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观众似乎更爱“短剧味儿”的长剧。
欢网大数据显示,微博认证的四部爆款剧中,《与凤行》《庆余年第二季》《玫瑰的故事》三部剧都在短视频平台剧集周榜中热度破亿。而用短剧套路拍的《墨雨云间》,更是成了上半年剧集市场最大的黑马。
这股风甚至吹到了电影领域,被观众诟病像是短视频拼起来的电影《默杀》,截止7月28日,票房已经突破12亿,暂位2024年票房榜第六位。
相比之下,许多被观众和业内寄予厚望的大剧,热度和口碑却不及期待。被观众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节奏慢、铺垫多、不够爽。无论创作者如何讲创作原理、做类比、甚至卖惨,观众似乎都不买单。
那么,长剧“短剧化”是否成了长剧志在必行的路?用短剧手法拍长剧,在实操中是否可行?这又会对整个长视频市场带来哪些影响?对此,娱理工作室专门进行了调查。
“长短”界限正在模糊
长剧的短剧化倾向,其实在多年前就露出过端倪。
2019年,《庆余年》的播出曾引发万人空巷。彼时,市场上还没有大量快节奏、强反转、有爽感的短剧出现,而《庆余年》凭借其“现代人穿古代”“大人穿小孩”的设定,快节奏打出一个个搞笑片段和爽感剧情,再加上其精品化的制作,让观众大呼过瘾。
五年后,《庆余年2》在制作、演员演技上均有升级。但此时,见惯了各类短剧的观众,反而觉得《庆余年2》的人物线铺垫、刻画太多。与其说《庆余年2》观感不如第一部,不如说是它没有跟着短剧同频“进化”。
2024年暑期,《墨雨云间》的大爆,又把“长剧短剧化”搬到台面上。这部剧融合了当下热门短剧多个要素,比如重生复仇、替身文学、破镜重圆、发疯发癫。虽然细节、逻辑经不起仔细推敲,但却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情绪价值。
《墨雨云间》导演、编剧马诗歌曾在新浪潮论坛中提到,早在三年前,于正便预感到长剧观众一定会受短视频影响,并提出了“长剧短剧化”论调。寻找制作团队时,他就找到了完全没有长剧创作经验,曾执导过《报告老板!》《大侠黄飞鸿》等知名短剧的马诗歌。
做第一稿剧本时,马诗歌是按照短剧的强情节、大冲突、多反转的风格来做的。在强情节的基础上,再由任亚南和杨州两位长剧经验丰富的编剧去丰富人物,这才让《墨雨云间》同时兼顾了短剧畅快的节奏感和大剧的厚重感。
目前,短剧早已卷成了专业玩家的“游戏”。周星驰、王晶、黄晓明等资深影人,央视频、芒果TV、阅文、华谊兄弟等多家权威媒体、平台、影视公司,都纷纷下场操刀短剧。近期,东方卫视S+级综艺《开播吧!短剧》,也开始公开招募青年演员。
DataEye数据显示,目前一部精品现代剧成本达60-80万元,民国、古代题材高达80-100万元,直逼海外短剧的成本。娱理工作室也曾报道过,由于投资小,时长有限制,长剧通常一天拍2-3页纸,但短剧一天则要拍8-10页纸,最多一天能拍17-18页,没办法扣太多细节。但有长剧经验的短剧团队,会在优化剧情节奏的情况下,同时保证画面质感和网剧相当。
当短剧在演技、服化道、画质等“短板”上贴近长剧时,长剧也正把手伸向短剧的“长板”。
“长剧短剧化”可操作吗?
那么,从创作流程来看,长剧短剧化的可操作空间到底有多大?
