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4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走进中宣部发布厅,他们有哪些故事

4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走进中宣部发布厅,他们有哪些故事
2021年06月08日 15:13 新浪网 作者 新京报

  新京报讯(记者 陈琳)6月8日,中宣部就“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在现场,4名脱贫攻坚领域党员代表分享了脱贫攻坚战中感人至深的故事和经历,他们都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郭晓荣

  囊谦是“第二故乡”,收获藏族群众最真诚的友谊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郭晓荣,从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洛川到青藏高原腹地的玉树囊谦,在这块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第二故乡”走过了30年,“从初到时的不适应到渐渐熟悉这个地方、爱上这个地方、融入这个地方,我收获了当地藏族群众最真诚的友谊,这是我今生最大的财富。”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郭晓荣。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我在囊谦生活了30多年,山大沟深,自然条件严酷,老百姓因灾因病返贫,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郭晓荣说,精准扶贫工作开始以后,党的惠农政策更多了,使他坚定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郭晓荣介绍,在落实囊谦县白扎乡也巴村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时,当时有部分群众对国家政策不了解、不支持,使项目一度无法落地。他和同事花了十几天走村入户,向群众宣讲精准扶贫政策,最后得到了群众的理解。

  如今,老百姓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感觉到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初衷。再加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这些群众更加坚定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在一次回访中,当初不理解、不支持的部分群众向他们献上哈达,用藏语向他们说了一声“噶正切”(意为“谢谢”)。

  林占熺

  放弃国外就业机会,“不能因为小家而不顾大家”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因昨天不小心摔了一跤,今天坐着轮椅来到了现场。

  林占熺说,他是从闽西大山林里走出来的农民孩子,“从小立志学农,1964年高考的时候,我填的志愿全是农业院校。”福建农学院毕业后,他插过队,从事过行政、党务和科研工作,为了让老少边穷的贫困乡亲,能够开拓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他放弃了从政的机会,开始了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研究,1986年获得了成功。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受访者供图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现在菌草技术已经拓展成为以草代木发展菌业,以草代粮发展畜牧业,以及菌草菌物肥料、菌草生物质能源、菌草生物质材料等领域,尤其是在菌草用于生态治理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我国四大沙尘暴的策源地之一——内蒙古阿拉善,用菌草防风治沙”。

  菌草技术获得成功以后,一个美国华侨农场主给了高薪,让林占熺到他的牧场工作,“我为什么没有去呢?因为我在指导51个县的贫困农户脱贫,我不能因为小家而不顾大家。”林占熺说,这个选择也使得菌草技术在我国14个深度贫困区得到应用,并传播到全国各地。

  如今,年近80的林占熺还在为菌草事业奋斗。他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菌草技术发展成菌与草交叉的新学科菌草学,在黄河两岸筑起千里菌草生态安全屏障。

  杨宁

  留守儿童当上大学生村官,为垫付种植物资卖掉婚房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宁是一名大学生村官。11年来,她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脱贫增收,2020年,江门村95户贫困户、327名贫困人口全部成功脱贫。村里的贫困发生率从20%降为0,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宁。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在这11年中,让她最感动、印象最深刻的是贫困户思想的转变。在江门村有一户贫困户叫刘枝福,他的妻子是一位聋哑人,平日里杨宁都叫他老福。2017年,杨宁在村里召开产业发展动员会,号召大家种植“紫黑香糯”稻米。当时在会上,村民们都不做声,谁知道老福第一个站出来说“我们相信小杨,跟着你一起做。”

  为了筹集启动资金,杨宁偷偷把家人给她准备的婚房卖掉,为村民垫付了种植的物资和物料。那年秋天,迎来了大丰收,老福的妻子打着手语告诉杨宁:“谢谢你小杨,因为你,我们家顺利脱贫了!”杨宁说,这是她人生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

  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杨宁说,她是一个留守儿童,小时候村里的阿娘们给了她童年的温暖。2010年大学毕业,她已经得到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但她同时了解到,家乡正在选聘大学生村官。“这是一个很难的抉择。但如果我不回去,这个穷根什么时候才能拔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应该到大苗山最需要我的地方去。”

  王泽勇

  驻村第一书记带来脱贫“新门路”

  贵州省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第一书记王泽勇。2016年4月,他到水井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5年来,他和广大基层干部一起强支部、兴产业、惠民生。通过全村共同努力,水井村从一个省级二类贫困村蜕变为整村脱贫的美丽乡村。

  “脱贫不是单纯地扶贫,而是我们为了共同的理想、目标,并肩作战。”王泽勇说,“我也是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孩子,今天能有幸去战贫、斗贫,更是要和老百姓勠力同心。”

贵州省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第一书记王泽勇。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王泽勇回忆,2019年冬天,猪肉价格上涨,水井村莲藕也受到连锁反应滞销。当时村干部、村民都急坏了,最后想能不能把莲藕加工成藕粉。没想到因为高原莲藕生长周期长,加工出来的藕粉纯度非常高,很快拿到检测报告和生产资质。藕粉做出来怎么卖又成了问题,王泽勇的派出单位航空工业了解到情况以后,在全集团呼吁,藕粉被集团员工采购一空。“扶贫这个事让我感受到,扶贫并不是我们扶贫干部在战斗,而是全社会上下都在支持我们,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在水井村,老百姓称王泽勇为水陆空“三栖”书记,还编了一首布依山歌:“书记城里来,满身帮扶经。走村又串户,带来新门路”。

  王泽勇带来了哪些“帮扶经”和“新门路”?他说,对于一个贫困村来说,产业发展如何破题是脱贫攻坚的关键。2016年底,水井村成立了村集体公司,以村集体公司统筹全村的产业发展,在全村的山上种了茶叶和果树等,之后又发展乡村旅游,建了荷叶茶、绿茶综合生产车间,还有藕粉生产车间。通过四年多的努力,全村的销售收入突破了400万。现在,水井村推广出农企、农超、旅游和网络四大销售模式,又增加了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白爽 校对 翟永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脱贫中宣部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