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有了这个场地,龙船、武术、醒狮就有展示的地方”(1)

“有了这个场地,龙船、武术、醒狮就有展示的地方”(1)
2019年12月11日 07:32 新浪网 作者 新快报

  “有了这个场地,龙船、武术、醒狮就有展示的地方”(1)

   ■泮塘五约三官庙广场是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空间,根据公众参与中村民提出的要求,拆了古村与荔湾湖之间的围墙,平整了地面,更宽阔,可以举办更多民俗活动。

  “有了这个场地,龙船、武术、醒狮就有展示的地方”(1)

  “有了这个场地,龙船、武术、醒狮就有展示的地方”(1)

  “有了这个场地,龙船、武术、醒狮就有展示的地方”(1)

   泮塘五约微改造:改善公共空间,同时传承地方文化

   泮塘五约微改造众人评 之3

   经常在广州荔湾湖公园散步的人发现,荔湾湖与泮塘五约之间的围墙拆了!深藏于围墙后的古村仿佛拉开了帷幕,与荔湾湖接壤的三官庙广场变大了,宛若一个大舞台,一幕幕传统文化大戏异彩纷呈——

   三月三北帝诞、五月五端午节的醒狮吐瑞、彩龙蟠舞;更有泮塘习成堂颜馆的同门香港蔡李佛一行访祖联谊,传统醒狮采青、蔡李佛拳套路表演,三官庙广场水泄不通;继有中秋迎月音乐会,村民自发组织的私伙局吹拉弹奏传统广东音乐,不亦乐乎;还有盐步等村四世纪龙船结契的世交联谊,三官庙广场上不仅有醒狮助兴,还筵开几十围欢聚。

   逢周五六的晚上,还可以看到村民们在这里习拳、舞狮、打鼓。

   “我们希望微改造能够恢复一些原来的古村庄面貌,让世人望一望,哪些是我们的特色,也很希望延续这里的传统文化。”古村里德高望重的权叔这一番话代表了众多五约村民的心声,“现在有了这个场地,好多活动都可以在这里进行。龙船、武术、醒狮这三样今后就有一个展示的地方。”

   “泮塘五约保留有丰富的地方文化遗产,如何在物质环境空间改善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地方文化、增进社区融合、凝聚社区精神,也是微改造的目标与关注。”

   微改造的设计单位之一广州象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下称象城)社区规划师芮光晔正是抱着这种理念,和她的小伙伴黄润琳一道,把公众参与引入了泮塘五约的公共空间改造规划,这也是广州第一次自下而上在微改造中先征询意见再做设计。(详见《新快报》2017年12月14日《“最广州”文化旅游慢行道之荔枝湾泮塘五约 首个先征求居民意见再做设计的微改造》报道)

   三官庙广场

   村民:改造之后活动多了 建筑师:对许多细节不满意

   三官庙广场作为重要的历史地景、村乡传统文化活动和日常休憩的重要场所,是社区凝聚的重要节点,是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的重点区域之一,也是规划师团队进行参与式规划设计的重头戏,根据公众参与中村民提出的要求,调低了广场的标高;改了村里与荔湾湖的出入口;广场不再有高差;拆了古村与荔湾湖之间的围墙。

   改造获得村民、游客、市民的一致点赞:

   我觉得改造后的三官庙广场挺好啊。这个广场原来有几个步级的,在这里活动时会受它限制。推平了后,我们在这里舞狮、聚餐更好了。特别是将围墙拆了后,三官庙前广场可以跟公园连成一片,这里有活动时,公园的人可以成为观众,使气氛热烈了很多。游客们最感兴趣传统文化的活动。

   ——村民辉哥

   三官庙广场改造之后活动多了,周五六晚我们围在这里玩拳、舞狮,不知道多开心。像今晚的中秋音乐会以前肯定没有啦,因为以前我们没有这样的场地。我们的先人生活在这个地方,白天做农民,晚上就在这里读一下诗书、玩一下音乐,今晚的音乐会再现了当年的场景。

   ——村民权叔

   拆了围墙后,这个村好像和公园融成一片。

   ——市民杨叔

   ●拆围墙

   最好隔断处做台阶让大家坐

   但是,另一方面,几位建筑师却对这个广场的设计有更高的要求,他们分别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肖毅志(东意建筑设计总监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硕士):拆了围墙,但还是做得不够,还有个隔断,而且还摆着两块石头在那里。我认为这个界面应该打开。

