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姚洋:货币政策退出可能性较小

姚洋:货币政策退出可能性较小
2020年10月26日 12:06 新浪网 作者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李艳洁北京报道

      疫情冲击下,最新公布的中国三季度经济数据可谓全球经济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国家统计局10月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累计增速年内首次实现由负转正。

      面对逐渐向好的经济运行情况,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否有必要考虑退出?10月20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每月谈”论坛上表示,目前经济增长仍然需要大量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复苏也需要大量资金,“恐怕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是比较好的退出时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GDP累计增速年内首次实现由负转正;货物进出口总额231151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消费市场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由上半年的下降1.3%转为增长0.6%。

      面对令人欣喜的数据,专家提醒,经济复苏情况仍然面临很大的风险。

      民间融资应适当“开渠放水”

      姚洋认为,国内的挑战主要是中小企业复苏问题。“过去几个月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出口、政府投资和房地产,中小企业贡献比较小。要使经济恢复常态,中小企业必须复苏。”

      “中小企业亏损依然很大,特别是服务型的中小企业还没有得到全面复工复产。中小企业不活,经济就没办法全面复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

      姚洋表示,现在消费正逐步恢复,中小企业就有恢复的可能性,但接下来要面临的就是融资问题。“过去几个月社会融资增长速度和平时相比并没有快多少,说明整个社会对融资没有迫切需求,该得到的已经得到,没有得到的还是没有得到。”

      刘元春表示,民间投资占我国整体投资的60%,但是到目前为止民间投资的增速还没有转正,说明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发。

      “中国的事情总是像钟摆一样,2年多的去杠杆过度了。2010~2017年,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的金融市场有许多好处,也有许多风险,监管部门应该有更好的管控办法。”姚洋建议,应在去杠杆的基础上,实现监管平衡,既要把控风险,又要找到一些敞口让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当前财政和货币政策应持续

      多项经济数据增速由负转正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否会退出,是公众极为关心的问题。

      对此,姚洋和刘元春表示,考虑到我国财政支出惯例,未来3个月财政支出将加大力度。

      “我们大部分项目刚开始全面上马。上周我去江苏参观发现,很多地方都在进行大型项目督导,全面上马的区域依然很少,个别区域只达到计划数量的30%多。下一步我们需要上马和能够产生经济拉动的项目还是不少的。”刘元春表示,疫情导致财政支出节奏放慢,整个四季度速度会加快,明年一季度财政资金支持将相当充裕。

      刘元春认为,接下来我们需要考虑财政支出效率问题。“因为疫情的关系,今年1~8月财政累计支出15万亿元,完成全年的60.5%,而过去10年1~8月平均值达到66%。”

      “全国两会确定了今年的国债规模是8万亿元以上,这个规模是比较适当的。力度非常大,但是很多钱实际还没到位,未来3个月很多资金都会到位。”姚洋表示。

      在货币政策上,姚洋表示:“我个人判断,货币政策退出的可能性是较小的。”

      “中国经济到现在仍然是高负债高增长的,我国信贷每年增长11%~14%,换取大约6%的增长水平,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没有引起较大的通货膨胀,为何需要那么多信贷来支持6%~7%的增长仍然是个谜,但这是个常态。从这方面来说,货币政策不能那么快退出。”姚洋表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