IP选择上,短剧由于成本限制,通常会由编剧原创,不会直接买IP。娱理工作室曾报道过,头部短剧公司点众选题材是“预测热点”。编剧会通过后台数据,判断用户接下来几个月可能感兴趣的方向,以及市场差异化,从而选择要改编的小说。Dataeye数据显示,6月短剧热力榜TOP40中,便有大量短剧题材为实时热点高考、综艺热点《歌手》。
某知名影视公司文学策划小小告诉娱理工作室,长剧目前选IP的主要途径仍是晋江、豆瓣等主流文学平台,更关注榜单前几名和头部作者。但因为长剧制作周期长,至少要两三年,她们会对未来的市场趋势和热门话题做大方向判断,而不是像短剧一样,只预测未来两三个月的热点。
“目前来看,会有更多观众接受和拥抱性别平等观念。目前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不会变,打工人普遍疲倦,治愈系还是会有好的市场。另外可以预测一些社会情绪,比如大家普遍焦虑的降薪、就业难、大龄失业、养老等等,肯定都是未来的热门议题。”
而在率先实现了“编剧中心制”的短剧产业,编剧思路和长剧也不尽相同。
编剧夏梦莹是长剧编剧出身,但也创作出了爆款短剧《全资进组》。她告诉娱理工作室,短剧一集时长基本在5-20分钟左右,但长剧至少会30分钟起。
通常来讲,短剧偏点状叙事,会围绕一个核心事件展开。编剧要把节奏加快,每段情节放“钩子”留下观众。角色上,男一女一,男二女二已经是极限了。但长剧是线性且多线叙事,需要用很多铺垫来塑造世界观和群像,且角色都是人物关系网。前期梳理世界观和群像的时间,往往是写一整部短剧的时间。
然而,在如今的编剧行业,所谓“短剧编剧”和“长剧编剧”的界限早已被打破。夏梦莹提到,长短剧虽然写作模式不同,但创作技巧是相通的。反而因为近两年长剧编剧需求下降,短剧需求上升,很多长剧编剧去写短剧,腰部编剧也有了露头的机会。
“用短剧的方式去写长剧,能让故事更精炼,节奏更紧凑,能短时间内让观众迅速感受故事的张力。但也会欠缺一些东西,比如我近一年半都在写短剧,最近重新回去写长剧的时候,我会经常审视自己,是不是缺少一些烘托、伏笔和铺垫。”
“长剧短剧化”将会带来什么?
《墨雨云间》导演马诗歌曾提到,短剧对给市场带来的最明显的影响,就是观众对无聊的容忍度会很低。一旦节奏缓下来,冲突不够大,可能就会丢失观众。
与其说目前的创作趋势是“长剧短剧化”,不如说是短剧在倒逼长剧拒绝无聊与拖沓,在保证节奏的基础上,再去完成复杂的表达。
小小看来,长剧和短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品类。如果有一条坐标轴,最左边是艺术性,最右边是商业性,那轴上的顺序就是艺术电影——艺术剧集——商业电影——商业剧集——短剧。短剧相比长剧更接近纯商品和初代网文,主要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而长剧则有更多作品属性,甚至是艺术属性。
大量案例证明,目前的国内市场确实需要且欢迎快节奏、强反转、情节烈度大的剧集。《墨雨云间》爆火后,小小所在的公司就曾开会提出,要重点关注女性复仇元素,甚至把一些IP改成类似复仇爽剧。其次,一些适合“短剧化”的题材也要加快节奏,或者直接变成短剧题材,比如甜宠剧,就做分账剧和10分钟的短剧。
夏梦莹认为,“长剧短剧化”也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剧市场。“现在分账长剧基本没什么片方去做了,因为确实不挣钱。在这种情况下,20分钟左右一集的中剧性价比更高,也为许多困境中的片方提供了一个新的转型渠道。”
然而,目前所谓长剧的“短剧化”,其实只是在情节和节奏上更尊重观众的喜好,而不是在IP、成本、制作等流程上全部向短剧看齐。
于正就曾发文提到,《墨雨云间》是他亲自带着马诗歌导演和二位编剧一点点改的剧本,从选角、剪辑到OST全部亲力亲为,且成本就花了2个多亿,全部是实景制作,这在如今的短剧行业中是不可能完成的。做完长剧后,《墨雨云间》导演马诗歌也觉得,长剧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对复杂人物的刻画和史诗类故事的讲述,这都是短剧碍于篇幅和制作不可能完成的。
可以发现,近两年同时具备高口碑、高热度的几部剧集,均是集数“降级”,但质量“升级”的剧集。
比如腾讯视频X剧场的《漫长的季节》,爱奇艺微尘剧场的《我的阿勒泰》,优酷白夜剧场的《新生》。长视频平台在内容排布上,仍需要一部分高质量剧集沿着原来的路径探索,满足不同的受众群体。“短剧化”的可以是集数,但质量却是愈发“电影化”的。
所以,“长剧短剧化”趋势并不是鼓励创作者自我矮化,而是避免创作者的自大。只有尊重观众、相信观众,才能真正赢得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