,对自己的器官产生好奇,并从中获得了乐趣。

  可她毕竟不是个孩子,成熟女性的身体与纯真无知的眼神,几乎是对纯欲风最本真的还原,麦克斯很快被贝拉吸引,在古德温的允许下和贝拉缔结婚约,成为她合法的未婚夫。

  但他不是唯一一个。

  负责替贝拉与麦克斯拟定婚约的律师邓肯,作为一个游戏人间的花花公子先麦克斯一步,爬窗走进贝拉的屋子,并将其拐带出别墅。

  道德标准更低的邓肯和贝拉一起共赴巫山,完整了贝拉对自己身体的探索,而这一阶段的贝拉用天真的口吻将性行为描述为“激烈的跳跃”,对她而言这只是一项让自己感到愉快的活动,自己做,和谁做,在哪儿做都可以。

  正如邓肯一开始所宣称的,“我只热爱冒险,几乎没有忠诚度可言”。

  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却是贝拉,而当邓肯发现自己不是贝拉唯一允许的性伴侣时,当场破防,双标到立刻对贝拉实行了二次“拐带”——将其装到箱子里带到邮轮上。

  贝拉对外界世界的物理探索被限制在邮轮范围,但与各类怪人相遇交流后,她对世界的理解通过阅读飞速拓展,从对身体的探索也延伸对精神以及人类社会的探索。

  在这个阶段,最初吸引她的“激烈的跳跃”失灵了。

  单纯的激素飙升,生理上的快感比不上阅读带来精神上的丰盈。

  她思索阶级带来的苦难,信仰包装的谎言,贫富分配不均造成的悲剧。在见识到贫民窟的破败与在死亡边缘的生命时,她的同情心与愧疚油然而生。

  意识到自己所处的阶级,享受到的红利,为了填补内心的不安,贝拉搜刮了邓肯所有的钱,试图赠与贫民窟受苦受难的人们(被海员昧下)。

  也因为没钱,她被赶下邮轮开始认识世界的第三篇章。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基于所处的位置。

  无论是在别墅中被当作实验对象的贝拉,还是跟随邓肯走后被视作私人财产的贝拉,一直处于精英阶层。有意识以来,她的生活从来不用为钱发愁,不用为获得生存物资发愁。

  在此之前,贝拉对世界的认识来自于书本,来自于别人的口述,来自于自上而下远远一眼眺望。

  被赶下船沦落到巴黎后,生存经验更加丰富的大律师邓肯原地萎靡,自暴自弃,成了只会抱怨“没钱”的悲观废物。

  反倒是刚刚意识到世界存在贫富差距的贝拉,承担起了“养活”两人的重任。

  她赚取生存费用的方式,成为30法郎一次的廉价妓女,便是本片的最大争议所在。

  

  反对者认为,艾玛斯通的大尺度情色戏毫无意义,并且充斥着剥削意味。

  而艾玛斯通的回应否定了这一说法,作为制片人,她认为自己不应该因为以演员身份主演了这部电影,就被独立于“男导演和男作家”这个主创团队之外, 她不仅是女演员,也是女制片人,对这部电影走向也起了关键作用 。

  支持者认为,成为底层妓女既合乎剧情逻辑,又快速完成贝拉对性的祛魅。

  与底层男性无感情的亲密接触时,性从探索自我的手段变成与世界交流的方式,她以身体为生产资料了解男人的丑陋、羸弱和道貌岸然。

  当然,这是属于《可怜的东西》的故事。

  如果发生在现实,她只会成为《悲惨世界》里的芳汀,没有挑选客人的自由,更别提外出学习,不仅要出卖自己的尊严,而是沦落到贩卖自己器官,从头发到牙齿。

  这种向下的自由,注定只存在于非现实的时空。

  有钱买票回家的贝拉,主动选择留下,和精通哲学与文学的老鸨讨论妓女的选择权,与妓女伙伴去学习医学知识,参加社会主义集会。

  我想应该没人将这当作对妓女职业的美化。

  这显然是个不会发生在过去、也不会发生在未来的科幻故事。

  第二大争议,聚焦在贝拉的最终选择。

  贝拉最后回到德温身边,决定与未婚夫履行婚约。

  这样一个不同寻常,没有羞耻心与道德观念的女人,最终走入婚姻,让部分观众不满,觉得这样的结局充满教化与规训意味。

  而在我看来,贝拉的体验远远没有结束。

  这是《可怜的东西》的结局,而不是贝拉的结局。

  结婚可以是体验的一部分,离婚也可以。

  对于一个生来自由,不受管控的新人类,新女性,她的人生注定是一场冒险。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