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一家三代接连确诊食管癌,喉咙有这2个异常,可别以为是慢性咽炎

一家三代接连确诊食管癌,喉咙有这2个异常,可别以为是慢性咽炎
2020年10月01日 15:08 新浪网 作者 39健康网

  半年以来,大林常感到胸闷、腹痛,最初以为是胃病,自行吃了一些药后不见任何好转,还偶尔出现咳嗽的症状,喉咙时常不舒服。他又以为是慢性咽炎犯了,直到有一天开始吞咽困难,他才到医院进行检查。这一检查完全推翻了他之前的“自以为”,他得的不是胃病,也不是慢性咽炎,而是食管癌

  

  一个隐藏的事实是,一年半前,大林的父亲因为食管癌去世。在大林确诊后,他的家人也赶紧做了体检,儿子检查出食管癌的早期癌变,如果再继续发展下去,很可能病情恶化。

  食管癌又称“广东癌”,与这些习惯分不开

  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临床统计显示,全世界每年有一半的食管癌新发病例数都在我国。研究发现,相比于其他癌症,食管癌的发病跟人的日常饮食有很大的关联。在饮食方面,趁热吃、吃得过快、吃得太过粗糙、蹲着吃饭这四种吃饭的习惯,在全国食管癌高发地区非常普遍。

  从整体上来看,广东省是国内食管癌发病的高发地区之一。根据《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食管癌已经排在肺癌、肝癌和胃癌之后,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第四大恶性肿瘤,每年的新发病例达到了25.9万人,死亡人数达到了21.1万人。

  饮食习惯是食管癌发病居高不下的相对较大的诱因。

  

  在广东的一些高发病的地区,人们喜欢吃粗和硬的食物,另一方面,腌制食品在潮汕地区也比较流行,这是食管癌的高发病因素之一。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铵,长期食用可能提高致癌风险。而且广东地区的人爱喝热汤和功夫茶,高温对食管造成反复的烫伤,从而诱发癌变,这也是食管癌高发的主要诱因。

  综合来看,长期吃腌制食品、喜欢吃发硬和粗劣食物、喜欢吃高温食物都会导致食管癌的高发。过去经常说食管癌是“穷癌”,是指饮食上相对粗糙,不过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食管癌的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这跟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食管癌早期症状很容易混淆

  食管癌在我国高发是一个显著的层面,另一个显著的表现是,食管癌在我国的早期确诊率很低

  以广东省为例,三分之二的食管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除此之外,在食管癌相对高发的河南林州地区,食管癌早期确诊的比例也很低。早期确诊率低下,主要是因为食管癌的一些早期症状容易和其他的疾病发生混淆。

  

  临床上的数据统计表明,浅表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率连2%都达不到,因为很多轻微的症状容易跟咽炎、食管炎和胃炎等症状混淆起来。

  95%的食管癌患者在早期有轻微的症状表现,比如吞咽不畅、阻滞感,但这些症状普遍很轻,患者自身往往容易忽视。

  吞咽困难以及咽喉部位下咽的阻滞感,这和常规的慢性咽炎症状几乎完全一样,但如果患者留心的话,还是能够发现一些细微上的不同。慢性咽炎的类似症状不会加重,而如果是食管癌,症状会显著加重,还会伴随整个胸部的疼痛或者不适。如果这时采取内镜检查,是可以发现食管的早期癌变的。

  这些人群尽早做筛查

  临床上,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比如胃食管反流;食管炎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有食管癌和胃癌家族史的人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比如抽烟喝酒、爱吃腌制、辛辣、熏烤食物的人;高危年龄组和高发地区的患者,都属于临床意义上的高危人群。

  临床上,45岁到65岁的食管癌发病率最大,占到了总发病人数的67.3%,所以高危群体达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应该做食管癌的定期体检筛查。普通内镜、食管粘膜碘染色、电子染色内镜是主要的检测手段,如果发现了疑似的病灶,还要进行病理检查

  

  对于大众群体来说,日常生活中的预防,主要是饮食和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首先要避免食用腐烂发霉的食物,此外,腌制以及煎烤炸的食物也要避免食用;其次要戒烟限酒,这两类物质对食管的刺激和损害是显而易见的;再者,要改善营养不良的状况,同时要注意补充微量元素,蛋白质的缺乏会出现食管黏膜增生,可能产生恶变,而脂肪缺乏容易降低免疫功能。

  最后就是一些饮食习惯上的避免,太烫和太过粗糙的食物不要吃的太快,会损伤食管黏膜上皮,导致溃破进而会诱发癌变。在这个基础上,还要积极治疗一般的食管疾病,比如食管炎、息肉、贲门松弛等症。

  

  只有在饮食和生活上积极的加以预防,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食管癌的发生。

  参考资料:

  [1]《全球新增食管癌一半在中国,这是为什么?》.腾讯较真.2020.5.19

  [2]《食管癌的早期信号、高危人群、检查和预防》.医学论坛网.2019.10.11

  [3]《惊心!父子侄一家3代接连得这种癌,只因喜欢…广东高发,2/3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广州日报.2020.9.2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