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戈壁之花”陈少春: 用脚丈量山川大漠 参与科考南沙群岛

“戈壁之花”陈少春: 用脚丈量山川大漠 参与科考南沙群岛
2019年10月17日 07:54 新浪网 作者 新快报

  “戈壁之花”陈少春: 用脚丈量山川大漠 参与科考南沙群岛

   ■陈少春向记者展示她参与绘制的《广东省卫星影像图》。

  “戈壁之花”陈少春: 用脚丈量山川大漠 参与科考南沙群岛

   ■陈少春军装照。 受访者供图

  “戈壁之花”陈少春: 用脚丈量山川大漠 参与科考南沙群岛

   ■在“十三间房”——一处著名的风口,陈少春和战友在作业。受访者供图

   年轻时,她曾和战友们脚踏戈壁,凭着航测专业知识为祖国寻找石油;中年后,她主持完成了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科学考察的航测成图,并荣获中国科学院特别奖励。在各种光鲜亮丽的影像中很少见到她的身影,她是默默而闪光的“航中五班”群体的一个典型代表。

   “有书读,能当兵 我高兴得不得了”

   陈少春祖籍广东化州,自小跟着父母来到广州。陈少春的父亲是大学教授,她是家中四五个孩子中的老大。入读省文理学院附中(今华师附中)后,她初二就曾报名参军。“可惜那时候年龄太小了,去不了。”陈少春笑称,初三时她终于如愿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测绘女兵。

   在形容这一段求学时光时,陈少春称“每天都想着要多学点东西”,因为“有书读,有饭吃,能当兵,我高兴得不得了”。

   当时,陈少春学习的专业是航空摄影测量,这是一门对数学、地理等学科知识要求很高的专业。她坦言,当时名义上是中专,但是要学习大专的内容,比如高等数学、微积分、大地测量学等。“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锻炼后,基本上全天都在学习。”陈少春说。

   但当时陈少春并不觉得苦和累,她说,参军为的是什么?参军就是来学习的,要有事业心,学成之后报效祖国,“我们当时几十个人都很热爱这个专业”。而陈少春在军校里的优良成绩,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沙漠里风大 嗖嗖地仿佛要把人吹起来”

   “用脚走出来的地图”—新疆的出测时光 条件艰苦但超额完成任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中国还没有一张完整、统一、精确的地图,急需大量测绘人员去展开作业。陈少春说,测绘工作分为外业和内业,外业是实地考察和测量、收集数据等,内业就是将外业收集的数据变成地图的各种室内作业。

   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毕业后,1955年,陈少春和另外14名同学一起加入当时石油部所属的航测外业队,她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到新疆哈密实施航测作业。

   “沙漠里的风很大,嗖嗖地仿佛要把人吹起来。”陈少春回想起那些日子,叙述马上就有了画面感。她笑着说,在那些天的夜晚,沙漠的大风飒飒作响。在大漠里只能住在小帐篷里,因为帐篷太短,她只能蜷缩着睡觉,否则脚就要伸出帐篷外。如果帐篷没扎稳,半夜大风一来,帐篷就会被全部吹起来。“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盖在我身上的棉裤被风吹得在空中旋转,还挺好看的。”陈少春说,有时半夜还会听到狼叫。

   谈起这段艰苦经历,陈少春称:“不苦,大家都是这样干活的”。当时,每天太阳升起,她和团队就开始徒步出测,将测量标志放到准确的测点位置。第一天出测,陈少春担任小组长,谁知发生了意外。

   “那天下午我们完成了一个测点,感觉天还很亮,就打算再完成一个点。那时候大家都有工作激情,但缺少经验,结果走了一会太阳一下子就不见了,天就完全黑了。”陈少春说,当时整个团队都不知如何是好。戈壁滩一望无际,根本没有参照物,而回头一看是满天星光,营地帐篷顶的灯光也成了其中一点——大家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因为距离太远,驻地的炊事员看不到他们点亮的火把。后来,幸好有附近地质队的同行开车过来找到了他们。事后他们才明白,那天他们看到的耀眼阳光都是戈壁反射出来的,其实当时已经很晚了。当太阳完全落到地平线下,反射光马上就消失了,周边环境也瞬间黑暗下来。

   因为有了这一次出测对自然规律的“初体验”,陈少春和她的队友更加懂得利用时间。此后出测时,他们因为任务量超额完成,多次被评为模范工作队,陈少春个人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

   一生最骄傲做过《中国地貌图集》副主编

   “把关地图的地理质量”——跟苏联专家学地图编辑 参与编写《中国地貌图集》

   1956年,陈少春被派去脱产跟苏联专家学习。“那时候我立志把苏联的东西都学回来。”在跟随苏联专家的两年里,她慢慢转向内业,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地图编辑员。

   陈少春解释,地图编辑不是绘制地图,它的精髓是提高地图的地理质量。“以前国内的地图都不太注重地理质量,比如地图上冰川用等高线怎么表示,不同地形怎样用颜色加以区别等。地图编辑就跟书籍编辑一样,要从整体上进行设计,并在细节上追求恰到好处的标示效果”。

   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考验手工的时代,地图上的河流、山川、地名等全靠手写,陈少春一手标准、规范的好字曾让苏联专家赞不绝口,并倾囊相授。她说自己很幸运,把苏联先进的地图编辑理论和技术都学到手了,而懂这个单项的人并不多。她后来在陕西省测绘局工作期间参与编辑了《中国地貌图集》,“如果我没有学地图编辑,绝对做不出这本书来”。而如今被问及这一生最骄傲的事时,陈少春一定会说是能做《中国地貌图集》的副主编,因为这本书也是我国最早一批地貌图书之一。

   “南沙群岛中的几百个岛礁从此有了名字”

   1973年,陈少春从陕西西安的国测一分局调回广东省测绘局。除了参与《广东省卫星影像图》等的绘制,她还在担任科教处遥感测量室主任期间,由于某种机缘,参与并负责完成一项国家重大项目——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科学考察。

   陈少春说,这个项目跨度时间很长,其中最核心和基础性的海图航测,前后历时15年。从1978年至1993年,项目组都在借助卫星遥感摄影技术实施这项工作。而最后陆续完成的成图,将整个南海岛礁坐标方位、海面上下完整地形、名称(埋石立碑)、历史沿革情况(归属证据)以及岛礁精确数量,全部完整呈现交付国测总局图库。

   “我们给几百个岛礁分别竖了碑,做了地图,从此它们有了自己的名字。”陈少春所说的也是南沙群岛项目中被誉为最具创新成就之处,也就是分别用不同的大比例尺,将原图放大,做成了4本岛礁影像地形图集。陈少春说,这具有开创性。此前,这件事情没有人做到过。

   这项庞大课题的最终完成,让陈少春个人荣获中科院颁发的自然科学一等奖。

   陈少春今年82岁,身子骨依旧硬朗,她笑称“走两三小时都没问题”。她仍珍藏着自己从求学到工作时候的相册,对同学们的现状都很了解。平时,她最喜欢看央视的古诗词节目,还经常拿出书本,背背古诗词。“读古诗词是我小时候每天晚上最喜欢做的事情,后来工作忙碌,没什么时间读了。”为国家测绘事业奉献了一生的陈少春,现在有时间拾起儿时的爱好了。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 张英姿 陈红艳■专题采写:新快报记者 肖韵蕙■专题摄影:新快报记者 林里 实习生 石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