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10个月融资三轮,入选新基建榜单,思谋科技成为“准独角兽”的背后

10个月融资三轮,入选新基建榜单,思谋科技成为“准独角兽”的背后
2020年10月29日 15:53 新浪网 作者 创业邦

  作者丨乔

  编辑狮刀

  图源丨摄图网

  在前不久入选由创业邦发起的“2020中国新基建创新力量TOP100榜单”之后,10月28日,思谋科技又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据媒体报道,思谋科技已完成超1亿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了松禾资本、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基石资本、闻天下投资等机构。此外,在今年6月份Pre-A轮的投资方联想创投、IDG资本和真格基金也在本轮融资中继续加码,而IDG资本同时也是思谋天使轮投资方。

  这样的成长速度颇为少见,可以说,“未满周岁”的思谋科技,目前已经成为业内最年轻的“准独角兽”AI企业。

  常言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拥有了这样一个几近完美的开端之后,思谋科技在接下来的道路中似乎也不准备停下,其创始人贾佳亚曾表示,要加速升级和挖掘AI的整体服务智能,希望成为“波澜壮阔的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大时代下的重要推动者和变革者”。

  2018年以来,在“新基建”的大旗下,AI领域入局者众,思谋科技何来底气立下这一目标,又是如何迅速打开局面、实现强势增长的?

  AI的核心:与需求和场景相结合

  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曾经有句名言,“手里有个锤子,看谁都是钉子”。

  这句话被用来形容早期AI行业再合适不过了。彼时,刚刚兴起的人工智能被无差别地与各行各业相连接,从而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AI”的理解都浮于表面。

  实际上,作为一项技术,AI如何真正与具体场景和需求结合,才是产业化、商业化的关键。

  伴随着AI技术的发展,场景落地的重要性正在被强调。正如思谋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沈小勇所说,AI实现了一轮对于普罗大众的认知普及,在这几年里面,人们对AI的感受,普遍经历了一个从“无感”到“无所不能”,再到“好像很多都不能”,到最后“不知到底有什么能”的过程。相比于AI刚刚进入到大众视野中引起的躁动,目前市场上对于AI的理解已经趋于冷静。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在经历了几年的“考试”训练之后,几乎成为居家、安防等领域的“满分题”。

  但这种融合都只是特定有限场景下的考题,AI的触角还可以触及到更多的行业场景,而不是停留在方案演示里。

  如何找到方向?考验的还是对于行业需求的把握。沈小勇认为,在“新基建”这个巨大的市场中,AI若想在服务产业中享受红利,首先就得要了解和洞察需求,“条条大道通罗马,但首先要知道‘罗马’在哪里。”

  思谋科技选择的,是通过视觉AI技术赋能智能制造、超高清视频两大产业,而对所选赛道的洞察背后,是思谋科技核心团队20余年的技术研发和应用积累。无论是在高校时期与企业的联合研究应用,还是在大公司与业界的深度沟通合作,思谋的核心团队对于行业和客户的需求有着敏锐的嗅觉和精准的把握,而且具备触达需求、解决问题的技术实力,这对于一家AI创业公司来说,最为关键。

  聚焦两大赛道

  与一些公司选择从C端切入不同,思谋科技选择的赛道是技术难度更高、相关经验较少的工业界。一直以来,我国工业界与AI的结合进程都不甚明晰。一方面,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伴随着人力密集型产业向印尼、越南等地的转移,工业界“降本、增效”的技术需求十分迫切;但另一方面,工业界是一个高度碎片化的市场,产品难以统一、难以实现规模化一直困扰着行业。

  尽管工业自动化和数字化在很多地方已经有很高的完成度,但如何能高效快速、低成本地完成质检,仍然是业界难题。沈小勇表示,由于产品的大小、形态以及缺陷种类千差万别,至今工业界对此还没有很理想的解决方案,往往前面生产制造效率很快、到了后面质检阶段不得不放慢速度。而这一点,也成为整个生产的堰塞湖。

  为此,智能检测成为思谋AI和产业结合的起点。在以3C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主的高端制造业领域,思谋科技提供端到端的视觉AI全栈式服务,“思谋要做的事情不是制造,而是为制造的过程提质、降本、增效,让以前花费3分钟做的事情,用1秒钟甚至零点几秒的时间就能做完,并且做得更好、准确率更高”,沈小勇说。

