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亿元拍品减少 内循环好于预期 艺术市场冷热交织 拍卖行“疫考”求变

亿元拍品减少 内循环好于预期 艺术市场冷热交织 拍卖行“疫考”求变
2020年09月23日 17:41 新浪网 作者 中国经营报

  文/黄玉璐

  秋日胜春朝。

  受疫情影响,2020年艺术市场交易明显延迟,进入8月,国内多家拍卖行的春季拍卖终于姗姗来迟,在早秋弥补暖春之缺。9月,“艺术深圳”博览会也如约而至,这项一级市场的盛事同样呈现出相对乐观的复苏态势,据报道,成交额远超预期。

  花气袭人知骤暖,回温之际,业内人士也坦言,一场“大疫”依然为国内艺术市场带来难以磨灭的影响,以二级市场为例,征集遇阻、藏家谨慎、亿元拍品减少,如何“钻之弥坚”、遇挫更勇,考验着拍卖企业的战略与积淀。

  临近十月金秋,国内多家拍卖行也将举行秋季拍卖甚至年度首季拍卖,交出“疫考”答卷,业内人士认为,买家购买力依旧可观,“内循环”“本土化”显成效,但供给与需求两侧都相对理性。拍卖行减量提质,重磅拍品将上拍;主要藏家受冲击小,收藏群体渐冷静。

  海外征集遇阻,家藏“生货”频现

  “这个藏家和我们磨合了5年。”

  “有很多作品,我们真是盯了好多好多年,有一些甚至10年以上。”

  疫情之下,本就多费周章的拍品征集更几经周折。北京保利多位部门主管都曾向笔者提及,精品征集本就是耗时数年的“长征”,而由于疫情阻隔,难以与藏家面对面接洽,使得征集更是难上加难。

  “像我们过去,海外收藏大概有半壁江山,今年这一块受到很大影响。”发布会上,北京保利拍卖中国书画部艺术总监殷华杰并不讳言疫情对近现代书画板块的征集影响,尤其在北京保利2019年秋拍,近现代书画板块刚创新高峰——李可染山水画《万水千山》拍出2.07亿元高价。不过他也强调,虽然此次近现代书画拍品可能难达单件亿元的高价,但立足国内,“减量提质”,征集过程中依旧得到老藏家的支持,李可染、齐白石家藏“生货”首度显山露水。

  疫情之下,艺术品流通相对受阻,而深入挖掘而来的家藏“生货”则成为近阶段市场一大特点。

  艺术品拍卖业内,所谓“生货”,多指首次面向拍卖市场的作品。在艺App及云杪文化创始人、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谢晓冬表示,重要藏家非常看重来源和流传有序。而部分家藏多年的名家之作也被视作“血统纯正”,包括今年8月以8625万元成交价刷新个人纪录的周春芽作品《春天来了》,正是周春芽赠予友人后被深藏35年的“生货”。

  殷华杰介绍,此次北京保利征集到的李可染家藏作品中,均有其在人物和山水绘画的佳作,如根据音乐家马思聪作曲的交响乐同名创作的《山林之歌》。齐白石家属也友情提供3件作品,包括齐白石为太太创作的《青蛙》。殷华杰透露,这3件拍品始终深藏齐家人身边,从未露面,尤为难得。“应该说这是一种藏得很深的作品。”殷华杰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能够征集到珍贵家藏,除了考验团队深入挖掘的能力,也有赖于藏家的长期互动和服务。

  

  除北京保利之外,北京宝瑞盈拍卖也将于10月举行的十周年拍卖中上拍傅抱石的家藏“生货”、献给其夫人的《春光》。秋雨共寒,疫情中宝瑞盈也同样经历征集困境。“二线拍卖公司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自身的专业、强大的人脉和好朋友的支撑。”杨武也透露,此次面市的1200多件拍品中,大部分由他一手征集,书画鉴藏家刘志远称其为“千里走单骑现代版”:“征集的难度是大家想象不到的,比往年更是难上加难。”

  杨武原本计划举行十周年春拍,特别为此“想尽办法”征集到与主题相符的这件《春光》,最终只得在秋季面市。而由于大拍、春拍缺席,中国拍卖协会8月发布的《拍卖行业2020年上半年经营情况分析》指出,文物艺术品拍卖业务受疫情影响较大,上半年成交额仅为6.88亿元,同比下降81.99%。

  “好画不怕晚”,杨武依然对这件《春光》抱以颇高期待,在他看来,《春光》除了有34次出版著录和10余次展览纪录,且5平尺的画幅够大,再加上“人物要比山水贵得多”“家藏渊源出身这么好”,高价在望。

  