   应该站在城市的角度去看这个空间。对于荔湾湖边所有开放空间来说,这个地方的特色只是存在于村民的记忆里面,和城市生活没有很有机的互动。我觉得这个地方的活动就应该展示给别人看,最好那个隔断处做台阶让大家坐着看你,要产生互动,我要有视线上的互动,一种氛围上的互动。

   打开之后,很多东西可以延伸到公园这条路去,不是就局限在这个广场里面。可能初一十五在这里做活动就占了半条路,将活动延伸开去,模糊它的边界。你要发展的话,一定要交流才行。

   现在虽然没了围墙,你的隔阂还是在这里。

   何健翔(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学硕士):拆围墙非常好,肯定比原来有围墙好得多。和荔湾湖的融合应该还可以做得更好,譬如在这些高差,还有很多级别的处理上。目前这个是最简单的处理方式,但景观上、设计上还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

   设计师李芃:尽可能通过设计方式消解村落与公园之间近1米的高差,设计时想过用植物缓坡、大台阶的方式消解,但由于场地有限,经过多方协商,唯一可行的就是现在的实施方案。侧墙大概1米高,它本身就是荔湾湖公园的花池与树木的挡土墙,这已经与公园的道路持平了,已经是能降的最低高度了,也是面向公园开放的最为友好的状态了。

   ●花坛

   可以更自然、更人性更有时间痕迹

   靳远(广州多重建筑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 美国莱斯大学建筑学硕士):景观做到后来好像就从建筑项目变成市政工程,我相信这里应该没有让建筑师详细地设计或者考虑。

   这个方形树池(花坛)是市政工程的做法,一个几万平方米的市中心的广场这么做,平时大家坐在这儿休息一下不会觉得有太大问题。但是在这个位置,一个狭窄的村口,大家还想在这儿舞龙舞狮,“咔”一下不小心就会撞到那个方形尖角上。

   可以用更自然写意的方式把树根围起来,不一定会有这个尖角,它会是一个挺自然的东西,可能石磨还在这,然后排水沟可能是个圆的,都会有设计在里面的。可能这一个地方做好了,能让这一栋老房子,这个广场有可读性和可用性,变得有那么一点生活意味。

   何健翔:这么特别的树,这么老的树,但是底下是一个现代机器切出来的这么机械的石板做的树池。可尝试用手工生产的材料,或者至少掺杂一些旧物、旧材料,使它更加与人亲近,看到时间的痕迹。

   肖毅志:这些花坛,我觉得其实要更加亲民一些,我坐又坐不了,爬又爬不了,小朋友上去还怕摔下来。花坛应该做得更人性一点,这些转角不要对着广场。

   下水沟在这个地方其实是严重影响你的行为。

   设计师李芃:我们的设计面对三官庙那边是半圆形的,施工中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变成这样了。

   施工负责人:树的树根、树头太大,不规则,整棵树侧向一边。如果做圆形树池,需要做很大,但做方形树池就可以小一点。拿些老石头围着做不规则的树池也对。

   ●无障碍坡道栏杆

   颜色、质感和设计 要与村的基调一致

   靳远:这个无障碍坡道明显是后加的,这个跟约里其他地方用的都不是一样的材料。要真的去考量,它的这个栏杆可以更亲民和质朴一点,反而可能会是一个很精致的东西。

   这个三官庙广场是公众参与的重点吗?那我觉得失败了,感觉力气没使上。我没觉得这个地方很花心思,对目前这个界面不满意,难看也不好用。

   肖毅志: 从设计的角度上来说,我觉得问题还是好多。

   这些无障碍通道护栏用的是不锈钢,但整条村哪里都看不到有用不锈钢,整条村从颜色、质感和设计上都不是同一个元素。

   理论上传统街区改造还是要基于原本传统风貌所呈现的颜色、材料、质感以及构造去建立自己对应场地文脉的设计系统,把这些元素进行约束和归类,在这样的系统下进行修缮、改造、扩建甚至新建,也应该允许局部使用全新的材料或者颜色介入,但都应该在同一基调下进行设计处理。

   这些全部都是细节。

   施工负责人:无障碍通道不是象城设计的,我们后来加上它是方便大家出入,我知道无障碍通道的扶手太丑了,不能和将来的七园五馆建筑相呼应,是要改的。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公共空间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