  在这一目标下,SMore ViMo工业智造视觉AI解决方案应运而生,该方案赋予产线“眼睛”和“大脑”,配合光学成像方案,让AI自动识别产品上的缺陷并进行分类,甚至还能对生产工艺进行分析。以无线充电领域为例,思谋科技已经帮助国际知名消费电子品牌,实现了对无线充电器件的生产工艺和缺陷检测的AI全检。

  在智能制造之外,超高清视频领域是思谋科技的另一项主要业务。由于一张高清图片包含元素众多,涉及到多类别的理解处理,图像处理需要技术能够支持超宽“频谱”各种需求,视频则又增加了动态复杂性,这些导致了超高清领域的技术挑战。沈小勇表示,“视频内容和画质的多样性,也就意味着单个算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叠加算法造成的极高成本,在商业领域也是不能够接受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思谋研发提供了SMore Media超高清视频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如今已经完成了首个实时4K/8K超高清视频内容生产与增强系统,满足超高清视频内容和设备升级需求,且面向移动端推出了性能卓越的高清视频画质处理引擎,实现移动端100%实时增强、50%带宽节省和100%平台兼容。

(图片来源:思谋科技)

  目前,思谋科技的客户已达100多家,并与国内外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手机及智能设备巨头等达成合作,赋能产线数百条。在谈及为何选择这两个赛道作为切入点时,沈小勇说,“这两大领域是AI应用领域的深水区,非常考验技术、产品、工程、落地应用等综合实力,而思谋在这两个领域都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应用落地经验。”同时,随着新基建、国产替代以及5G应用等步伐的加快,AI在这些领域必然有着广阔的市场机会。

  看准朝阳行业,构建“自顶向下”逻辑

  在后疫情时代,思谋科技依然表现抢眼,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行业的准确把握。

  近些年来,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话题。据WIPOP 2019年人工智能趋势报告显示,50%的AI专利在过去5年内发表,而埃森哲和阿里云发布的《中国企业2020:AI红利渗透与爆发》白皮书中提到,人工智能在企业的应用从边缘逐步进入到核心,迎来各行业应用的爆发期。未来AI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5万亿元。

  对于生产商而言,如果说4G时代以前的竞争还停留在人力成本阶段,那么在智能化、数字化时代,利用AI技术实现降本增效、打通全自动生产,则是脱颖而出的最佳途径。可以预见,未来AI技术和大数据的结合将重构供应链,彻底改变旧的生产方式。

  创造一个全新的基础设施,这也是“产业+AI”重要的原因。

  但眼下,AI的发展还没到那个程度。沈小勇认为,目前AI正处于从做单一的算法开发到体系架构搭建的过渡期。不少AI从业者都是通过单点算法开发来解决具体问题,这可能会导致“每遇到一个新的问题,就需要重新开发一套算法”的被动局面,也可能会造成AI产品同质化、新产品开发周期长、研发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

  为此,思谋科技选择了不一样的逻辑路径,以搭建架构为着眼点。“思谋希望‘自顶向下’进行技术和产品研发,通过一系列世界领先的算法和工程能力,打造新一代AI体系架构和服务,从攻破行业的核心难点开始,由点及面打通不同场景,推动产业与技术更加全面紧密地结合”,沈小勇说。

  同时,在招揽人才的过程中,思谋科技形成了一个多元化背景的团队。其员工来自不同的企业和高校,“有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有来自互联网、工业制造、企业服务、软件、硬件的大公司,也有从创业公司锤炼成长起来的同事,因此思谋的文化也是非常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团队背景也可以让整个公司博采众长、快速发展。”沈小勇说。

  这样的路径和业务也让投资界青睐有加。查阅思谋新闻可以发现,历次融资的资方,都是具有强大实力和独特眼光的顶级投资机构。本次融资中,红杉资本、IDG资本、联想创投、松禾资本和基石资本等投资界“大佬”纷纷发声,“超出预期”“快速发展”“超强实力”“非常看好是他们的共同评价。除此之外,字里行间还透露出业界对AI服务产业的新期待,正因为有思谋科技这一类代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创新企业,AI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抛去AI加持的浮华泡沫,人工智能的价值在于创新实力和需求把握,思谋科技正在印证这一点。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新基建AI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