  除此之外,近年二级市场“红人”常玉的集锦“常玉巴黎概念——王济远珍藏册页”,也是拍卖公司华艺国际(北京)在10月首拍中的主推拍品,同样主打常玉赠友珍贵家藏、90年来首度露面。

  头部憾缺亿元拍品 买卖双方冷热交织

  相较往年,受疫情冲击,多家拍卖行都调整策略,减量保质,“拳头性”亿元拍品有所减少,同时藏家竞拍更为理性,不过业内人士依然认为,市场行情明显好于预期,“价高则灵”也不再是新一代藏家群体的“金科玉律”,反而在疫情冲击和买方调整后,市场更重视、更回归艺术本质。

  “今年疫情期间,已经举办拍卖会的拍卖公司在亮相的拍品上也有了一些不小的变化。”殷华杰指出,以往部分拍卖公司每次逢拍卖,特别是大拍,总有一些最亮眼、拳头性、重量级或者实际上就是高价位的作品。“而这次我们感觉,大家并没有那么刻意地去追求那些高价作品。”

  以今年延期到8月举行的嘉德春拍为例,近年延续多季的亿元拍品首度缺席,最高成交价为周春芽的《春天来了》,8625万元。总体来看,亿元拍品仅两件,为永乐拍卖推出的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6 NO.6》,成交价1.61亿元,以及北京荣宝上拍的齐白石《花草工虫册》,成交价1.299亿元。

  除了征集困难,拍卖行也有市场层面的考虑。“全球经济下行的时候,疫情还是没有结束的状态下,经济仍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阶段,这时候再推出那种动辄过亿元的作品,有点不合时宜。”一位资深艺术拍卖从业者对笔者表示,“能组织一些艺术水准更高,而标的价格不那么凶猛而是比较友好的,且具有收藏潜力以及耐人寻味的一些作品,是我们的首选。”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疫情之下仍能有亿元拍品出现,已经好于预期。再加之曾梵志、周春芽、董其昌等当代和古代中国艺术家作品成交价仍在今年创个人纪录,这被业内视作艺术拍卖市场“内循环”的向好势头,同时闭幕不久的一级市场展览“艺术深圳”成交额也远超预期。

  在杨武看来,艺术市场尤其二级市场复苏好于预期,可能由于艺术品的主要买家受疫情影响并不显著。“因为受影响的主要是服务业、制造业,但在艺术品的行当里,我们的客人多是金融业、互联网还有地产界的,还有一些做矿业的。”而此前国内高净值人群在高速发展阶段依然沉淀了较多原始积累,因此杨武对接下来的拍卖成果也抱以较好预期。

  与超预期恢复态势相对应的,是将要露面2020年秋季拍卖的重大拍品。

  包括被谢晓冬称为“原子弹级别”、北京保利主推的《十面灵壁图卷》,长近30米、高55厘米,其作者明代画家吴彬另一幅作品《十八应真图卷》在2009年保利秋拍以1.6912亿元成交,创当时中国画拍卖价格新的世界纪录。

  

  宝瑞盈则祭出人称元代画家李容瑾的界画《汉宫秋苑图》和“清初四僧”之一石涛目前现身市场最大尺幅、16.1平尺的山水作品《谪仙楼山水》。前者李容瑾被称为“界画第一人”,流通于市的作品极少,后者为收藏大家王季迁的旧藏。

  

  不过,恢复超出预料,不代表藏家一时脑热,同台竞技的同时,拍卖企业或许还需一起面对藏家的冷静与理性。行空间艺术总监曲晓丽对媒体指出,今年买家竞价速度较往年慢了很多。“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投资收藏正逐渐回归理性,外界因素对艺术品价格的影响弱化了。藏家或爱好者开始将注意力更多放在艺术本身。”

  在殷华杰看来,艺术市场价值回归、趋于理性是大势所趋,通过几十年发展,尤其经过千禧年后突飞猛进的收藏热,艺术拍卖市场已相对成熟与稳健。”中国艺术市场开放后,第一代藏家或许还主要抱以“恶补文化”和投资获利的收藏目的,而新一代藏家群体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有了很大提高,对艺术的认知也达到新高,更追求对作品的解读、欣赏喜爱以及心灵的打动。“可能这是一种收藏的最本质意义,也才是回归到市场的本源。”

  杨武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也期望艺术拍卖行业能告别过去以“投资保值”为噱头的过度宣传和价格激荡,而是真正回归对艺术的推广普及。“我对我的客人说,你的企业良好发展,每年拿出纯利润的30%投资在这儿,你就留着(艺术品),买就买你喜欢的。”他强调:“赚钱是次要的,艺术是本源。”

  (编辑:黄玉璐 校对:颜京宁)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新冠肺炎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