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我的面试官刘永好

我的面试官刘永好
2018年12月17日 16:06 中国经营报作者:中国经营报

  文/特约撰稿凌龙

  1992年5月,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下,全国兴起了一股全民经商的热潮。顺着这股潮流,我也在内心痛苦地挣扎中抛下瘦弱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从陕西一家研究所停薪留职,投奔四川希望集团。

  我还记得,当时到位于成都市青羊宫附近的成都希望有限公司驻蓉办事处(设在京川宾馆内)去面试,面试我的正是刘永好先生,换句话说,他是刘氏四兄弟中我认识最早的一个。

  记得办事处总共只有3间办公室,因此,刘永好与二哥刘永行共用一间。我进去时他背靠窗户坐在桌前,在示意我坐下后,他让我用10分钟时间介绍一下自己。那会的我,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有那么强的自我推销意识,只大致讲了一下自己的简况,5分钟就说完了。之后,他认真翻阅了我写的小说及其他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轻轻点了点头。

  不一会儿,他办公室隔壁的罗主任就过来告诉我:“你已经被录取了,回去办完手续就来上班!”没想到如此顺利,如此简单,因此我对刘永好先生的印象颇好,觉得他谦和、深沉、练达,这让我对未来有了新的憧憬。

  初到希望集团,我发现,这里从不拖欠员工的工资和供应商的货款,企业信用很高;提倡复印纸两面用,办公桌都是两面相对的那种;除非特殊情况,来客不论身份高低,都吃工作餐;部长与员工同在一间办公室集体办公;员工出门办事,绝大多数是用享受了一点点补贴的自行车;开会较少扯皮,效率很高;干部能上能下,给很多不甘碌碌无为的人创造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讲究公私分明(尽管这个“公”是私有企业之“公”),与国企和政府机关比起来,极少贪污受贿等行为;基本上可以做到令行禁止,企业运转比较顺畅,效率很高,等等。

  正是这样的企业运营新环境,吸引来了一批批不甘沉沦、积极向上的人,尤其是处在体制边缘的电大毕业生、民办教师、破产国企干部等。我与很多年轻人一样,就是在这种清新风气吸引下才投奔希望集团的,而这也正好给企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后来,我在还没有分家的希望集团里,创办了《希望集团报》的前身——《希望饲料报》。这份报纸一直受到刘永好的重视,可见他对企业文化,尤其是通过内部自办媒体为载体,来宣传和推动企业文化,在全国民营企业家里是走在前列的。后来,有很多企业都学习新希望集团办起了各种内刊。

  在我看来,刘永好也是一个性情中人。记得1996年秋,因工作需要我们一行到西昌出差。因为飞机晚点,大家便一起到机场对面去爬山。刘永好亲自驾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往上开,大家一路有说有笑地到了山上。车停在一个山坝处,我们一行下了车,刘永好突然发现路旁有一朵金黄色的野花,他上前采下来拿在手上高兴地看。

  同事王林霏是从国外回来的,与刘永好本人也算熟悉,他立刻上前开玩笑地说:“总裁,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紧接着,他又补充了一句:“不采白不采,反正李老师(指刘永好夫人李巍)又不在!”刘永好与大家一起大笑。

  在不同场合,我曾听到过刘氏四兄弟相互之间的点评,现将其他三兄弟对刘永好的点评辑录于后——

  刘永言:他精力充沛,处事机智,交往广泛,能言善辩,作宣传鼓动工作是一把好手,曾经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许多很好的机会;

  刘永行:在社会活动方面,他要比我们三个兄长高出一个数量级;

  陈育新:他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资本运作方面他肯定是高手。什么事在他手里都能办好。他是“永好”嘛!

  本文素材及配图为希望集团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希望集团报》前总编辑凌龙提供,由本报记者党鹏整理成文。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